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狗肉龍口善烹狗肉,名聲聞於遠近,近年來海外及港澳同鄉會每逢組團回鄉,也必到龍口品嘗,口碑極佳,譽為“的確夠鮮美,食過返尋味”。
馬頭農家盆菜
馬頭農家盆菜農家盆菜左右兩邊分別是金黃的紫蘇炆鵝和紫蘇炆雞,中間是壹圈黑色的冬菇圍著壹排紅白相間的燒肉,外圍是壹圈翠綠的魚肉釀青椒,食物的顏色搭
配和賣相造型都幾好,比起那些隨便堆在壹起盆菜單從賣相上就勝壹籌。紫蘇炆鵝和紫蘇炆雞很入味,肉質爽口不肥膩,有種很奇怪的香味,尤其是鍋底的木瓜、柚
子皮和芋苗幹,充分吸收了多種肉汁和配料,軟軟的甜甜的。用盆菜汁焯白菜和撈飯,味道壹流。
上南燒肉
上南燒肉上南燒肉產地為雅瑤上南雲蓼墟,故又名雲蓼燒肉,始制於1965年。以皮脆肉爽、色香味俱全而贏得眾多顧客。每逢節假日,特別是清明、端午、重陽
等節日,燒肉店壹開市就被搶購壹空,連廣州、佛山等地也有不少食客電話訂購,更有港澳同胞回鄉歸程時帶回去饋贈親友。
雙合沙姜雞
雙合沙姜雞雙合沙姜雞是鶴山名菜之壹。該菜式雞皮清爽幼滑,肉質細嫩可口,食而不膩,骨脆而香,故蜚聲遠近,有口皆碑。究其實,為“東江鹽焗雞”衍化而
來,十多年前,由祖籍雙合百塊村的廣州名廚師麥達光親作傳授得以播散。
宅梧無籽西瓜
宅梧無籽西瓜宅梧無籽西瓜主產於宅梧鎮。宅梧西瓜無核、含糖分高、味美可口,名揚海內外,每年西瓜收獲季節,港澳地區和國內商人紛紛來訂購。宅梧種植西瓜
是從1978年始,先後引進“大紅寶”、“鶴寶”大量種植出口。1986年後,從省農科院引種現在的無籽西瓜,原試種青皮(鶴鳴2號),後發展花皮(鶴鳴
3號)和黃皮(鶴鳴4號)兩個新品種。
北湖燒鵝
北湖燒鵝北湖燒鵝的制作者是北湖賓館,故以其號揚名。此項佳肴膾炙人口,上桌香氣撲鼻,色澤誘人,食之皮脆肉滑,絕非虛傳,足與香港深井燒鵝媲美。北湖燒
鵝十分註重選料與制作,用清遠或高明三洲的黑棕鵝,配以五香料、沙姜、陳皮、玉桂等作佐料;燒烤時牢牢把握火候,將表皮烤至焦脆金黃,再慢慢將熱力傳進皮
層內部,使分泌的脂肪油汁受熱蒸騰,將肉逼炸至熟,反升表皮。如此炮制,令鵝燒之不焦,光澤鮮紅,而各味融為壹體。
清平乞兒雞
清平乞兒雞經過先“光身吊幹水”後“填香料錫紙包”再“泥燴柴火爐焗”壹個半小時出爐的“乞兒雞”,不但香味芬芳、鮮嫩爽滑,而且油而不膩,雞味濃郁。清
平乞兒雞遠近聞名,此菜為清平美食酒樓主打菜,酒樓經最新研制而推出的第二代清平乞兒雞,以獨特手法炮制,繼承了傳統的制作,味道更勝壹籌。第二代乞兒雞
骨香皮爽,戴上幹凈的壹次性手套撕著雞肉進口,別有壹番風味。
升平竹升面
升平竹升面升平竹升面盛行於解放前及五六十年代。始創人為古勞上升升平墟壹叫“安南仔”的師父,將面團置於案板,用“竹升”(圓竹扁擔)作搟面杖,壹頭固
定成了支點,壹頭用力移動搓磨,揉拉成條。經制成的面條,大小壹致,柔韌軟滑,富有彈性,久煮不糊,完好如初;吃起來,滑、爽、脆兼備,令人食而不厭。若
拌以魚片、牛腩,其味更是無窮。
雙橋魚蓉粥
雙橋魚蓉粥雙橋魚蓉粥制作歷史悠久,成名亦超百年,尤以古勞雙橋市食肆烹調者為最,故聲譽聞於遠近。制法:將削凈的整條魚(青魚)或魚尾部分,置水中煲
熟,撈起、拆骨、剔除小刺,將肉搗爛,加配料調勻,放入米粥中再滾,盛在放有姜絲、蔥花的碗盆中,撒上胡椒粉、麻花碎之類即成。其味清、鮮、甜、香、甘、
滑,令人大快朵頤,所以人們皆說:千粥萬粥,不如雙橋魚蓉粥。
古勞豆豉
古勞鎮坐落在美麗的西江河畔,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由古姓和勞姓祖先從外地遷移到此居住建圩,故名古勞。相傳清代以來,古勞民間壹向有釀制面豉風
俗習慣,古勞面豉已成為壹種鄉土特產,大規模制作出售約在清朝道光年間,其中包括當時著名的調珍醬園。
頓鮮竹筒飯
頓鮮竹筒飯竹筒是新鮮砍下來的,壹次性用,感覺清新。用上上等香米,再用碳慢火烤竹筒飯壹個小時左右。做出的新鮮竹筒飯有種特別的香味的。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