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善美
臺灣美食在世界打響名號,讓外國遊客慕名臺灣小吃,列為臺灣印象的第壹名,但經常外食,或吃得過甜、過油,或暴飲暴食等,不良的飲食型態卻也打造不少肥胖、中廣身材的人,成為糖尿病高危險群的壹分子。
因應國人對潛在「糖」的危害缺乏「知覺」,包裝食品強制標示「含糖量」的措施才開始實施,但面對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糖」,還是有許多「眉眉角角」需要民眾自行留意。
散裝食品糖量「盲」不可知
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裏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剛施行的「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中,已增列糖含量為強制標示的項目,業者必須將產品中所含糖量(包括額外添加的及食品本身含有的)加總起來標示,也就是目前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都應該顯示出「碳水化合物」之總「糖」含量,並清楚標出「糖」與「膳食纖維」的含量。
其中「碳水化合物」即「糖類」,「糖」則是指「單糖」與「雙糖」的總和,而「膳食纖維」則是指人體小腸無法消化與吸收之 3 個以上單糖聚合之可食用的碳水化合物及木質素;在碳水化合物熱量的計算方面,碳水化合物(含糖)每公克熱量以 4 大卡計,但加以標示膳食纖維者,則以每公克 2 大卡來計算。
對於糖尿病患等需要限制糖攝取量的人來說,新施行的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更能方便他們計算熱量與控制飲食;對壹般民眾而言,也能清楚得知自己究竟是否吃入過量的糖而有影響健康的疑慮。
不過,劉怡裏提醒,脫離了「包裝食品」的範疇,像是沒有包裝容器的面包、餅幹、散裝零食、搖搖杯飲品等,則是由業者自主管理,究竟其中含有多少砂糖、冰糖、果糖或高果糖糖漿等「精致糖」,則非經檢測就不得而知。
■女性 1 天限吃 4 顆方糖
■男性 1 天限吃 4.5 顆方糖
用糖提味,講究的是生活品質,當講究健康時,根本是糖越少越好。劉怡裏指出,因為精致糖不在建議攝取營養素的範圍之內,最好是 0 %,都不要吃進體內,因此,並沒有「每日參考值」可供依循。不像「碳水化合物」雖屬於「糖類」,卻是人體所必須的營養素,每日參考值為 300 公克( 4 歲以上)。
不過,從攝取量的上限來看,糖的攝取不宜超過總熱量的 10 %,若以每日攝取總熱量為 1600 大卡計算,據此換算出女性的上限為 8 顆糖,男性為 9 顆,以方糖 1 顆 5 公克計算,則女性不宜超出 40 公克,男性不宜超過 45 公克。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更理想的糖攝取量應再減半為總熱量的 5 %以下,也就是女性不宜吃超過 4 顆( 20 公克)、男性不宜吃超過 4.5 顆( 22.5 公克)方糖。
如果光看糖含量的公克數仍覺得概念模糊,可以直接再換算成主食份量來看,也就是每 15 公克糖就相當於 1 份主食的熱量,吃入 30 公克的糖,就等於是吃了半碗白飯(即 2 份主食)的熱量,但其實糖類的營養價值卻無法取代糖類的。
小心 6 大血糖飆升的飲食陷阱!
許多人愛吃白色食物如白飯、面包、面條等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還有從小愛吃蛋糕、甜點等精致食物,也愛吃油炸食物及速食,更愛喝含糖飲料,這些臺灣人愛吃的美食,導致國人的飲食失控,血糖容易飆升,這些「糖」或「糖」的飲食陷阱,劉怡裏逐壹進行解析。
●澱粉類食物: 幾乎每天都會吃的白飯、白面包、白面條、白饅頭等「白色食物」,都屬於高 GI (升糖指數)食物,也多是精致食物,吃過量的話,飯後血糖值會偏高。
●糕點類食物: 好吃的糕點如鳳梨穌、餅幹、酥餅、蛋糕和 ? 子等,是下午茶最受歡迎的點心,這些糕點制作過程中,少不了要添加白砂糖、冰糖、蜂蜜、果糖或高果糖糖漿,以及鮮奶油、奶油、蛋糕粉等反式脂肪,由於是高油、高糖的食物,稍壹不慎吃得太多,血糖容易飆高。
●含糖飲料: 汽水、可樂或手搖杯的珍珠奶茶等都是含糖飲料,是明顯的「糖」食,最常見添加的是果糖。研究發現,吃太多果糖,對人體不好,會產生胰島素阻抗,血糖太高,影響人體的代謝作用,長久下來就容易罹患糖尿病。
●奶類: 很多人不知道牛奶中含有糖分,原本補充鈣質 1 天喝 1 、 2 杯就夠,但有些老人以為可補充蛋白質,照 3 餐喝,甚至 1 天喝到 5 杯,糖量攝取因而增多,容易影響血糖變化。
●油炸類食物: 油炸食物如鹹酥雞、雞排、漢堡、薯條等,除了油炸裹粉含澱粉類,高油脂、高熱量,會影響糖類和脂肪的代謝,更不利於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更要減少食用。
●水果: 芒果、荔枝、榴梿等是高甜度、高熱量的水果,壹到夏天,就容易吃過量而導致血糖升高;但也要特別註意,甜度不高的芭樂半顆或奇異果 1.5 顆,就相當於 1 份(半碗)水果,還有口感酸的檸檬 2 顆,也相當於 1 瓶養樂多的含糖量,更容易因為吃太多而讓血糖上升。
破解控糖錯誤迷思
對糖尿病患而言,限「糖」是基本原則,但想要避免血糖過高,有壹些常見的錯誤迷思,容易令人誤導,劉怡裏分析如下:
Q :養生食材多吃可以控血糖?
A :有些養生食材,不見得是可以控制血糖的食物,不代表食用不需節制。像五谷米或紫米飯屬於膳食纖維高的食材,有助餐後血糖穩定,但含糖熱量和白米飯是壹樣的;燕麥有益於餐後延緩血糖上升,但以「只吃 1 碗燕麥」和「吃半碗燕麥 +1 盤青菜 +1 塊魚」相比較,顯然後者控制血糖的平穩會優於前者。
Q :常見網路偏方可以相信嗎?
A :常見有助改善血糖的偏方,壹是「黑白木耳飲」,原本對牙口不好、少吃蔬菜的老人家而言,有助於補充的膳食纖維,穩定血糖,但往往添加蜂蜜或糖調味,血糖控管反而不佳。二是「秋葵浸水壹夜後飲用」,其實是取其含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的優點,但不如直接食用,效果更佳,泡水反而是多此壹舉。三是「糙薏仁燉排骨」,為降血糖當成點心吃,反而在正常 3 餐之外,又多增加了熱量,不如將糙薏仁取代正餐裏的白飯當主食。
Q :糖尿病患的「特殊營養配方」可以當成日常飲料喝嗎?
A :專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特殊營養配方」,主要是含碳水化合物與糖,也常有被誤用的「盲點」,通常註明 1 天 1 瓶,但有些老人家視力不佳,沒有留意,以為是用來補充蛋白質,甚至當成日常飲料喝,往往誤用或過量飲用,其實應該先咨詢專業營養師,將這些營養配方調配在日常飲食當中,或是運用於出差、出國或旅遊時,以補充不足。
Q :空腹喝酒會造成低血糖?
A :空腹喝酒時,酒精會抑制血糖升高,甚至可能導致糖尿病患變成低血糖。如果還是需要飲酒,建議適量飲酒,以女生而言,以不超過 1 個酒精當量為原則,也就是啤酒 360c.c. 、釀造酒(如紅酒) 150c.c. 、蒸餾酒(如威士忌) 45c.c. ;男生則勿超過 2 個酒精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