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可算是涼下來了。
上壹波疫情的余悸,漸漸從城六區消失,人不能總悶在家裏,是時候出門轉轉了。
也別跑遠了,找壹片胡同逛逛,老樹小房可以遮蔭,咬壹根冰棍,開壹瓶北冰洋,聽舊時王謝堂前的閑話,找回壹點人氣兒,比逛商場有意思。
圖蟲創意
尤其北京好多胡同,聽起來就很誘人。
炒豆胡同的炒豆好吃嗎?羊肉胡同會不會壹條街都是涮羊肉?都腦補出壹幅風情畫來了。
北京人起地名,從來簡單直接,有什麽說什麽。古都千年,不缺文人墨客,可起地名的權利,老百姓最大。都知有妙應寺,可大夥還是叫它白塔寺,俗名兒永遠好使。
包括拿食物給胡同命名這事兒——他們把全城最愛吃的壹口,全都明晃晃寫在地圖上,告訴妳來北京,不能缺這麽幾頓。
首先,當之無愧的第壹是羊肉——
壹個北京,竟然先後曾有五條 羊肉胡同 ,分布各處,同名同姓。
就北京人對羊的癡迷來說,這很合理,除了羊毛,羊身上長什麽他們吃什麽——
上腦肉切片,炙子上烤得滋滋冒油,後腿涮鍋子,桃紅李白燦若雲霞,肋條腰窩做燒羊肉,羊蠍子火鍋吃美了來把抻面,爆肚脆嫩如鮮黃瓜,羊尾煉油炒麻豆腐,羊骨頭熬湯煮面打鹵,羊頭肉切得飛薄送酒,那賣羊頭肉的小販,連羊角都要鉆空了,盛滿味道獨特的花椒鹽兒!
哪樣都不糟踐。就這麽大的需求量,這麽多的工序,沒有幾條羊肉胡同,真供不起北京人這麽愛吃。
其中最有名的壹條,是阜成門附近的羊肉胡同——在老舍先生的時代,西四牌樓壹帶本就以大刀宰活羊的生意為多。不過後來,屬於它的地標已經是地質禮堂、後來的寶石公司和西四包子鋪了。
東單附近,也曾有壹條羊肉胡同,後來改叫 洋溢胡同 了,也曾以 美食 著稱。
然而,它真實的身份,是日本料理來到北京的第壹站!
這條還不是老洋溢胡同,過去洋溢胡同是東西向的
北京民聲
上世紀20年代,這裏就成了北京日料的集中地之壹,並且曾有壹家兼具飲食和住宿功能的“旗亭”,名叫長春亭,算是當時規格最高的日料了。
抗戰前,數著東單牌樓、崇文門附近日本人多,這附近的日料集中程度,不亞於今天亮馬橋的提燈街——胡適的第壹頓日料,就是在北京跟芥川龍之介吃的。
直到解放後,北京的日料還存續到文革前,1983年友好賓館的“割烹·白雲”又把這茬續上,北京人吃日料的 歷史 從羊肉胡同起,已有百年了。
呂新璋等 攝
如今還賣羊肉的羊肉胡同,大概只有壹條。 這壹條勝過多少條,貨真價實,如假包換——
明朝它還叫羊肉胡同,後來改叫生肉胡同,與之相對,旁邊還壹條熟肉胡同。它倆就是今天的 壽劉胡同 和 輸入胡同 ,都在肉食者的天堂牛街!
洪記小吃店,提上壹兜子松肉牙簽肉,別忘了多等壹會牛肉大蔥包子出鍋,咬壹口噴香;隔壁年記熟食,買醬牛肉跟掌櫃的要點兒原湯回去煮面;嫌聚寶源的涮肉排隊長,連客軒也成;大順堂是街坊們認了幾十年的清真炒菜,吐魯番是北京第壹家新疆餐廳……這還只是熟的,旁邊牛羊肉市場,想涮想烤,什麽沒有哇?
哪怕北京就這壹條“羊肉胡同”,那都夠過癮的。
大眾點評:小包紙愛吃魚
北京人愛的除了羊肉,另壹個就是醬 ——雍和宮有醬房東夾道,也有醬房西夾道,缸瓦市則有大醬坊胡同和小醬坊胡同。
他們不但真愛吃醬,而且把醬提到了壹種崇高的地位:
凡是叫“醬XX”的,主角絕對不是後頭那道主料,而壹定是醬。
在北京吃醬牛肉,那壹定是真正的“醬”牛肉,軟爛的熟肉裏必然有小粒醬豆在,而不是拿醬油隨便壹燉,清醬和黃醬,那待遇可不壹樣。
再比如天福號的醬肘子,肉皮紫黑紫黑地發亮,燉得爛乎乎,可沒有什麽大料味兒,甚至都不太鹹 (飽弟口重) ,就是醬的清香、肉的本味。
天福號官方微博
還有就是 醬菜 ,醬坊胡同過去就是做醬菜的——
別看今天都叫鹹菜,在北京, 醬菜比單拿鹽腌的鹹菜檔次高。 清宮禦膳裏沒有鹹菜,可醬菜多得是,醬王瓜醬蘿蔔醬茄子醬甘露,還拿胡蘿蔔、豌豆、黃瓜和榛子用瘦豬肉丁和黃醬炒了佐餐,別號叫宮廷“四大醬”。
《中國名菜集錦》
除了羊肉和醬,北京的胡同名裏凡有食物的,都是不可或缺。
比如多福巷原本叫豆腐巷,鐘樓以北還有壹條豆腐池胡同。北京人愛吃豆腐,聽鸝館有壹品豆腐,濟南館、清真館賣鍋塌豆腐,下酒送粥有小蔥拌豆腐、香椿拌豆腐,小吃有鹵煮炸豆腐,王致和臭豆腐,滴香油加蔥花抹炸窩頭片,天下獨此壹味。
《中國之食文化》
值得壹提的是最簡單的,今天還能吃到,但很少聽人說,叫 雞刨豆腐 :其實就是極嫩的南豆腐扣在盤裏,加鹽滴香油撒壹把蔥,邊拌邊吃,豆腐碎了,跟雞爪子刨過似的。
今天去寶瑞門釘肉餅或是華威肉餅,要壹碟小蔥豆腐,上來的就是這個,乍壹看糊弄事兒,其實倒也在譜。
大眾點評:平凡的世界_1953
還有北官場胡同,過去叫灌腸胡同,專有壹條胡同凈出賣炸灌腸的,妳想得多少人愛吃。它南邊的韶九胡同,以前叫燒酒胡同,有過明代光祿寺傳下來的酒坊,炸灌腸下酒,也挺好。
東交民巷,過去是東江米巷,專賣江米,小棗切糕粽子年糕艾窩窩驢打滾,沒它不行。
滿媽廚房
趙登禹路附近的有果胡同現已不存,過去它叫油炸鬼胡同。北京的油炸鬼可不止油條,還有饊子麻花、甜油鬼等等,也許炸油餅也算。滿城的人全吃這個,可以配豆腐腦面茶豆漿豆汁小豆粥豆泡湯,但燒餅油鬼是最鐵的搭檔。
常營凱益齋炸食依舊豐盛,但舊京曾經的“油鬼”大多已不見了
有的胡同也以吃為名,但是那種食物消失或少見了,地區也失去了本來的功用。像炒米胡同、炒面胡同——
炒米今天多見於蒙餐館,與大鍋奶茶、小碗酸奶壹道奉上,已不是那麽日常的食品。炒面,要不是近兩年的普及,好些小朋友都不知道抗美援朝“壹口炒面壹把雪”吃的是這個,還當是上海炒面、炒伊府面呢。它早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胡同裏自然不見再制售這個的了。
每壹條有過香氣的胡同名,就是北京人曾經這樣活過的痕跡。在沒有點評、網紅,乃至沒有網的年代,這就是此間百姓為世人織就的壹幅 美食 地圖。
如今,北京胡同名的 美食 地圖含義,早隨著城市變遷不同了。
方磚廠胡同又成了炸醬面的代名詞,人人都懂得上大興胡同喝面茶,過去不賣鹵煮的門框胡同,如今也任君選擇。
大興胡同的面茶
唯壹沒變的是,這座城裏的人,依舊追逐著 美食 的血脈,在每壹條胡同中奔湧流動。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這樣的北京,是不會沒有 美食 的。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吳蕓蕓.民國初期北京的餐館初探(1912-1927)[D].浙江工商大學,2019.5.
[2]孫曉燕.日餐火京城[J].中國對外服務,1996(04):6-10.
[3]王玥波.玥吃玥開心[OL].雲聽app,2020-2021.
[4]梁實秋.燒餅油條[M].雅舍小品(上、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 - VJ
編輯 - VJ
攝影 - 福桃編輯部
設計 - 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