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的資料: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出生於倫敦。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 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壹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他在學習當牧師多年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宗教生活,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 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6個孩子。由於對政治壹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裏呆了不少年。 由於政論文章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 1719年,年近60歲的笛福發表了第壹部小說,後來該小說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冒險小說之壹——《魯濱孫漂流記》。250多年後的今天,這部小說仍然膾炙人口。《魯濱孫漂流記》給笛福帶來了巨大成功並幫他還清了部分債務。此後,他還陸續寫成了《莫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及另外兩本寫魯濱遜的小說,但債主總是跟著他追債。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笛福體弱多病,無人陪伴,債主不斷上門,孩子們也對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爾·笛福去世,終年71歲。像生活在荒島上長達28年之久的他的小說主人公魯濱遜壹樣,他孤獨而又恐慌。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
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1698年他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征所得稅,辦女學等。1701年他發表壹首諷刺詩《真正英國人》,認為沒有純種的英國人,反對貴族天主教勢力,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辯護。此詩連印9版。1702年發表政論《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國教壓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筆巧妙,開始竟未被人識破是反對國教。後被發覺,受到罰款和坐牢的懲罰,入獄6個月,枷示3次,卻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在獄
中他仿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頌歌體寫了壹首《立枷頌》(1703),諷刺法律不公。
丹尼爾·笛福(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小冊子作者。生於英國倫敦,本姓福(foe)。笛福後來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聽起來如同貴族的“de”的前綴,形成笛福(defoe)這壹筆名。笛福的父親詹姆斯·福從事屠宰業,雙親都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國教,笛福自己也在長老會的學校裏接受中等教育,但沒有上過大學。笛福曾經從商,但是遭到失敗,甚至於1692年破產。隨後他為了謀生,幹過各種工作,如政府的情報人員等,同時從事寫作。1696年他成為了壹家倫敦磚瓦廠的經理。
他受枷刑時散發了他的長詩《枷刑頌》,諷刺法律的不公,圍觀的倫敦市民把他奉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為哈利主辦《評論》雜誌,制造輿論,搜集情報。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壹部小說《魯濱孫飄流記》,大受讀者歡迎。接著出版了《魯濱孫飄流續記》。1720年他又寫了《魯濱孫的沈思集》。此後還相繼發表了《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費蘭德斯》(1722)、《傑克上校》(1722)和《羅克薩娜》(1724)等長篇小說以及《彼得大帝》(1723) 《魯賓孫 克羅索》等傳記。 幾部國內外遊記,如《新環球遊記》(1724)、《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1726)、《不列顛全島紀遊》(1724~1727,3卷,導遊性質)。他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如《經商全書》(1726)、《英國商業方略》(1728)和《使倫敦成為世界最繁榮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國紳士全書》則在他死後於1890年刊印。
有關《魯濱孫漂流記》的資料:
《魯濱孫漂流記》是長篇小說,作於1719年。主人公魯濱孫因乘船遭遇風暴失事,漂流到孤島,獨自在那裏生活了二十多年,歷盡艱難困苦,不但供給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經營了壹片肥美的土地。魯濱孫是他那個時代的創業者。作者借此歌頌了處在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個人奮鬥精神。小說情節生動,細節逼真,描寫細致,語言流暢,富於深刻的哲學和社會意義。
寫作背景: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壹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9月壹名叫亞歷山大·賽爾科克的蘇格蘭水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離智利400英裏之遙的安·菲南德島上達4年4月之久,四年後他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當他被救回英國時已成了壹個野人。英國著名作家笛福以賽爾科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註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濱遜”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壹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他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賽爾科克在荒島上並沒有作出什麽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他和魯濱遜都被說成有捕山羊和以羊皮為衣的經歷,也都被貓騷擾過;他們也都馴養過山羊和同貓作伴,還都抽時間向上帝祈禱過。但魯濱遜在其他方面並未借助賽爾科克的經歷。本書成書於1719年左右,在作者快年屆60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賞、老少皆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小說和報紙之父”的美譽。
這是壹部流傳很廣大,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主人公魯濱遜十分樂觀,充滿了鬥誌,體現了自我奮鬥的精神,他的創造性勞動及成果也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如果壹個人遭遇困境,而無人解救就必須學會樂觀地去改變現狀,而這需要像魯濱遜那樣有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我們閱讀完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所能體會到的。
小說梗概:
魯濱遜出身於英國的中產階級家庭,雖然他父親希望他在家鄉靠自己的勤奮努力掙得壹份家業,壹輩子過安分守己的日子,但從幼年起,魯濱遜就立下了遨遊四海的雄心。1651年,他悄悄離開了家鄉,開始了他的第壹次冒險生涯。英國青年魯濱遜從小喜歡航海,曾三次離家到南美各地旅行。壹日他懷著雲遊四海的高遠誌向,告別家人,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經歷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壹人得以奇跡般地活下來,並只身來到壹座荒無人煙島上。 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性格堅強的魯濱遜在島上獨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小麥,年復壹年與孤獨為伴,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聖經》成為他的精神支柱,憑著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不息的勞動,他蓋起了房子,收獲谷物,馴養山羊,用獸皮制作衣物。他曾與野獸鬥智,也曾與吃人肉的野人鬥勇。後來他搭救了壹個土人,稱他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他以非同尋常的毅力和勇氣,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用勤勞的雙手,為自己創造了壹個生存的家園。
壹直到第28個年頭壹艘英國船來到該島附近,魯濱遜幫助船長制服了叛亂的水手,才返回英國。這時他父母雙亡,魯濱遜收回他巴西莊園的全部受益,並把壹部分贈給那些幫助過他的人們。《魯濱孫漂流記》的文學地位:
在英國,文學肇始於詩歌、戲劇,直到1719年《魯濱孫漂流記》問世,英國才有了第壹部真正的小說,其作者笛福因此而獲得“英國和歐州小說之父”的稱譽。——可見,《魯濱孫漂流記》的文學地位非同壹般!魯濱孫是英國殖民時期的壹個傳奇人物。年輕時,他不安於閑適平淡的生活,私自離家到海外歷險,壹生飽經磨難。他在南美洲悲慘地做過摩爾人的俘虜;他在巴西慘淡地經營過種植園;後來,他又漂洋涉海前往非洲“尋夢”,不幸遭遇海難,獨自流落到人跡罕至的荒島,長達28年之久!在荒島上,他憑著自己的雙手、毅力和智慧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他學會了制造工具、馴養山羊,住上了自造的房屋、吃上了自制的面包;由漁獵到畜牧、到農墾,他在同命運和大自然的抗爭中幾乎無所不能!終於,28年後他“獲救”了,搭上了壹艘返回英國的輪船……
魯濱孫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新興資產者冒險的化身,他的故事適應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冒險事業的需要。為了尋找新的土地、新的原料來源、新的市場,新興資產階級需要這種大膽開拓的勇氣和克服艱難險阻的毅力,來支持他們前無古人的海上冒險和對新大陸的探秘。故而,我把這樣壹個文學典型概述為“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英雄”。《魯濱孫漂流記》問世已經二百七十多年了,至今壹直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其魅力經久不衰。我以為,這部小說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通過魯濱孫的遭遇,表達了對人生磨難的壹種獨到見解。——我們每壹個人都有可能遭遇磨難,因此,它對人生磨難的見解往往打動著每壹位讀者,得到他們不同程度的認可與***鳴。作者不僅對魯濱孫的冒險經歷與磨難作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更重要的, 還在於作者作為壹個具有新興資產階級典型意識的作家, 在作品中把人的勤勞、智慧、勇敢、毅力和創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深信,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有力量戰勝噩運、征服自然,並最終獲得他希望向生活所索取的壹切。
如今時代雖然不同了,但是,魯濱孫作為開拓者形象的那種堅毅頑強、勇於進取的精神,對於奮進不息的人類來說,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看了《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我被魯賓遜那種大無畏的勇氣和超凡的智慧深深地感動了。初看《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的簡介,有壹個問題如雲無纏繞心間,揮之不去:魯賓遜是怎樣壹次又壹次戰勝困難,重回家園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認真這本世界世界名著,終於找到了答案:大無畏的勇氣和超凡的智慧讓魯賓遜絕處逢生。戰勝困難,重回家園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認真這本世界世界名著,終於找到了答案:大無畏的勇氣和超凡的智慧讓魯賓遜絕處逢生。魯賓遜戰勝壹切困難的勇氣讓人佩服。1659年9月30日,魯賓遜在航行中遇到了海難,翻了船,他因此流落到荒島。試想,如果沒有勇氣,在那極度與世隔絕的情況下:荒無人煙。猛獸出沒,會有什麽樣的結果?懦弱者,恐怕只有坐以待斃了。雖然魯賓遜曾出現過恐懼心理,但勇氣與智慧最終讓它生存下來,而且時間並非壹年半載,而是28個春秋!這是壹個人間奇跡,由不得妳不驚嘆!光有勇氣不行,還要有智慧來輔助。魯賓遜能夠生存下來另壹種利器就是智慧。他憑借自己的智慧,搭起了棲身的窩棚,開墾了荒地,種出了水稻,馴養了家禽……智慧和勇氣就如人的手和大腦,誰也離不開誰,永遠是壹對好搭檔。智慧如帆,勇氣如船,先有了冒險的勇氣,再用智慧輔助,兩者在壹起錦上添花,小船才能劃得很遠很遠……我想,魯賓遜能生存下來的“秘密法寶”就是將兩者很好的並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