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三國演義》中壹個人物的作文,寫的要真實
我找到了壹大篇,妳自己選吧。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曹操塑造成為壹個典型的封建統治者形象.他有著無窮貪欲和權勢欲的人物,但又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殘忍的靈魂掩藏起來,用假仁假義,小恩小惠去籠絡,收羅人才,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雄才大略和才智,又有無窮的貪欲和權勢欲,多疑,自私殘忍,收羅人才等方面的性格特征,試作分析.關鍵詞: 《三國演義》 曹操 形象 性格特征《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小說中出類拔萃的長篇巨著.作者羅貫中,把歷史上的曹操,描繪成壹個權謀機詐,無比兇殘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罪惡,生動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為典型的統治者形象.小說中的曹操,是壹個有著無窮貪欲和權勢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殘忍的靈魂掩藏起來,用假仁假義,小恩小惠去籠絡,收羅人才,為他所用.在小說中,作者還刻畫了他的另壹面,即作為親自統帥千軍萬馬南征北戰的統治者,曹操是壹位有膽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軍事家.他統壹了北方,結束了北方諸侯割據的局面.本文就以上幾點對曹操的形象試作分析.壹,懷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殘酷好殺,奸詐多變的曹操.《三國演義》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義薄雲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讀者壹翻開書就見到每壹個人物的立場分明,愛憎清楚.在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僅鮮明獨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壹開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許劭之口規定了這壹人物的"主導情感":"亂世之奸雄".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動的具體描寫賦予這壹概念以豐滿可感的血肉."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壹陣,斬首萬余級", 充當了壹個朝廷劊子手的角色.此後,他又跟隨皇甫嵩討張梁,"斬張梁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殘酷得連死人也不放過.替父復仇進攻徐州時,曹操傳令三軍"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瘋狂,濫殺無辜,顯得特別殘暴不仁,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刺卓逃難",曹操明知自己錯殺了呂伯奢全家,還要壹錯再錯,耍弄陰謀手段將沽酒歸來的呂伯奢揮劍砍死."殺吉平",曹操更加顯得無比殘暴,先是將吉平打得體無完膚,然後截去吉平的九個手指,割掉吉平的舌頭,吉平撞階而死後,曹操仍不解恨,還要"分其肢體號令"."順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條.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欲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系,曹操根本不聽獻帝和朝臣的意見,都是個人說了算.獻帝在曹操的眼裏,不過是壹個傀儡,壹個"兒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裏,不過是壹個裝飾"門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殺呂布之後,"威名日盛",腦海深處便產生了不臣之心的念頭,如果不是顧慮"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為了觀察動靜,曹操特地邀請天子"許田圍獵",群臣將校向獻帝齊呼萬歲,他竟"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並借天子弓箭不還,自行懸帶.當獻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竊國謀逆之心後,隨即密賜衣帶詔,令董承,劉備,馬騰等人合力討賊.事後衣帶詔泄露,曹操誅殺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連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貴妃也不放過,盡管獻帝和伏後壹再哀求,還是將董貴妃勒殺於宮門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時勸諫,恐怕就連獻帝本人也要被廢黜了.此後,曹操權勢更盛,作威作福,不可壹世.只要是曾經反對過他的人,都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後快,馬騰父子三人被誘殺,伏後,伏完"為國捐生",耿紀,韋晃等"五臣死節".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把權詐,奸猾,多疑用到了極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官渡大戰的許攸前來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入"然後他"願即教我以破紹之計","可支壹年","有半年耳",直到許攸壹下子拆穿糧食已盡,曹操這才愕然不已.許攸以誠相投,而曹操這壹本正經的真言竟是滿口假話,這就是奸雄之奸.在赤壁大戰被燒得焦頭爛額,慌忙逃跑來到華容道,曹操發現壹大道與壹羊腸小道,曰:"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結果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曹操多疑的壹面,成就了諸葛亮.曹操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壹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壹失,他的多疑之心無疑是他吃敗仗之原因.正如諸葛亮在"智取漢中"時對曹操的評價:"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凡是偉大的作品,總帶給讀者許多的想象.《三國演義》在現代也同樣發揮著作用,給予讀者們各種各樣的思索和精神糧食.《三國演義》壹書中花了很大的筆墨去描寫魏,蜀,吳三國爭取人才的鬥爭.可以說曹操,孫權,劉備他們在爭取人才這點上,都是不遺余力的.曹操是壹個懂得識別人才且重視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現了曹操所具有的這方面的性格優點,他能夠識別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攏人才,為他的政治野心服務.壹開始就實施其長期的人才發展戰略,在起兵創業階段,他有這樣的觀點:"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這裏的"智"是指謀臣泛指謀略,智慧,"力"是指武將,泛指軍事力量.可見,初露頭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為自己剪滅群雄的保證,而且對人力資源的認識也非常人所能比擬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紹為盟主的討伐董卓的大會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劉備與關公均非等閑之輩,劉備可以說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對於熟諳時勢的曹操來說這壹點無壹不清楚,但劉備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見其重視人才,以誠待人:曹操的謀士力主翦除劉備以絕後患時,他勸以"當今正用英雄之際,不可殺壹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壹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當時那種"君擇臣,臣亦擇君"的動亂年代,曹能與備"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並力薦於皇上.雖後來劉備乘截擊袁術之機,取得兵權,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禮遇關羽更是小說中膾炙人口的文字,討伐董卓的大會上,他極力支持關公出戰.在關公"溫酒斬華雄"後,他更加堅定信心,壹定要收關公為己用,因而百般優待,以動其心.但關公終掛印封金而去,這時曹操力排眾議,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範,反傳令壹路放行,並親自為關公送行.這壹事件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表明曹操愛才的優點.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許之(指曾答應關公在其得知劉備去向時,準其離去),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之."並告訴張遼:"雲長掛印封金財賄不足以動心,爵祿不足以移其誌,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為日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