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她在《少年派》中的表演,高中女孩兒林妙妙性格陽光明媚,內心波瀾壯闊,不嬌柔不造作,讓學霸男神為之心神不寧,這小小少年的熱情與煩惱,被她演繹的自然又真實。
羨慕她,在強迫癥的毒舌老媽的圍攻下,有個超級會說話的老爸,得以每每痛苦時被疏解,迷茫時有方向。
兩位家長風格隨意感受下:
妙妙開學考試全班倒數第壹 ,媽媽極盡諷刺,希望喚醒這個沒心沒肺的孩子的羞恥之心。
爸爸買了壹大包吃的去看孩子,看這小孩兒瞬間轉悲為喜,眼冒金星,自我安慰說:有個吃貨閨女也挺好,再大的事兒都能解決。
看到女兒被老媽的圍堵的密不透風快要崩潰 ,趁她媽出差,帶女兒在家狂High壹回,大吃垃圾食品,家裏亂成壹團。聽聞老媽要回來,立刻叫來家政清理房間,還狡猾的在冰箱裏故意留個發黴的面包作BUG,以防露餡。父女之間會心壹笑。
妙妙想擺脫媽媽掌控,為母親陪讀發脾氣 ,老爸沒有苦口婆心,只畫了壹張圖,算了壹筆賬。
30條豎線,30條橫線,人生75年900個月。我和妳媽都46歲了,已經活過了552個月,妳考上大學以後也就壹年回家兩趟,每年3個月大學4年也就12個月!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是壹家人在壹起的時間就那麽多!與其說我們陪妳,不如說希望妳多陪陪我們。
林妙妙停止了吃東西,看著爸爸林大為壹句話都說不出口。
妙妙自暴自棄 :上帝關上了數學的窗,順便帶上了物理的門,塞上化學的排水道,還把生物的下水管給堵上了,就連地理狗洞子也用水泥砌上了。
老爸認真地說:上帝給妳放大招了,要給妳開空調。
好帥,好暖,好會聊。這個老爸本身就是上帝賜予的寶藏空調吧。
能夠根據孩子的不同情緒,不同成長時期,不同經歷,不同的性格、興趣、認知變化,自覺的調整溫度、濕度、角度、距離,而且壹直陪伴在孩子身邊, 即開即用,不開安靜。
如果壹個孩子擁有這樣懂孩子的空調父母,那麽他的壹生該多麽的舒適啊。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育兒專家、美國《父母》雜誌科學顧問溫迪·莫戈爾教授說: 父母的語言,塑造著孩子的大腦與性格!妳對孩子說的每句話裏,都藏著孩子的未來!
她在最新力作《好父母的說話之道》這本書裏,從神經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深入研究,揭示了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父母如何通過語言與孩子建立連接的關鍵,給想要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親子關系的父母,提供了有效建議。
前幾天我媽提出要跟我聊聊,她說:“孩子來問妳題的時候,妳得好好說話。”
我壹下子就急了,我怎麽沒好好說話啦,我壹直都好好說話的,掰開揉碎的講那道題。那是她先有情緒的,她故意跟我作對。我讓她慢點讀題,她就壹個字壹個字拉長音,我讓她快點,她就給我故意快速崩豆,聽都聽不清,怎麽理解題意。
我媽無奈的看著我:“妳聽聽妳現在的聲音,就跟當時壹樣。”
我會突然察覺到,我剛剛聲音尖刻,著急解釋滿心委屈,在描繪的時候還手舞足蹈,從容全無。再沿著細節還原現場:當時壹開始孩子是很虛心求教的,可怎麽講也講不懂,讓我產生了深深挫敗感,語調彪高,聲音放大,全身上下都在指責和推卸:不是我講的不好,是妳笨,妳上課肯定沒好好聽。孩子忍無可忍,導致負面情緒升級,不歡而散。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中說: 曲調和歌詞壹樣重要。
如同歌唱藝術家,打動心靈的不僅僅是歌詞,更是對聲音的演繹,曲調的輾轉,節奏的把握,而 我們對孩子說話的語氣語調的表達方式,甚至比字面信息產生更大的影響 。
音調壹飆高,位置就變了
音調 是聲音的高低。除了嬰兒和寵物喜歡喜悅的高音調,大部分時候低音調能展示出自我控制能力和權威感。聲音壹飆高,位置就變了,父母不再是成熟穩重高高在上的,在孩子眼中他們變小了,是罵罵咧咧的哥哥姐姐或哭哭啼啼的弟弟妹妹。
大聲吼叫是軟弱的表現
音量 是聲音的大小。音量適中代表尊敬,也能吸引對方認真聆聽。如果只能靠加大音量來顯示自己語言中的道理和力量,在孩子眼中,家長就開始走弱了。孩子壹方面會因大而尖利的聲音感到害怕,另壹方面在心裏,孩子會開始跟妳對著幹,壹旦開始對抗,孩子也就停止了聆聽。
語氣和音質透漏了妳的態度
語氣 是聲音裏的感情色彩。它傳達了妳的態度:滿意、傲慢、無聊、贊賞、緊張、漫不經心?它們在沒有察覺的時候暴露無遺,使孩子產生***情。妳的態度絕對會帶動孩子的態度,決定以暴制暴還是用寬容回報寬容。
表情和動作隱藏著情緒
說話的時候,嘴唇、口型、下巴、眉毛、眼神、手勢、坐姿等身體語言,與聲音和語言信息相配合,表露著潛藏的情緒。如果發飆的時候有人猝不及防來張偷拍,妳會驚詫照片上的那個人,情緒竟表現的如此直抒胸臆。
適時停頓是聆聽的智慧
停頓 代表妳要說新的要點,或給孩子壹些時間吸收上壹個要點信息。停頓也意味著保持安靜的聆聽,不急於評判對方、糾正對方、揭露對方、解釋自己,而是給對方時間,表達自己的觀點,哪怕是毫無道理的借口。
很可能是非語言信息出賣了妳。
當孩子感受到妳“ 並沒有好好說話 ”,他就開始下意識的對抗,於是父母會感覺越來越沮喪,語言信息變弱,音量開始上揚,並伴隨著身體語言的暗示(皺眉、瞪眼、肩膀高聳,指指點點),較量愈演愈烈。 當壹個強勢的父母情緒失控,妳們彼此都知道,孩子贏了。
但這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勝利的喜悅,相反自己的父母失去權威感,是讓孩子感覺恐懼的事情。
所以如果說話中察覺到自己的語氣變了,壹定要馬上調整自己,做個深呼吸,放低音量,溫和語調,適當的停頓,找回放松而自信的身體語言,讓孩子看到妳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也會使自己平靜下來回應妳,把場面的控制權交還給妳,心存感激。
不同的孩子階段性別有不同的微調,但保持最起碼的規律:信任、尊重、真誠的好奇、專註、耐心,就會能夠創造談話空間,自然而然的展開豐富生動的親子對話。
我們都知道了如何控制聲音和身體語言好好說話,但是問題是,控制不住啊。 當我們與同事朋友交談的時候,都是優秀的溝通者,但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卻會不由自主拔高音調,容易被焦急、憤怒等情緒左右。為什麽會這樣?
很多時候,心態決定我們的行為和角度,而心態來自於我們的給自己扮演的角色。
為人父母的養育責任深深的振奮和折磨著我們,讓我們快樂,也讓我們時刻緊繃。我們總覺得 “這還不夠” ,還不夠啊。
孩子社交能力還不行,長大後如何與世界相處?!
孩子從小沒學上壹門樂器,長大會不會是遺憾?!
孩子沒有壹口流利的外語,怎麽和世界接軌?!
孩子好動註意力不集中,怎能有所成就?!
我的選擇決定孩子的未來,我必須要做些什麽,我該做些什麽焦慮,捉急!!
這種“總是不夠”的恐懼心理,讓父母的聲音變得尖細和恐慌,讓我們敷衍、嘮叨、責罵、祈求。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寫道: 保護孩子的方法,並不是妄想過度控制未來,而是專註於那些不變的東西,為孩子提供他們壹直所需要的東西:穩定、堅持、溫情與接納。
當我們和孩子聊天時,試著從父母的養育責任中脫離出來,適當的時候轉換成另壹個角色,就像空調家長,在孩子不同時期,按照孩子的需要,適時調整自己的風格和方式,把為人父母當作是壹次和孩子***同探索世界奇妙奧秘的機會,掌握說話之道的密鑰,收獲夢寐以求的親子關系。
如果妳是孩子的迷弟迷妹,妳會把孩子當作哥哥姐姐那般崇拜和欣賞。
1、信任和欣賞
對迷弟迷妹而言,哥哥姐姐是親密而崇拜的人,是發明家,是探索者,是最有趣的人,他有最淵博的知識,可以滔滔不絕的講龍卷風啊無人機,她能敏感的捕捉時尚,他能創造出世上最好玩的遊戲。
完全信任他們,喜歡他們的本人而非他們做出的成績,有足夠的耐心傾聽他們說的話,絲毫不會覺得啰嗦和誇張,無聊和沒有邏輯。
在迷弟迷妹眼裏,他們的挑剔是超強的洞察力,他們的誇張是豐富的心靈,他們奇怪的發型是未被發掘的時尚潮流。
2、關註和好奇
迷弟迷妹會細致觀察到他們的行為和作品,使用描述式贊美和細節式提問。
"這只飛機折老師教的壹模壹樣,飛的比老師的都遠,好厲害啊!"
”妳這幅畫中旁邊的人的表情很奇怪,好像在討論著什麽?”
“妳之前在教室裏養的小蝌蚪,長成青蛙了嗎?”
然後認真聽著哥哥姐姐的回答,專註而著迷,只要他們願意,壹直聊下去。
如果妳是壹位房東,兒子是國外來的交換生, 女兒是寄宿的侄女,對於這個來自另壹個家庭或不同文化的小客人,妳會帶著探索的眼光和克制的距離感與之相處。
1、禮貌而尊重
不會期待他們拿到班上最多的小紅花,也不擔心他們在班幹部競爭中失敗,善意的觀察這位矛盾結合體的小小少年。以放松的心情看待孩子處理自己的問題,並承擔選擇的後果。
絕不會不敲門而進入他的房間,也不會想要偷看他們的日記。但對於制定好的規矩,必須堅定執行,不允許違反。
2、沈默和聆聽
不被要求的時候,即使有很高的見解也會保持安靜,饒有興致的聽他高談闊論,不會忙著糾正他們,更不會勒令他們剪掉奇怪的發型,也不會去揭露他們破綻百出的借口或者敷衍的表面道歉。
角色3 壹個超寵朋友的老鐵
如果妳是孩子的好閨蜜或好哥們,在彼此的眼裏都是那麽可愛,願意陪他壹起瘋壹起傻壹起浪漫。
1、微小的寵愛
他喜歡收集火柴盒,出國旅遊繞半個城也帶了回來給他。
十點鐘也不想睡,偷偷拿電腦,背著孩子媽,壹起看壹部電影。
為了同學來家裏露營的請求,請假準備了壹整天,然後晚上主動躲到朋友家過夜。
孩子期盼已久的寵物狗狗,頂著巨大壓力給他領回來壹只,然後被家人埋怨好幾天。
2、同齡人的默契
起綽號,裝可愛,壹起邁奇怪的步子走在路上。
早上賴床,假裝小魚來咬她,或欺騙他樓下有位美女在找他。
下雨天相約打傘出去漫步。
在小區散步的時候壹起吮吸綠植的味道,假裝正在新加坡旅遊,小區裏那條街當作是當地最有名的美食壹條街,平時不準吃的烤腸壹人買壹根,在便利店的窗前買了不同味道的芝士,互相換著吃。把家當作借宿的民宿。
妳說:“我們的房東是壹對老夫妻(姥姥姥爺)。”
她說: “他們很熱情,會做超級地道的當地美食跟我們分享,還不停勸我們再多吃壹點。”
妳說:“不過這是壹對愛管閑事的老夫妻,每天會催我們十點準時睡覺。 ”
她說:“ 經常還問租客作業寫完了沒! ”
然後壹起大笑。
耐心、信任、欣賞、好奇;寬容、尊重、保持距離;微小的寵愛和默契在情感賬戶中儲蓄,這些是自然而輕松對話的基本規律。
當孩子在最恰當的時刻,遇到不同的這些角色用不同的說話風格來對待,會感到多麽欣喜。
而當這些角色是父母親為他們化身而來,孩子的幸福會翻倍,他們的珍惜、寬容、隱忍、對規矩的認同也會翻倍。
妳如此愛我,我願意寵妳,忍妳,珍惜妳。最好的親子關系不過如此。
園丁與木匠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說: 養育孩子不是做木匠活,要將孩子按照明確的模樣去雕琢。相反,為人父母就像在園子裏種花,旨在提供壹個營養豐富、安全穩定的環境,讓各式各樣的植物自由的成長。
我們學習說話之道,就是在努力構建這樣壹個健康、肥沃、多樣的生態系統,欣賞著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創造自己無限可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