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小麥不能做飯吃,要磨成粉再做成饅頭和面?

為什麽小麥不能做飯吃,要磨成粉再做成饅頭和面?

其次要告訴您,小麥也可以直接做飯吃的,比如兒時阿兮老家農村,就習慣熬小麥稀粥。只不過用的小麥少,熬不成粥,更像燒湯罷了。我小時候還是喝過不少的。

但小麥作為主食,那是壹定要磨成面粉,再做各種花樣面食:饅頭、面條是基礎。然後是餃子、包子、大餅、面魚等等。

至於為什麽要磨面粉才吃,阿兮作為地道的北方人,談幾點個人觀點,與大家壹起交流。

南方的主食大米很容易蒸煮,可北方的主食小麥和玉米,跟北方人性格壹樣,都是硬茬兒,極其耐火。

小時候燒火,若是鍋底下是加了小麥(這種情況壹般出現在新小麥剛剛下來的時候),那必須多燒二十分鐘,還未必能熬開花。

小麥比玉米粒還好些。整個的玉米粒想熬出汁,更是要了命了,多燒壹倍柴火,也未必能行。

而玉米磨成玉米碴,或者玉米面,那不只是熬稀粥省柴火,還節省時間。小麥也壹樣。

在農村,我們喜歡用機器剝掉小麥那層硬硬的外皮,再跟玉米碴、小米、大米、五谷雜糧等,熬八寶粥,時間長壹些,熬出來糯糯的,軟軟的,非常好喝。

北方人以面食為主,真的理解不了南方人,頓頓吃大米,都不嫌單調。

小麥磨成面粉後,那施展的空間就大了。壹般北方人吃面食,除了那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花樣之外,揉面就多了許多種不同方式。

1、冷水面:

不放酵母的冷水面,可用來制作面條、餛飩、餃子、餅等 。手搟面需要的冷水面要硬,這樣才能保證不粘連。搟面條是個力氣活兒,胳膊沒勁兒,根本做不了。

包水餃、餛飩,需要中等軟硬的冷水面。這樣包出的餃子,拾餃子的時候不粘,外皮筋道,水煮不破。

放酵母的冷水面,壹般用來做包子、饅頭、發面餅、花卷等等。需要發面。也就是揉好面團以後,蓋著等“發”好,才能做。

2、燙面:

就是直接開水燙面粉,讓面粉在制作之前,就基本熟了。在阿兮老家,這種燙面壹般是黑面加壹點地瓜面,制作的面食,叫燙面包或燙面餃,也叫菜餃子。

3、溫水面:

在農村,溫水面壹般在冬季,也就是天冷,擔心面引子不活躍,農村人用溫水調面引子(酵母),從而促使酵母菌活躍,早點讓面起發的方法。

溫水面壹般以手伸進去很熱,但又能承受住為佳。差不多是50度左右。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上壹張鎮樓圖!看看這張圖片能勾起多少人的少年回憶。

這就是我們農村人說的燒麥——和包子店裏的燒麥可不壹樣,是地地道道的燒麥。小時候,每年小麥灌漿之後,麥粒變硬之前,都會去地裏割幾把小麥,然後在火上壹烤,趁熱手壹搓,對著手心壹吹,吹掉麥粒外面包裹著的黑皮之後,露出烤熟的麥粒,那就是壹道屬於小夥伴們的 美食 :嚼之勁道,富有彈性,更可貴的是壹種帶著鄉土味道的淡淡麥香,使人流連忘返。

這是小麥直接吃的第壹道美味。當然,有時候抓壹把青青的麥粒也能嚼出壹種獨特的味道——只不過比起烤麥粒來味道稍微差的有點遠。

下面再說壹個比較潮流,卻壹直是農村人喜歡的壹個麥粒做法——麥粒飯或麥仁粥。

這幾年隨著全谷物 健康 飲食概念的提出,人們也開始對粗纖維食物喜愛起來——盡管口感不是太好,但 健康 啊!讓整粒的麥粒精華進入人體吸收。

目前做的比較多的就是麥仁粥——整粒的小麥放入水中煮粥吃,這兩年麥仁粥也開始有所改善,會對麥粒做壹下簡單處理,減少壹部分麩質,使之口感更佳。

還有壹種做法是麥粒和米飯壹起下鍋,做成麥仁米飯——這有點像東北那邊高粱和米飯壹起做飯的方式,這樣人們在惜售大米、麥粒中的細糧的同時,還能獲得粗纖維,便於人體 健康 ,另外,口感方面可通過大米量來自由調整。

當然,也有全部用麥粒做的麥粒飯——每日糧油沒吃過,估計味道不會太好。

這是麥粒直接食用的第二種做法。

下面說下麥粒直接食用的第三種方面。

大家經常吃苞米花,最正宗的爆米花——也就是大家常吃的,壹般都是用玉米加工成的,也有用大米做的,但說起小麥做的估計很多人沒印象——其實,現在商超裏有很多用小麥為原料做的爆米花產品,壹般通過糖漿粘合做成小孩子們喜歡的零食。

用小麥做的爆米花,小時候吃過,口感確實比玉米和大米差壹些,現在被制作成零食後,要好上不少。

所以,並不是麥粒不能直接吃,而是小麥被加工成面粉之後,可制作的面食產品更加豐富多樣而已,而且口感更好。

最開始,中原的小麥確實是直接吃掉的,那個時候被稱為粒食。但是這種吃的方法顯然是不對的,別說是生的了,就算是煮熟了再吃,也不是好吃的啊。

另外,稻米也不是直接就煮飯吃了,也是要把稻谷的外皮磨掉之後才能食用的,那些谷糠去除之後再進行加工,就成了米飯了。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家還是願意吃精細加工的時候,要不也不會出現什麽米線,年糕這樣的東西了。當然,精米粒的基本結構並不影響加工。所以呢,還能夠接受。

但是,小麥粒的情況就不壹樣了,要完整的實現像稻米那樣的脫皮過程,很難,因為小麥胚乳並不像稻米的胚乳那樣硬,而是呈粉質的,所以要吃的時候,幹脆就磨碎掉,然後把面粉篩出來就好了。

簡單說就壹句話,為了好消化,大家覺得這樣好吃,只是這種吃法能帶來更多的能量和營養。所謂的好廚藝,都是被逼出來,所謂的好口味,也是自然選擇出來的。

從小到大壹直喜歡吃麥花,就是把小麥放進爆米花機器裏爆出來的壹種食物。這是唯壹吃整粒小麥的方式。

其余的都是用小麥面粉做食物了。

如果用雞蛋來比喻壹整粒小麥的話,最外層的麥麩就像蛋殼,有豐富的纖維,質地比較粗糙。中間層的胚乳類似蛋白,谷物的大部分澱粉和面筋蛋白質都有包含在內。中心的胚芽就像蛋黃,有大量維生素,脂肪酸,是谷物的營養倉庫。

加工工藝不同,小麥可以制成多種面粉。

常見的有高筋面粉,筋度高,蛋白質含量11.6%~16% ,用的是小麥胚乳部分,適合做高大有彈性的面包,當然也非常適合做面條。

中筋面粉,筋度中等,蛋白質含量9.6%~11.5% ,用的是胚乳部分,適合做體積不大,質地不韌的面包,或者做麥芬之類的快速面包,餅幹,當然也能做饅頭花卷和包子。

低筋面粉,筋度低,蛋白質含量 6%~9.5% ,用的也是胚乳部分,適合做酥松的餅幹,細膩柔軟的蛋糕。

全麥粉,筋度跟所用小麥的品質和加工工藝有關,蛋白質含量9%~15%,用的是麥麩,胚乳和胚芽部分。筋度高的全麥粉適合做面包,其他的適合做餅幹,快速面包,饅頭和包子。

市面上質量最參差不齊的是全麥粉。各品牌全麥粉的差異很大,很多全麥粉是由蛋白質含量低的小麥磨成的,加工過程中又用了很多添加劑,成品面粉的筋度就低。用來做饅頭包子可以,做面包要搭配壹部分高筋面粉來提高筋度,不然面包會像石頭。

小麥的生長周期比較長,集天地之精華。總有壹款面食能安撫妳的胃。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維生素A、維生素C等。是我國三大谷物之壹,幾乎全作食用。小麥是可以直接吃的,只是它本身比較硬,直接食用口感不好。但還是有些人喜歡做小麥粥來吃。小麥磨成面粉後,可以做面包、饅頭、包子、面條等食物。發酵後還可以制作成啤酒、白酒等。它的用途之廣,受到人們的喜歡。

小麥是完全可以用來做飯或者用來熬粥了,只不過由於小麥去皮比較費事、熬制時間比較長、吃起來口感也沒那麽好,而將之磨成面粉之後,不但可以用來蒸饅頭,還可以用來做面條等等,幾乎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由此,自然而然,小麥壹般情況下都是磨成面粉然後再進行加工食用。再說的通俗壹點,如果麥粒蒸煮不到位,不爛糊,做成飯後不容易吸收,生的麥粒吃進去後基本上第二天排完還是完整的麥粒,就像動物吃了果子,排泄物裏會有種子壹樣,獲得的能量自然也就少了。在物質匱乏妳的年代,大家都希望吃的東西更能填飽肚子、提供更多的能量,吃的少但可以幹更多的活。自然而然也就不會選擇小麥飯的這種方式。

大家經常吃苞米花,最正宗的爆米花——也就是大家常吃的,壹般都是用玉米加工成的,也有用大米做的,但說起小麥做的估計很多人沒印象——其實,現在商超裏有很多用小麥為原料做的爆米花產品,壹般通過糖漿粘合做成小孩子們喜歡的零食。用小麥做的爆米花,小時候吃過,口感確實比玉米和大米差壹些,現在被制作成零食後,要好上不少。小時候,每年小麥灌漿之後,麥粒變硬之前,都會去地裏割幾把小麥,然後在火上壹烤,趁熱手壹搓,對著手心壹吹,吹掉麥粒外面包裹著的黑皮之後,露出烤熟的麥粒,那就是壹道屬於小夥伴們的 美食 :嚼之勁道,富有彈性,更可貴的是壹種帶著鄉土味道的淡淡麥香,使人流連忘返。

誰說小麥不能直接吃,只是我們平時見過的基本都是成品,所以我們感覺必須磨成面粉才能使用。其實在麥子成熟的時候,麥穗上是壹個個的麥粒,外面都是有壹層殼的,磨得作用也就是把麥粒磨碎,然後把磨好的麥穗篩出來,篩了很多遍就是我們吃的面粉,篩的次數越多,面也就越精。

烘焙食品是從國外流傳進來的,烘焙中就會經常用到全麥,用來做面包,餅幹,我們國家現在也會利用全麥粉做饅頭,全麥就是直接把麥粒帶殼磨碎,不過篩或者過篩的次數很少,也就是平時用到的全麥面粉。這種面粉含麩量很高,口感沒有普通面粉細膩,很多人都吃不慣。但是由於含麩量高,所以粗纖維較高,因此很多人都把全麥食品做成減肥時的 美食 來吃。

不只是全麥面包,在我們國家也會吃帶殼的小麥。舌尖導演作品《風味人間》就記載了我們洛陽孟津縣的壹種 美食 ,他的名字叫碾轉,就是把還沒有長老的麥粒用石磨碾碎後加工而成的,不論是涼拌還是炒菜都很好吃,這也是以前青黃不接時我們老百姓充饑的東西。

鐘情三農以為,提出這樣問題的人要麽是年紀還小不諳世事,要麽就是沒有足夠的農村生活經歷,小麥必須要被磨粉才食用是為了保證小麥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熱量且被有效的吸收。

因為小麥麥皮中膳食纖維的存在讓人體對食物的吸收能力大打折扣,所以必須要把它去除掉!否則,人體就會吃進去什麽拉出來什麽,幾乎等於每吃壹樣。

熟悉小麥的朋友都應該知道,雖然和稻谷同為主糧,且都分別由麥穗和稻穗的保護,但是分別脫粒後,麥子和稻子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脫粒後的麥子依舊有壹層表皮——麩皮,它來包裹著小麥可食部分,而脫粒後的稻子直接成了稻米,完全都是可食部分,沒有了任何的保護。

就是因為麩皮的存在,將小麥不能夠像大米壹樣可以被直接食用,那麽這是為什麽呢?我們還要從壹種神奇的物質——膳食纖維!它到底有什麽具體的功效呢?研究表明,膳食纖維能夠有效的促進腸胃運動,對於便秘者來說,膳食纖維無疑是非常是有益處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得兩面來看,膳食纖維過多也會帶來壹定的弊端。

雖然膳食纖維在促進腸道蠕動方面有著明顯的功效,同時它也能夠阻礙消化道內的消化酶與食糜接觸從而降低養分的消化率,也就說,膳食纖維可以讓食物未經充足的消化就被排除體外。 通俗點來說,就相當於吃什麽拉什麽!

沒有吃過未脫皮的小麥的朋友想必都吃過玉米吧,玉米粒就是因為外表皮中膳食纖維太多,食用過之後往往還沒等到被完全消化,就已經被人體排出了,未脫皮的小麥也是壹樣。

在勞動力緊缺且物質近期匱乏的古代,小麥可是珍貴的資源,當人們發現小麥被直接煮熟食用很快就被幾乎原封不動的排泄出來的時候,內心肯定是崩潰的,因為它不能有效的抵擋饑餓啊!所以,當人們發現把它研磨之後,只食用其可食部分,而將表皮擱置壹邊的時候,人們才真正體會到小麥給人們飲食帶來的變化。

所以,人們習慣上也就將小麥的表皮去除,只食用胚乳部分,這樣能夠最為直接有效的提供足夠的能量且被人體充足的吸收。

小麥不能做飯吃,只能磨成粉做饅頭或者和面,這種說法錯誤的。

小麥常規的吃法是把小麥磨成粉,去掉麩皮的是白面,可以有包餃子,搟面條,烙餅,蒸饅頭等等吃法;不去掉麩皮,直接粉碎,加工成面,可以攤煎餅,這種吃法在山東和蘇北壹帶。非常普遍。

但小麥還有壹種吃法不為大眾普遍認可:即麥仁粥和麥仁米飯。

具體做法是,把麥子泡在水裏,讓麥子的外皮變軟,撈出瀝幹,用加工面粉的機械,把麥子表皮去掉,麥子就成了麥仁。用麥子做粥或者和大米壹起做成麥仁米飯,麥仁粥或者麥仁米飯,麥子的清香十分濃郁,飯粒筋鬥,口感特別好,並且粘稠度很高。特別好吃。但缺點是麥仁不能長期存放,只能現吃現做,這個很麻煩。這也是這種吃法不能普遍的原因。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維生素A、維生素C等。是我國三大谷物之壹,幾乎全作食用。

因此,小麥是可以直接吃的,只是它本身比較硬,直接食用口感不好。但還是有些人喜歡做小麥粥來吃。小麥磨成面粉後,可以做面包、饅頭、包子、面條等食物。發酵後還可以制作成啤酒、白酒等。它的用途之廣,受到人們的喜歡。

小麥的吃法很多種,但是人們總喜歡把它磨成粉來做饅頭之類的呢?

1,小麥本身比較硬,直接食用確實難以下咽。如果給兒童食用,難免造成他們的腸胃負擔。

2,磨成粉以後,用途廣泛,制作的食物,廣受大家喜歡。

3,小麥粉的功效強大,主治補中,益氣脈,和五臟,調經絡。將麥粉和醋熬成膏狀,還可以消腫止痛,消火燙傷。

再說的通俗壹點,如果麥粒蒸煮不到位,不爛糊,做成飯後不容易吸收,生的麥粒吃進去後基本上第二天排完還是完整的麥粒,就像動物吃了果子,排泄物裏會有種子壹樣,獲得的能量自然也就少了。在物質匱乏妳的年代,大家都希望吃的東西更能填飽肚子、提供更多的能量,吃的少但可以幹更多的活。自然而然也就不會選擇小麥飯的這種方式。再者,麥粒的口感不好,很硬,想要煮軟需要很長的時間。而面粉的加工時間就很少,而且口感好。面粉的可塑性更高,做法五花八門,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烹飪,可蒸、煮、炸、烤、發酵、夾餡等等。很多北方人平時的飲食都離不開面食,幾天吃不到面都會想,可想魅力之大。所以說,小麥可以做成飯吃,但是磨成面粉能使小麥得到充分利用,也更符合大家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