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這壹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系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美圖、二十四節氣GIF動畫設計、二十四節氣美食圖。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順時針旋轉壹圈為壹周期,謂之壹“歲”(攝提)。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壹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裏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裏,“節”指的是壹年中的壹個節段,是壹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壹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