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產業發展
園區成立6年來,圍繞“三高”產業積極引進優質項目,集聚了CRRC、玉柴造船、瓦西蘭中速機、修正藥業、華潤熱電、格力大金、方正科技、祥子電子、青島啤酒、普聯電子、傑賽科技、海鷗衛浴、東洋柯美、樂瞳股份、住友化學等壹大批知名企業。目前,園區已形成海洋與造船、軌道交通裝備、電子信息、家用電器、生物醫藥、環保產業和物流產業等七大產業集群。2014年園區工業總產值235億元,同比增長1.2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5.28億元,同比下降6%;實際利用外資0.66億美元,同比增長145438+0%;外貿進出口96228萬美元,同比增長1.26%。其中,裝備制造業產值654.38+009.56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46.63%;全國稅收收入6543.8+0.02億元。
2013年園區工業總產值226.8億元,同比增長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同比增長22.6%;實際利用內資116817萬元,同比增長24%;實際利用外資8114萬美元,同比增長1.4%;外貿進出口9.633億美元,同比增長19%。兩鎮有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74處文物古跡中,既有環境優美、景色多姿的自然景觀,也有歷史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
鬥門鎮自南宋以來壹直被稱為朝居裏,是歷代酋長的巡防站。民國時期為區公所駐地;1937年,中國第壹個基層黨組織——小濠沖黨支部在鬥門鎮誕生。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縣政府暫遷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派駐鐘山縣八區、九區人民政府和鬥門人民公社社會事務委員會;建縣之初,這裏曾是縣政府的臨時駐地;1986 1當時叫鬥門鎮,鎮政府設在鬥門市場。在鬥門鎮,有聞名中外的皇家溫泉度假村,有海拔581米、被譽為“珠江門戶第壹峰”的黃羊山,有氣勢恢宏的新金泰寺,有極具旅遊和歷史研究價值的趙氏祠堂建築群,形成了“壹山壹廟壹溫泉、壹帝壹將軍壹世家”的獨特旅遊資源。接下莊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30強,排山村被認定為“廣東省古村落”,鬥門老街被評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南門村榮獲“中國十大最美村落”稱號。鑼鼓閣、煮茶、蝦醬、鍋邊糊、趙氏皇族祭祀儀式和大茶坎明火烤排骨已被列入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先後被評為省級中心鎮、廣東省旅遊特色小鎮、珠海市名鎮試點鎮、珠海市宜居示範鎮、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生態鎮。
幹務鎮是壹座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鎮。因“前有霧海,後有幹峰”而得名。鬥門縣第壹個開元自然村高田村就在鎮上。清朝中後期,幹務鎮曾屬於新會縣和象山縣。1950年,鐘山縣第八區政府設立官服,1955年更名為官服區。1957撤區並鄉,主營業務劃分為白角、立山、幹務三個鄉。1987 65438+10月改為鎮建制。2003年,幹務鎮與原五山鎮合並,被稱為幹務鎮。在幹務鎮,“泥魚”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幹務飄色”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望山村被評為廣東省第二批古村落。鎮上建立了珠海首個“民俗文化博物館”,全鎮16個村建有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廣場。成立了飄色隊、佛拳隊、舞獅隊等民間藝術團體,成立了攝影、書法、美術等民間藝術協會,成功打造了幹務鎮民俗文化美食節品牌,國家、省、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5438項。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國家級生態鎮、廣東省生態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特色文化站、廣東省教育強區。幹務鎮下村、幹北村、望山村、虎山村,鬥門鎮八家牌村、南門村為全市幸福鄉村示範村。幹務鎮馬山村和鬥門鎮上洲村是城市生態村。幹務鎮幹東村、幹西村、新村村、石溝村,鬥門鎮大池坎村是該區幸福示範村。兩鎮依托資源優勢和幸福鄉村創建,推進了望山古村生態遊、下村村生態遊、歷山黃氏大宗祠、南門村鄉村會館等文化旅遊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民人均年收入2011692元,農民參加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並繳納650元。兩鎮共有社區服務站、衛生站27個,景區12個,中小學17所,師生160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