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內涵
媽祖文化
從媽祖文化的內涵來說,媽祖短暫的壹生雖未留下什麽著作,也談不上有什麽思想體系,但她的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跡,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形成壹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媽祖犧牲之後,人們就按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進壹步把她塑造成為壹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其目的仍是為了化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但見舢艫來復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的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題詩。以上這些詩名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說明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這壹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壹。
媽祖文化-傳播
媽祖文化的傳播得益於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
媽祖的出現不負眾望。明萬歷年間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錄》壹書中有壹段生動的記載,說:“船搖蕩於暴風雨中,篷破、桿折、舵葉失、舟人號哭、蘄於天妃,妃雲立即換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葉重二三千斤,由於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換舵須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數十人舉而有余”。南宋開禧元年的紫金山擊金和合肥的解圍,也是以媽祖的精神作用來鼓勵士氣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內載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國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顏的“南糧北調”的主張,起初官方造舟把國家糧食直接由江南糧區海運到直沽,後來改雇用民間舟舶包運,有私商兼任海上運輸,壹時間自廣州至天津天妃宮接踵而起,足窺航海者對媽祖的信仰程度。鄭和七下西洋,亦禱於祖廟,明清大量漢人向南洋群島進軍,均舟載媽祖神像以行,這說明媽祖這位“女海神”是中國傳統航海業的保護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媽祖的傳播後,發展為“媽祖會”,以宗教形式規定朝拜制度。臺灣同胞家家戶戶信仰媽祖,稱為“開如媽”,海峽兩岸***同信奉媽祖的俗例壹樣。故此,媽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溝通海峽兩岸,密切同胞往來的和平女神。
這裏需要壹提的是,作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蓬萊閣天後宮和登州港在媽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國與東方諸國的傳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媽祖文化-發展
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
古代登州是廣州至京津海漕運輸和朝廷與東方諸國交流的中樞,是承擔北方貿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港口,其地位遠遠高於後來的廣州、泉州、明州、揚州“四大名港”。
首先,媽祖是海上航行的保護神,媽祖文化沿廣東、福建至京津及東北的海上漕運航線傳到渤海灣沿岸,並與地方文化相融合,與城市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媽祖文化迅速得以傳播,逐漸成為當地的民眾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極為虔誠,壹般人民亦漸信仰……天後遂成為掌司各事之神”。2001年天津首屆“媽祖文化旅遊節”舉辦的“媽祖文化與沿海城市的興起”學術研討會,有學者在考察媽祖文化落戶天津並對這個城市進行孕育和催生的過程後,發現其沿革軌跡是“先人後廟,以廟聚人”;接著“以廟興城,以廟興市”,形成廟旺城興的良性互動態勢。如果說天津當初是“以廟聚人”,那麽登州可以說是“以城興廟”。登州是當時連接中國南北尤其是出入津京的海上交通樞紐,為北方第壹大港,航海與媽祖又密不可分,故此,媽祖文化由南傳入後迅速被當地文化和民眾信仰所接受,繼爾借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優勢得以消化、容納,逐漸成為當時北方海洋文化的主導。
同時,媽祖文化的傳入也為登州聚集了人氣,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發展,形成了廟與城良性互東,相得益彰的勢態。蓬萊閣天後宮建於宋徽宗第壹次(宋元明清四朝***36次)對媽祖褒封的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建廟之早,即使在媽祖文化的濫觴福建沿海地區也是鳳毛麟角,無疑為北方建造最早、當時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加之登州港無以替代的區位條件,如此說,登州及其蓬萊閣上的天後宮是中國古代北方媽祖文化的淵藪不足為過。
媽祖文化-影響
媽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東北亞國家,最終北上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地區,作為中國北方沿海地區媽祖信仰與媽祖文化傳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誌七下》載:“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是以登州港為起點,分為兩條,壹條是從登州港出發,渡渤海海峽到遼寧旅順口,再沿遼東半島到鴨綠江口,然後沿朝鮮半島南下,過對馬海峽到日本;另壹條從登州港出發,經八角、芝罘,再渡黃海,到朝鮮仁川,然後沿朝鮮半島南下,過對馬海峽到日本。隋唐是我國古代海上貿易和對外交流的鼎盛時期,尤其唐中期以後,登州以其特殊區位優勢成為中國北方第壹大港,在唐廷與朝鮮半島及周圍諸國的外交與貿易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宋時遼國屢屢北犯,但由於內地通往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陸路交通被阻隔,兩國間的交流勢必靠海上船隊來完成,加之宋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及指南針的發明與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線距離明顯縮短,兩國的使臣和貿易來往頻繁,銳勢不減。北宋滅亡,南宋與金爭戰於山東半島,海上航線南移,元朝主要發展陸上交通和海上漕運,中國的對外貿易受到束縛。但是,由於從松都附近港口橫穿黃海至朝鮮半島的航線太長且十分危險,曾多次遭遇海難,定都南京的明廷接受高麗國王的請求,答應改道經遼南渡海至登州,並於1376年升登州為府。《明實錄》中提到建立登州府原因時載曰:“時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非建治,增兵衛,不足以鎮之”,故此,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麗使者上路和起航的主要海港……那裏有船,那裏就有媽祖,那裏有華人,那裏就有媽祖廟。信仰無國界,“海上女神”由蓬萊隨船沿登州海道飄洋東渡,為遠行者送上壹方平安,壹份祥和。
媽祖文化研究
在科學技術史上,媽祖廟也有其獨特的地位。古代有壹種航海習俗,新船下水出航時,必須同時制作壹只模型供奉在媽祖廟內,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此船的安全,許多媽祖廟內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東長島廟島與媽祖廟的古船模多達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軍艦模型。這些船模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造船歷史的重要資料。現存壹批媽祖廟古建築,如福建泉州、山東、江西景德鎮、廣東澄海、貴州鎮遠和寧波慶安會館等天後宮,從廟宇結構造型到各類雕刻構件,都是極為珍貴的古代建築藝術精品。此外,各地媽祖廟還保存壹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後宮存有壹幅明代星圖,是研究我國古代利用星圖定向航海的難得的實物資料。天津天後宮所存的滅火“水機”,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機械消防器材之壹。
媽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給人類留下了相當的精神財富。目前,僅直接記載媽祖信仰的歷史文獻資料最保守的估計超過壹百萬字。它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華僑、移民等領域的許多課題,內容相當豐富,史料價值很高。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客肇祖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天後》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反響。臺灣學者李獻璋自60年代起,經過20年的研究,終於寫成了《媽祖信仰研究》壹書,成為媽祖研究第壹部學術性較高的專著。自80年代起,臺灣、澳門、廈門等地掀起了媽祖研究熱潮,舉辦多次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了《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媽祖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匯編》、《媽祖文獻資料匯編》、《媽祖信仰與祖廟》、《湄洲媽祖》等近百余篇學術專著。近年來,各地的“媽祖文化旅遊節”亦似雨後春筍,如天津、澳門、福建等地大有“媽祖文化,獨占鰲頭”之勢,可見媽祖文化的生命力。
媽祖文化-價值
媽祖文化
千余年來,無論朝野和民間怎樣對媽祖崇拜無限,愛戴有加,從今天唯物論角度講,媽祖信仰是無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拋去其“升天”、“顯靈”等純唯心思想,從媽祖人文層面看,其信仰的當代功能還是顯而易見的。
1、弘揚愛國思想,促進祖國和平統壹之功能。大陸和臺灣,同根***祖,千余年文化傳承,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民族意識。媽祖是中國的“神”,媽祖之愛國也決定了其信眾的愛國。1989年5月6日,200余名臺灣同胞沖破臺灣當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媽祖祖廟;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媽祖金身巡遊臺灣103天,駐蹕36個宮廟,接受臺灣媽祖信眾1000萬人次的朝拜,在臺灣島內引進了巨大反響。2002年7月25日,媽祖金身直航澎湖,萬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熱淚盈眶。2004年10月21日早上8點,湄洲媽祖金身從莆田市湄洲島媽祖祖廟起駕,在54位護駕團的陪同下,從長樂國際機場乘飛機飛往澳門,參加第二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2005年,連戰和宋楚瑜先生分別為湄洲媽祖祖廟題詞:“神昭海表”,和“聖德配天”。這就是媽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媽祖已成為海峽兩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為統壹祖國,溝通兩岸往來的和平女神。媽祖信仰中的這壹功能還將繼續發揮作用,直至祖國的完全統壹。
2、傳播博愛精神,教化眾生向善的功能。浩瀚宇宙,蒼莽無垠,而人卻是宇宙的主宰。盡管因地域,種族,文化根柢的差異,派生出審美觀、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但作為“生”的本能,人性對於善惡美醜之認知卻趨於大同。媽祖信仰在諸多方面適應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認同,如扶危濟困,治病救人,賜人以平安吉祥等等。這既是壹種文化的傳播,更是壹種觀念的教化。“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言則宣,教則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則忘言”(張君房《雲笈七簽》),當壹種理念為民眾所接受後,教化則退居其次,而觀念(對真、善、美的認同)則生根、開花、結果。
3、啟迪良知,樹立珍惜自然、回歸自然的功能。千余年來,人類面臨旱澇蝗災,瘟疫流行時,往往把祛災的希望乞求於神靈,媽祖之平息海嘯、張天師之祈禳瘟疫、龍王爺之普降甘霖……人類在對神靈的不斷祈禱中逐漸地得到啟發:眾生平等、萬物有靈,道法自然……。近年來,保護生態環境,回歸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類的呼聲,誰能說,這當中沒有神的啟示?
媽祖文化-傳說
媽祖閣
生平傳說
A:萊嶼長青: 湄洲島旁邊有壹個小嶼,傳說有壹天,媽祖到小島上遊玩時將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跡般成長,花開滿地。隨後,每年無需耕種,自然生長。當地人視仙花采之。以後,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菜子嶼”。
B:禱雨濟民: 相傳媽祖二十壹歲的時候,莆田地方出現大旱,全縣百姓都說非媽祖不能救此災害。於是,縣尹親往向媽祖求救,媽祖祈雨,並說壬子日申刻就會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無雲,絲毫沒有要下雨的征兆,申刻壹到,突然烏雲滾滾,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復往日生機。?
C:掛席泛槎: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壹天,海上起風浪,媽祖要渡海,岸邊船只是有,但是船上沒有船槳,也沒有船篷,加上風急浪大,船手不敢開船,媽祖對船手說:妳只管起船。隨即叫人將草席掛在桅桿上用作船帆。船開上海面,乘風破浪,飛弛而去。
D:化草救商: 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嶼西邊有個出入湄洲的要沖叫門夾(就是今天的文甲),有壹次,壹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風襲擊觸礁,海水湧進船艙,即將沈沒,村民見狂巨浪,不敢前去營救。在這緊急時刻,媽祖信手在腳下找了幾根小草,扔進大海,小草變成壹排大杉劃到並附在即將沈沒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沈沒,船中人免難。?
E:降伏二神: 相傳在媽祖二十三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壹為順風耳,壹為千裏眼。二神經常出沒貽害百姓。百姓祈求媽祖懲治二神。為了降服二神,媽祖與村女們壹起上山勞動,這樣,壹直過十多天,二神終於出現了,當二神將近時,媽祖大聲呵斥,二神見媽祖神威,化作壹道火光而去,媽祖拂動手中絲帕,頓時狂風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視,媽祖用激將法激二神丟下鐵斧,丟下鐵斧之後二神再也收不起鐵斧,於是認輸謝罪而去。兩年後,二神海上再次作崇,十分厲害,媽祖用神咒呼風飛石使二神無處躲避,二神服輸,願為媽祖效力,於是媽祖收二神為將。?
F:解除水患: 相傳媽祖二十六歲時,那年上半年,陰雨連綿,福建與浙江兩省倍受水災之害。當時當地官員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無改觀。當地請求媽祖解害,媽祖道:災害是人積惡所致,既然皇上有意為民解害,我更是應當祈天赦佑。於是焚香禱告,突然天開始起大風,並見雲端有虬龍飛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壹年百姓還獲得了好收成,人們感激媽祖,省官於是向朝廷為媽祖請功並準得到褒獎。 ?
G:救父尋兄: 相傳媽祖十六歲那年秋天的壹天,其父兄駕船渡海北上之際,海上掀起狂風惡浪,船只遭損,情況危急。這時媽祖在家織布,忽然閉上眼睛,使勁全力扶住織機,母親見狀,忙叫醒她,媽祖醒來時失手將梭掉在了地上,見梭掉在了地上,媽祖哭道:父親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來報,情況屬實。兄掉到海裏後,媽祖陪著母親駕船前去大海裏尋找,突然發現有壹群水族聚集在波濤洶湧的海面,眾人十分擔心,而媽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來迎接她,這時海水變清,其兄屍體浮了上來,於是將屍體運回去。此後每當媽祖誕辰之日,夜裏魚群環列湄嶼之前,黎明才散去,而這壹天也成為當地漁民的休船之日。
H:懇請治病: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壹年,莆田瘟疫盛行,縣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縣尹媽祖有解難之法力。於是,縣尹親自拜請媽祖,媽祖念他平時為官不壞,加上他是外來官,告訴他用菖莆九節煎水飲服,並將咒符貼在門口。縣尹回去後遵囑施行,不日疾病痊愈。
I:收伏二怪: 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有嘉應和嘉佑二怪,經常出沒害民。有壹天,壹位船客遭怪物作怪,船將沈沒。媽祖見之即化作壹貨船,前去救難。嘉佑見貨船前來,立即來追貨船。媽祖口念神咒,將其制服。嘉佑當即叩首服罪,媽祖將其收入水闕仙班。為制服嘉應,媽祖施計,於山路獨行,嘉應以為只是民間美女,便起歹心前來觸犯,媽祖壹揮塵拂,嘉應見之不妙逃去。時隔壹年,嘉應又出來為害百姓,媽祖說:“這個怪物不歸正道,必然擾害人間。”於是叫村民帶符焚香齋戒,自己則乘小舟,到海上出其不意,降服嘉應。媽祖也將嘉應收為水闕仙班壹員。
J:窺井得符: 相傳媽祖十六歲的時候,有壹次,與壹群女伴出去遊玩,當她對著井水照妝時,壹位後面跟著壹班神仙的神人捧著壹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壹起玩得女伴們都嚇跑了,而媽祖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媽祖接受銅符後,靈通變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見神通,以至她常能神遊,騰雲渡海,救急救難,人門稱她是“神姑”,“龍女”。
K:媽祖誕降: 媽祖父親林惟愨(諱願),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惟愨年四十多歲時,已生有壹男五女。但擔憂壹子難保傳宗接代,所以經常焚香禱告,想再生壹個兒子。惟愨夫婦的虔誠感動了南海觀音,壹天晚上,觀音托夢給王氏並對王氏說:“妳家行善積德,今賜妳壹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不久王氏便懷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時,西北處壹道貌岸然紅光射入屋中,並伴有隆鳴之聲,媽祖降生了。因媽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媽祖生得奇異,因此十分疼愛。媽祖從出生到滿月,壹聲不哭,所以,其父母給她取名林默。相傳媽祖誕生在湄洲島。
L:湄嶼飛升: 宋太宗雍熙四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重陽節的前壹天,對家人說:“我心好清凈,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佳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妳們告別。”家人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要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香誦經之後,告別諸姐,壹人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湄峰頂上濃雲重重,媽祖化作壹道白光沖入天空,乘風而去。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顯聖,護國佑民,救人危難,當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供奉。據傳祖廟後的摩崖“升天古跡”處就是媽祖飛天的地。
M:驅除怪風: 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對面吉蓼城西面,有壹座跨海石橋,是當地百姓南來北往的要道。有壹天,忽然怪風刮起,刮斷了全部橋樁,壹時交通斷絕,人們無法過往。百姓以為是風神所為,於是祈求媽祖解難。媽祖到石橋處察看,見遠處天空壹道黑氣,知道是有怪所為,於是施展靈術將怪驅逐遠去,從此石橋通暢無害。
N:收伏晏公: 相傳媽祖在世時,海上有壹怪物叫晏公,時常在海上興風作浪,弄翻船只。有壹天,媽祖駕船駛到東部大海,怪物又開始興風作浪,媽祖乘坐的船只搖晃的非常厲害。媽祖即令拋錨,見前方波濤中壹舟上有壹金冠繡袖、掀髯突睛之神在作怪。媽祖不動聲色,掀起狂風巨浪與之抗擊,晏公害怕媽祖的神威,叩拜蕩舟離去。但怪物壹時為法力所制有所不服,於是變成壹條神龍,繼續興風作浪,媽祖說到:“此妖不除,風波不息”,在中遊拋錨,制服神龍。媽祖命令晏公統領水闕仙班(***有十八位),護衛海上船民,後來晏公成為媽祖部下總管。
O:收高裏鬼: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壹個叫高裏的地方出了壹個妖怪,當地百姓受其害,染上百病,當地百姓前去求媽祖醫治,媽祖給求治者壹符咒,叮囑百姓回去後,將符咒貼於病人床頭上。妖怪知符咒法力巨大,於是變成壹只鳥逃去,媽祖追出,見鳥藏在樹上,鳥嘴還噴出壹團黑氣,媽祖口中念到:“此怪物不能留此,為患鄉裏”,追擊並將鳥抓獲。原來是壹只鷦鷯,媽祖用符水噴灑小鳥,小鳥落地變成壹撮枯發,媽祖取火燒之,枯發現出小鬼原相。小鬼忙叩請媽祖收留,媽祖於是將它收在臺下服役。
P:鐵馬渡江: 相傳有壹天,媽祖要渡海,可是沒有船只,這時候,媽祖見旁邊屋檐前懸有鐵馬,於是靈機壹動,取之揮鞭,鐵馬奔海對面風馳而去,待人上了對岸,忽然之間,鐵馬無影無蹤,旁邊的人無不驚嘆“龍女”的神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