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我們古代有什麽節日?有什麽特色?現在還有什麽節日?是什麽特色?(最好具體舉壹個例子)謝謝

我們古代有什麽節日?有什麽特色?現在還有什麽節日?是什麽特色?(最好具體舉壹個例子)謝謝

過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象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壹個白發老人對壹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壹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壹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裏時,發現村裏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元霄節的傳說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壹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端午節 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年歷的壹個節日-端午節。 這個節日,是我們裹粽子的日子。每壹年的這壹天,許多人家都會包裹粽子,許許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種類的粽子,都會在這個粽香的季節紛紛湧現。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壹。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壹個節日在古代,是壹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壹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壹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壹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粽子等習俗,聯系到他的身上。 現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記得端午節和屈原有關,而其實壹些新壹代的年輕人對於屈原的故事也沒有多大的印象了。他們知道的是,這是吃粽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其實現在不是端午節的到來賽龍舟的比賽項目也是處處有。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起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節日的原意,在年復壹年的社會變遷中漸漸的受到“ 蠶食”。 今天,這個節日變成了壹個中國人美食的節日。從舊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包粽。許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點在粽子中。 其實,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壹吶喊鼓樂嚇退蛟龍。”。這些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國大江南北以及南洋壹帶的華族,都還會舉辦龍舟競渡,提倡端午龍舟賽。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壹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壹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清明節的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壹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壹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壹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這是人們壹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壹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壹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壹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是在三秋制中。這壹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壹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坊間壹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後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壹個寂寞的地方,除了壹棵桂樹和壹只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壹個說法是,在月宮裏還有壹個叫吳剛的人。 唐明皇遊月宮,話說貴為天子的唐明皇對嫦娥非常的迷戀。壹天他上了月宮,在月宮裏看到了壹只玉兔和壹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間的傳說中是賴月餅作為通訊工具。朱元璋帶頭取義,把字條塞在每個月餅餡裏,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中秋節的起源,其中的壹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新的壹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中秋節的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壹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壹口氣下了九個多余的太陽,解救百姓於水火這中。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壹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壹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後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後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壹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壹切。悲痛欲絕的後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采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