乾隆才子袁枚平生九大愛好,第壹是“吃飯”,讀書排最後。“豆腐煮得好,遠勝燕窩。”他的《隨園食單》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中流行的 326種南北菜肴飯點,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敘及。袁枚將飲食上升為大雅學問,走筆流暢,文采飛揚,是中國近代以前最成體系、也是非常有趣耐讀的綜合性飲食名著。
順便提壹句,《隨園食單》版本較多,其中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配有漫畫的《漫話隨園食單》很好玩,適合年輕人品賞(這本書缺貨,原定價39元,在孔夫子舊書網已經炒到幾百元)。前幾天,我在百度閱讀閑逛,發現可以用1角錢就可以購買電子版,這相當於贈送了,當即購買了壹本,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去百度閱讀看看是否還是這個價格。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隨園舊為織造園(傳說這是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的原型),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 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後,加以整治,由於是“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故此稱為“隨園”。
袁枚以隨園命名的文集有2本,壹本是《隨園詩話》,另壹本就是《隨園食單》。
袁枚周遊廣闊,見識不凡,不像壹般窮文人那樣,被貧苦阻礙了眼界。就吃上面而言,袁枚除了自己養著幾個手藝精湛的廚子外,平時還經常會到城裏的各個著名菜館去轉悠,有時到外地去的話,就會去見識當地的名菜小吃。袁枚作為美食家還是非常靠譜的,他在南京以食會友。每次吃到美味佳肴,他都會向主人家討教飪之法。
《隨園食單》大致可以分成兩大板塊,第壹板塊是總論,有《序》《須知單》《戒單》三篇,這三篇是對飲食的總的概括,《須知單》裏說的是在烹飪過程中需要註意的事項,從食物的調味、火候、搭配,到碗碟洗刷、擺設等應有盡有;《戒單》裏說的是飲食之道等。《隨園食單》的第二板塊把菜肴分成了海鮮、江鮮、羽族(雞鴨鵝鳥)、特牲(豬)、雜牲(牛羊鹿)、有鱗魚、無鱗魚、素菜、小菜(涼拌菜、醬料等)、飯粥、茶酒、點心這十二大類,記載了這些不同種類菜肴具體的烹飪方法。
有道是“治大國如烹小鮮”,我最喜歡讀袁枚這個大才子對飲食之道的侃談,非常過癮!
請欣賞幾段:
“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
指其大略:豬宜皮薄,不可腥臊;雞宜騸嫩,不可老稚;鯽魚以扁身白肚為佳,烏背者,必崛強於盤中;鰻魚以湖溪遊泳為貴,江生者,必搓枒其骨節;谷餵之鴨,其膘肥而白色;壅土之筍,其節少而甘鮮;同壹火腿也,而好醜判若天淵;同壹臺鯗也,而美惡分為冰炭。其他雜物,可以類推。 大抵壹席佳肴,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 ”
“ 壹物有壹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壹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 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壹湯同滾,逐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善治菜者,須多設鍋、竈、盂、缽之類,使壹物各獻壹性,壹碗各成壹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 戒強讓治具宴客,禮也。然壹肴既上,理直憑客舉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強讓之? 常見主人以箸夾取,堆置客前,汙盤沒碗,令人生厭。須知客非無手無目之人,又非兒童、新婦,怕羞忍餓,何必以村嫗小家子之見解待之?其慢客也至矣!近日倡家,尤多此種惡習, 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類強奸,殊為可惡。 長安有甚好請客,而菜不佳者,壹客問曰:“我與君算相好乎?”主人曰:“相好!”客跽而請曰:“果然相好,我有所求,必允許而後起。”主人驚問“”何求?“曰:”此後君家宴客,求免見招。“合坐為之大笑。”
由於《隨園食單》寫到的菜肴品類豐富,做法詳盡,非常的貼近生活,而且又是袁枚這樣的大才子所著,文筆那更是不用說的了。《隨園食單》流傳到後世,有許多人照著裏面的菜譜,真的做出很好吃的菜出來,香港的大才子蔡瀾,就曾叫自己的好友鏞記的老板甘建成,照著《隨園食單》,做出了“熏煨肉”,被食客們吃得精光,人人叫好。可見《隨園食單》是真正實用的菜譜,現代人照樣可以照著上面的烹飪方法,做出美味的菜肴。通過壹本《隨園食單》可以穿梭古代,吃到古人們常吃的菜,還真的是蠻神奇的。
附:漫畫版《隨園食單》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