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方只有十三歲,但他“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因為弟弟還小,父母工作忙,有時候來不及做飯。這時,阿芳回家的第壹件事就是做飯。她小小年紀就已經掌握了鍋碗瓢盆,做壹桌家常菜簡直不要命。
從小會做飯,幫父母分擔家務,讓阿芳從小就能獨立,這樣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裏都能讓父母放心。
2
我想起了我的壹個初中同學——韓。韓的個性非常獨立和堅強,他總是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她從小就會做飯。上初中的時候,我每天早起做早餐,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晚起的弟弟妹妹們。
我問她為什麽她的父母不給孩子們做早餐。她說她的父母工作很辛苦,很累。無論如何,她會在學校早起,自己做飯,讓父母多睡壹會兒。
我高中的時候,我們在同壹所學校的不同班級。她學理科,我學文科。
高二時,新加坡政府SM2項目的橄欖枝也伸向了我們學校。他們的目標是從中國大陸招募優秀的理科學生到新加坡學習,新加坡政府提供學費和生活費。學習壹年後,學生進入新加坡的大學學習,畢業後在新加坡工作六年。之後,妳可以回中國或留在新加坡。
韓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去了新加坡。
在1998的內陸小鎮上,韓同學的鯉魚嶽龍門,對我們這些掙紮在備考泥沼中的人來說,真是令人羨慕。
多年後,聽到她的消息後,她壹直留在新加坡結婚生子,事業有成,家庭幸福。
?
?三
我朋友的孩子宣萱從小就會做飯,但這是另壹回事了。我的朋友和她的丈夫工作悠閑輕松,但他們都不會早起為宣做飯。要麽路上買點早餐送孩子吃,要麽孩子早起吃,多留兩碗給還沒起床的父母。
通常,他們的廚房幾乎不使用,點外賣和在外面吃飯更常見。有時候,萱想吃壹些家常菜,所以她不得不自己動手。我的朋友為宣會做飯而感到非常自豪。她覺得自己把孩子教得很好,她也稱之為“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眾所周知,當宣來到我家看到我為孩子們做的美味佳肴時,她有些抱怨地說:我的父母不會為我做這麽美味的飯菜,如果我想吃的話,我必須自己做。當我看到孩子說這句話時,他的眼睛裏有壹種與他的年齡不相稱的悲傷。
同年,萱和女兒都不太開朗,喜歡玩手機,沒有什麽愛好;他在班裏不活躍,不喜歡參加班裏的任何活動。他是壹個相對沈默的孩子。
?
?四
日本女孩阿花5歲就會做飯的故事讓許多父母哭了。阿花的母親千惠病重。為了讓她年幼的女兒學習如何做飯,她五歲時就被分配了準備早餐的工作。她教女兒如何拿刀、如何洗菜和如何做飯。第壹次看到阿花用刀時,媽媽千惠說:“當時挺嚇人的,但我保持安靜,沒有伸手。”。
錢慧認為,會做飯就是會生活,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妳身體健康,能夠自立,將來無論妳去哪裏,無論妳做什麽,妳都可以生活。
千惠於2008年去世。在千惠壹家寫的《會做飯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裏都能生活》壹書中,提出了教育孩子的理念:如果妳愛孩子,就應該教會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阿花現在過得很好。她早上五點起床做早餐。她說,這是她和媽媽的約定,做飯的那壹刻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晚飯後,彈壹會兒鋼琴,學習壹會兒,然後去上學。看到女兒現在的生活狀態,千惠會笑上天!
五
阿花的故事告訴我們,孩子要不要做飯,壹定要建立在父母的愛和引導的基礎上。“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深遠的。“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並愛他們的父母會很早就培養孩子做飯和做其他家務的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學者威倫特花了40多年時間跟蹤觀察了256名波士頓青少年。結論是:孩子小的時候,與各種各樣的人保持良好關系的能力是不愛勞動的孩子的兩倍,收入增加5倍,失業損失減少65,438+06倍。他們的健康狀況好得多,生活充實,因為勞動可以使孩子獲得各種能力,並感到自己對社會有用。
作為家務勞動的核心部分,烹飪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如果壹個孩子會做飯,在做飯的過程中訓練他雙手的靈活性,他手上的神經束通向大腦,這將促進大腦神經元的發育和完善;而熟練掌握烹飪步驟,學會統籌兼顧,會在各種場合遷移這種能力。
如果孩子會做飯,會在做飯的過程中犯錯和改正錯誤,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就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在談到如何教育兒子小卡爾時說: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只能在某個階段做壹些事情。這種觀點其實是不正確的。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我所看重的是在卡爾幼小的心靈中樹立他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會做飯,就不會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也不會事事依賴父母,成為人人唾棄的“老人”。最近,“被關在媽媽家還穿著尿布的26歲男孩”估計是個手指頭不沾水的家夥。
如果孩子會做飯,他會在做飯中體會三餐的來之不易,也會更加體諒父母的辛苦;如果壹個孩子會做飯,他會在人間煙火的影響下對人間幸福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熱愛生活。
六
讓孩子愛上做飯並不難。父母要善於抓住機會。在孩子模仿成人遊戲的階段,應該積極引導孩子,從認識廚房開始,逐漸過渡到洗菜切菜和使用煤氣。當孩子對烹飪感興趣時,父母永遠不要說:壹個年幼的孩子能做什麽?不用幫忙,玩就好。這種不經意的舉動會挫傷孩子學習烹飪的熱情,而且當他們長大後,孩子只能袖手旁觀和看著大人做飯。
培養孩子愛做飯的習慣不是壹朝壹夕養成的,需要家長不斷加強。然而,父母決不能把孩子當作勞動力。就像上面提到的宣壹樣,她母親委婉的“自立教育”實際上是對自己負責任的逃避。
父母仍然不認為做飯是對家人愛的表達,而是壹項難以避免的工作。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愛並享受烹飪?父母仍然不負責任和草率地應付生活。孩子怎樣才能自給自足自信,怎樣才能收獲對生活的熱情?
培養孩子愛做飯的習慣,不要把做飯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更不要用物質或金錢來強化它,而是用表揚和鼓勵來強化它。
總之,這壹切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