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趵突泉——的最著名景點叫什麽(三()迸發)

趵突泉——的最著名景點叫什麽(三()迸發)

首先,您到濟南。再以濟南為中心,前往泰安的泰山和位於曲阜的孔府、孔廟和孔林景區。目前,大明湖15元、趵突泉15元、千佛山15元、泰山102元、孔府32元、孔廟52元和孔林22元。

具體的線路和景點,建議您如下安排:

D1行程 到達濟南

由火車站去大明湖,乘11路公交可至公園西南門、南門;乘31、36、37路公交車可達公園東門;乘6路可到達北門;乘坐41、66路旅遊公交車可達大明湖西南門。

趵突泉公園位於市中心,在大明湖以南壹公裏處,與泉城廣場隔路為鄰,距最繁華的商業街泉城路也僅壹華裏左右,交通方便。乘坐K51、K52、K54、66、72、82、85、101、102、103、104路公交車均可直達。

千佛山公園在趵突泉以南二公裏,可乘2、16、31、48、62、79、K51、K54、K56路公交車到千佛山站。

出租車:起步價6元,外加1元錢油費。3公裏後1.5元/公裏。

濟南公交車壹律自動投幣,不找零錢。普通車1元,K系列空調車2元,註意備好零錢。

濟南美食:黃河鯉魚、宮保雞丁、九轉大腸、黃家烤肉。明湖三美:蒲菜、茭白、白蓮藕等。

趵突泉公園 位於濟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

趵突泉 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號稱是"天下第壹泉",位於濟南趵突泉公園濼源堂之前,趵突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近據專家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迄今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宋代曾鞏為其定名為"趵突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特點。北魏酈道元《水經註》記趵突泉曰:"泉源上奮,水湧若輪"。《歷城縣誌》中對的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殷雷,冬夏如 壹"。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巖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湧量達到24萬平方米/日,三窟並發,浪花四濺,聲若隱雷,勢如鼎沸,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泉水壹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壹層薄薄的煙霧,壹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 ,壹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壹幅奇妙的人間仙境。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 ,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壹泉"。泉在壹泓方池之中,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致極佳。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跡枚不勝數,尤以濼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誌堂、李清照紀念堂、滄園、白雪樓、萬竹園、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歷代文化名人諸如曾鞏、蘇軾、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等,均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跡有所題詠,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成為海內著名的旅 遊勝地。

周邊攬勝

在趵突泉西側。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詔(官至寺丞)庭院內的建築物,名"檻泉亭"。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形制考究,為歷代文人稱頌。宋代大文學家蘇轍於熙寧六年(1073年)任齊洲掌書記,對濟南名勝古跡詠吟甚多,其中詠《檻泉亭》壹詩猶為著稱。

檻泉亭和孔教授武仲韻

[宋]蘇轍

連山帶郭走平川,伏澗潛流發湧泉。洶洶秋聲明月夜,蓬蓬曉氣欲晴天。

誰家鵝鴨橫波去,日暮牛羊飲道邊。滓穢未能妨潔凈,孤高每到壹依然。

(《欒城集》)

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壹。位於趵突泉公園內李清照紀念堂之南,漱玉泉東側,屬於"趵突泉泉群"。據《(乾隆)歷城縣誌》卷八"山水考·三"轉引舊《誌》記載,曰:"柳絮泉,在今線泉東南角,泉沫紛繁,如絮飛舞",故名"柳絮"。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蔭。春日,岸上柳絮揚揚飛舞,水中泉沫翻動如絮,泉水與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賦詩曰:"金線池邊楊柳青,泉分石竇曉冷冷.。東風三月飄香絮,壹夜隨波化綠萍.。"詩中正是對此景色的贊詠。該泉現泉池系於1956年新砌而成。泉池呈長方形,長3·5m,寬2·3米,深1·5米,池於1980年題寫。泉邊柳樹成蔭,池水清澈見底,長流不竭。水中遊魚可數。夏日乘涼觀景,可謂佳境。

老金線泉,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 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泉"之壹的"金線泉"。它位於趵突泉東北側,尚誌堂與魚展館之間。泉池呈長方形,原長4 丈,寬2丈。由於水面有壹條遊移飄動的水線波紋,映日凝望,宛如壹條金光閃閃的金線浮於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石甃方池,廣袤丈余,泉亂發其下,東註城濠中。澄澈見底,池心南北有金線壹道隱起水面,以油滴壹隅,則線紋遠去。或以杖亂之,則線輒不見,水止如故,天陰亦不見。"明清時期,金線尚能清晰地見到,後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壞,水面亦隨之縮小,水勢減弱,金線則從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園擴建時,在原金線泉東約20米處壹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現了金線。於是人們便將這泉稱為"金線泉",並將清同治九年(1870)江蘇吳興丁彥臣題寫的"金線泉"三字石刻移嵌在這泉的東壁上。而將原金線泉改稱"老金線泉",由濟南書法家李仲余新題"老金線泉"(隸書)四字嵌刻於池壁。

金線泉,泉池東西長2米,南北寬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圍欄桿均用精細的大理石砌成。

金代《 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壹。位於趵突泉公園李清照紀念堂南側,屬"趵突泉泉群"。"漱玉"壹詞源於《世說新語·排調》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長方形,池長 4·8米,寬3·1米,深2米。四周圍以漢白玉欄桿。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層疊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聲,註入螺絲泉池中。明代詩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間瀑飛經瓊,靜日如聞漱玉聲"的贊語。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傳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

位於趵突泉公園東門口,其高7·5米,,柱間總寬9·2米,兩側懸挑各1·5米,造型為"四柱三間沖天挑擔式"。顏額磨光花崗石上刻有"趵突勝景"、"觀瀾知源"八個凹形鎏金大字,有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蔣維崧題書。

離開馬跑泉及其附近的淺井泉,南向徐行,便看到有壹座玲瓏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這座太湖石,名叫龜石,這是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北園的別墅---雲莊的遺物。拒考,當時雲莊中有秀石10塊,稱為"十友",其中,龍、風、龜、麟四大靈石尤為著名。到了明代以後分移到濟南城中的皇亭、孔廟及趵突泉等地。趵突泉原來還有壹座麟石,"七七事變"時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飛機炸毀了。四座靈石現在僅存的只有這壹龜石。它是壹座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約8噸。該石挺拔露骨,多空竅,筋絡明顯,多凹凸,具有石品中的"鄒、瘦、透、漏"的特點。

在趵突泉東北,為原尚誌書院的壹個院落。尚誌書院,系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東巡撫丁寶楨創辦,就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學習天文、地輿、算數。該堂曾刊刻《十三經註疏》、《石徂徠來先生集》、王漁洋詩文著作等書籍,稱尚誌堂版,在國內享有盛譽。

位於風景秀麗的萬竹園白雲泉畔,石因泉而命名。該石高4.2米,寬1.8米,厚1.5米。蓋石體態高大渾厚,石身紋理交錯,竅孔通透,與泉溪、亭橋、翠竹、叢林渾然相融。

此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為娥英祠。這壹組三進的建築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舊址,原來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大約在金元以後改為呂祖廟,曾供奉著宋代以後逐漸流行的道教新神呂洞賓。著名文學家曾鞏在北宋熙寧年間(1072━1073),在濼水建二堂,南堂臨濼水之源,故稱"濼源堂"。北堂南對歷山,曰"歷山堂"。後來,金代元好問把"濼源"、"歷山"二堂改成"呂公祠"。明朝,鹽運使司張奎光、濟南知府樊時英、歷城縣令呂黃鐘又改祠為閣。此後,恢復原名"濼源堂",至今。濼源堂,三間兩層,坐北朝南,建在同壹中軸線上,是壹組較大的明清建築。1979年公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堂前懸楹聯,是選取趙孟頫詠趵突泉七律中的頸聯:

雲霧潤蒸華不住,

波濤聲震大明湖。

這當然是從杜甫的"氣蒸雲夢澤,波憾嶽陽城"的名句中脫化而來,但由於趙孟頫是人們喜愛的傑出的畫家和書法家,濟南人還是很珍重他這首詩的。此聯為濟南回族書法家金棻近年所寫。

在濼源堂三進院落的墻壁上嵌著明清以來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學大師、陽明學派的開創者王守仁的手跡。摩挲欣賞,也可以增加遊興。

位於娥英祠後殿,因紀念堯舜禹三聖帝而稱三聖殿,是明代建築。

此橋原為木橋,南北縱向,在趵突泉池東岸,望鶴亭西南側。系由明萬歷年間歷城知府張鶴鳴始建,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重修,清順治年間監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為木質,後改為平板石橋。1964年擴建趵突泉公園時,更換了石板。1975年,在橋體兩側設置雕花石欄。

也稱"來鶴坊"。在趵突泉東側來鶴橋南端。為明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所建。是兩柱壹樓式,丹柱青瓦,鬥拱承托,上飾吻獸。南北各懸"洞天福地"、"蓬萊舊跡"匾額。

在趵突泉西側,位於娥英祠、通濼園之間。橋寬3米,長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風格建造,東西構架。因在橋上能觀賞趵突泉水,故稱觀瀾橋。

在觀瀾橋北面約30米處。,此橋在明劉敕《歷乘》、《(崇禎)歷城縣誌》均有記載。橋南墻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廣會橋碑記》,文中有"濟南壹名大板橋。橋南數千米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與北水會,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漲發,奔騰澎湃。

據元代於欽《齊乘》記載:"概勝樓在趵突泉西。金人建樓,亦壯麗。近亦為水所壞。"

勝概摟詩

[元]趙夢頫

樓下寒泉雪浪驚,樓前山色翠屏橫。登臨何必非吾土,嘯傲聊因得此生。

檐外白雲來讬寄,梁間紫燕語關情。濟南勝概天下少,試倚闌幹眼自明。

《松 雪集》

在趵突泉西側。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詔(官至寺丞)庭院內的建築物,名"檻泉亭"後 。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

在趵突泉北岸。金代元好問把"濼源"、"歷山"二堂改為"呂公祠"。清順治觀察何啟圖改歷山堂為閣,上層祀文昌,下層祀鐘離,同時將閣後李公祠改祀鬥母,稱"鬥母宮"。後來三殿統稱呂祖廟。

呂公祠

[明]王象春

回老猶能戀此鄉,遠時相約近時忘,

黃梁未熟人生醒,可是泉香是米香。

金元遺山在太原,有道人嘗邀同食。且曰:"吾家在濟南趵突泉上,甚可樂也。子能從吾遊乎?"元曰:"有待。"數年後,遺山過濟,已忘前約矣。遊泉上,倦臥濼源堂,忽夢前道 人揖之曰:"久約不相憶耶?何咫尺不相顧?"醒而始悟,因起過北岸入祠中,儼然座上矣。因為重建此祠 。

(《齊音》)

位於趵突泉的東南側,為紀念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所建。 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明代文學後七子領袖。倡導文學復古運動,並寫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世人稱為"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龍辭去陜西按察副使職東歸,在歷城王舍人莊之東鮑山下建樓,曰"白雪樓"。李攀龍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壹樓,亦曰"白雪樓"。明萬歷年間,山東右布政使葉夢熊因敬仰李攀龍,出資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樓。1956年趵突泉擴建公園時,該樓因破爛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濼源白雪樓

白雪樓舊有二處,今皆雕落。士人不忍,因於第壹泉畔另起傑閣。要之,非實。(《齊音》)

趵突泉白雪樓

[明]光廬

人去樓空濟水頭,欄桿倚遍憶風流。白雲黃鶴杳何處,山色溪聲***壹樓。

長夜漫漫知古恨,知音落落到今愁。嶺南大雅關同調,春鳥餵餵自可來 。

D2行程:濟南——曲阜 您可以選擇乘汽車前往,也可以選擇乘K51次由北京——日照西方向去的火車。濟南站開車時間:04:44 到達曲阜站時間:次日07:34。出了曲阜火車站,車站廣場前出口處,有唯壹壹趟中巴車,可以直接到達孔廟(門票:52元)。另外,孔府與孔廟僅僅壹墻之隔,孔府門票:32元,遊覽完孔府,出了孔府可以在鼓樓吃飯,附近有很多的餐館。價位高低適中,然後,搭乘當地人的人力三輪車,可以直接到達孔林。並住宿在曲阜。

曲阜位於山東中部。公元前11世紀即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都城,也是儒家學派始祖、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故鄉,他曾在此著書講學。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壹,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壹。

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壹,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據稱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禦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築100余座,460余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群。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裏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的總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莊嚴肅穆 的氣氛,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壹條中軸線上,左有對稱,布局嚴謹。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壹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 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辟出壹條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歷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於思想的深 奧。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贊頌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庭院,建築雄偉,黃瓦、紅墻、綠樹,交相輝映, 既喻示出孔於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 西兩民,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

孔廟***有建築100余座460余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鬥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裏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采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鬥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壹,疏密不壹,栱長不壹,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壹建築物相鄰兩間鬥栱的栱長不壹,同壹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余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範、米芾、黨懷英、趙孟 、張起巖、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鐫石柱和明刻聖跡圖等。漢畫像石有90余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樣,有線刻、有浮雕,線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線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面,有糙面。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明清雕鎊石柱***七十四根,其中減地平鐫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減地平鐫圖案多為小幅雲龍、鳳凰牡丹,清雍正帝七年刻,崇聖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構圖優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遺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龍柱;大成毆前檐十柱,每柱高達六米,最為高大,崇聖祠二柱龍姿矯健,雲形活潑,水平最高。另外聖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雲龍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聖跡因為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據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壹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壹生的行跡,是我國較早的大型連環畫之壹,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於的壹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群,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

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占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遊賞之所。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宋徽宗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帝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八鬥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帝帝禦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壹。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壹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禦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醜,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余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裏,周圍林墻 5.6公裏,墻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壹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壹部編年史”。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於1994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2)。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裏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裏。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壹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l]宋徽l]

D3行程:壹早在曲阜汽車站乘汽車去往泰安,兩地之間的公路交通往來十分方便。班車每半小時兩地對開。汽車到達泰安汽車站,位於泰山火車站旁,在廣場乘坐3路車,走財源大街——青年街到達泰山紅宮門。步行爬泰山。泰山幽區是指中路旅遊區,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壹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裏,幾乎全部為盤路.***有6290級臺階。

考慮到體力的問題,也可以,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那麽除了傳統登山線路的泰山幽區,即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壹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外,其他泰山風景區屬於泰山後山的範圍。主要有兩種線路:

1、從火車站乘遊覽車至桃花峪,然後乘車或步行至桃花源,從桃花源乘索道或步行至岱頂。

2、從火車站乘遊覽車至後石塢,然後乘索道或步行至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