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陜西特有的肉夾饃,羊肉泡饃,烤膜等等各種膜讓很多吃貨都難以忘懷,光是西安的 美食 小吃街,都讓很多外來遊客流連忘返,即便是走上兩天也吃不遍裏面的 美食 ,很多人都對陜西的肉夾饃非常熟悉,但是對於這種炕炕饃的印象卻非常淡薄,這是只有當地人才了解的壹種傳統 美食 ,據說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抗戰以及躲避災荒的時候給家人準備的幹糧,不僅抗饑耐餓,而且攜帶起來還非常方便,也因為特殊的制作方式,使這種饃不容易變質。
當說起炕炕的時候,不少外地人都會將“炕”這個字跟東北的大土炕聯系在壹起,其實它跟東北的大土炕並沒有太多的聯系,但是古老的做炕炕饃的辦法,使這種膜吃起來總有壹股煙火味存在,因為最古老的辦法就是將做好的饃直接放在鐵鏊子上面,鏊子下面燒的又是跟炕裏邊燒的炭火是壹樣類型的燃燒材料,這種膜在當地也被稱之為炕芝麻餅,而且它們的其它名字也非常好玩,如果將這種餅做成圓形的,那麽就叫做圓炕炕,如果做成成型的就叫做長炕炕。
做這種饃的時候必須要使用發面,搟成薄薄的面片,然後撒上芝麻以及菜籽油或者壹些其他的椒鹽酥,之後就放在古老的鐵鏊子裏邊,炕熟就可以了。現如今為了環保,很多人都不使用古老的辦法來做,而是換成了非常簡單方便的電餅鐺來做這種 美食 ,速度也加快了很多,並且烤出來的成色壹點都不比老辦法做出來的差勁。但是這位八旬的老大爺卻從來“不按套路出牌”,做這種小吃的時候壹句有使用它沿用了幾十年的老辦法,就連鐵鏊子也是跟隨了他幾十年。
雖然說用古老的辦法成本比較高,但是大爺卻依舊不漲價,只賣1塊5壹個,而且他做餅的時間比較長,有些顧客等不了的話都會去別家購買炕炕饃,但老大爺似乎對這方面壹點都不在乎,而他的這種做法對於壹些其他的顧客來說壹點都不理解,但是對於老顧客來說,只有他們才懂得大爺堅持的辛苦。
因為大爺的年齡比較大,對於現代 科技 產生的廚房電器,大爺是表示拒絕的,因為年齡大了學不會,有時候記性不好,使用電器的時候比較危險,但是大爺依舊來做這樣的炕炕饃,只是為了給自己的晚年生活找壹些事情,順便解決壹下自己日常生活的小開銷,而且對於這樣的膜只有老顧客才能吃得出來,電餅撐烤出來的味道跟用鐵鏊子烤出來的味道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