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傅山與太原著名小吃“頭腦”

傅山與太原著名小吃“頭腦”

作為傅山先生的同鄉晚輩,我也在太原清和元趕過頭腦。太原頭腦和別處的不壹樣,經過傅山先生改良,融入不少藥膳,堪稱滋補佳品。而且先生誌在反清復明,所以把頭腦店命名為清和元,意在吃掉清朝和元朝的頭腦。調皮玩味中透著錚錚鐵骨,令人敬佩。山西名醫閆潤紅先生有文章專門講傅山與頭腦,摘錄於此,與大家分享。

名醫故事|傅山與“頭腦”

閆潤紅

“頭腦”是什麽?壹般人恐怕很難與食品聯系在壹起,殊不知,它的確是壹種地方“名吃”,也是壹種特制的“藥膳”,為明末清初山西名人傅山發明。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陽曲(今太原市)人。傅山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是進士,父親是貢生。自幼博覽群書,聰明過人,14歲中秀才,深受當時山西督學文太清、袁繼鹹等人的器重與賞識。甲申之變(1644年)後,由於他儒家正統思想濃厚,認為滿清入主中原系“亡國、亡天下”,故出家為道,自稱“朱衣道人”,以行醫布道為掩護,秘密從事反清活動,反清失敗後,堅持不與清廷合作,保持民族氣節,隱居鄉村,論字畫,談學問,施醫藥,取得很大學術成就。其友人曾對其作出“字不如詩,詩不如畫,畫不如醫,醫不如人”的評價,這個評價從壹個側面描繪出傅山德才兼備,醫儒皆精的概貌。

“頭腦”考證

“頭腦”作為食品名稱並非傅山首創,據考證大約始於十四世紀末(元末明初),《水滸》第五十壹回中有“趕碗頭腦”的話,足見那個時期已經有了賣“頭腦”的飯館,當時的“頭腦”用什麽材料,如何做法,不得而知。作為食品的“頭腦”也並非只是太原的傳統名吃,上海有壹種名吃也叫“頭腦”,與太原的“頭腦”原料、做法、完全不同。但不管怎樣,提起“頭腦”,人們總是想到太原名吃,想到傅山先生,這是因為太原的“頭腦”是傅山發明的,太原“頭腦”最有養生價值,文化底蘊也最豐厚。

據說,傅山中年喪妻之後,壹直未續,侍奉於母側。其母年邁體弱,長臥病榻。為使母親康泰頤壽,傅山便研制了以肥羊肉、蓮藕、山藥、黃芪、良姜、煨面、黃酒、酒糟八種藥材和食物為原料的“八珍湯”,作為老人冬季進食的早點和調補品。經過壹個冬季的精心調治,他的母親百病盡消,精神煥發,從此,“八珍湯”之名不脛而走,人們稱其為“名醫孝母劑”,紛紛登門求此食方,時值清兵入主中原,傅山立誌反清復明,遂易“八珍湯”之名為“頭腦”,寓意反清復明需要用頭腦。當時壹位甘肅尕(gǎ)姓移民戶,在太原南倉巷開設專賣羊雜割的飯館,生意清淡,傅山懷著濟世扶貧的願望,傳授給他“頭腦”的配制方法。並親筆為這家飯館書寫牌匾,取名“清和元”。每逢遇到體虛需要滋補的病人時,傅山便讓他們吃“清和元”的“頭腦”,經傅山廣泛宣傳與“頭腦”顯著的養生療效,三百年前的太原“清和元”飯館,熱鬧非凡,門庭若市。需要說明的是當年的“清和元”飯館在太原市南倉巷的中段西側,民國年間遷到太原市橋頭街。

傅山發明“頭腦”只是百姓口傳,並未見於書籍記載,這是因為在屢興文字獄的清朝,無人肯把傅山深微曲折的反清復明用意形之紙筆的緣故。從“頭腦”的配方看,它是壹服滋補良劑,有深刻的藥物配伍原理和特定的劑量,這壹點也可佐證其由傅山所發明。

“頭腦”的配方和服用註意事項

“頭腦”的制作方法為:以羊肉、山藥、蓮菜(蓮藕)為原料,先將羊肉切方塊,入鍋用大火燒沸,加花椒、黃芪、良姜,改用小火煮熟後撈出,另將酒糟汁入鍋煮沸,加料酒,煨面,煮成面糊湯,再把羊肉塊,熟山藥,蓮藕放入碗裏加羊尾油丁,澆上面糊湯即成。品嘗時可以感到藥、酒和羊肉的混合香味,風味獨特,越吃越想吃。

在吃“頭腦”時,壹般佐以腌韭與“帽盒”,腌韭好比是服藥的藥引子,“帽盒”是壹種烤制的面餅,短圓柱形,中間空,是用不發酵的面粉殼,合在壹起,入爐烤制,喝“頭腦”時,把“帽盒”掰成小塊,泡在“頭腦”湯裏,噴香耐嚼,別有風味。

清代山西榆次也有數家飯館經營“頭腦”,其中“清盛園”“頭腦”最為有名,其特點在於選用羊肉是上等的肥山羊肉,而不用綿羊肉。壹碗“頭腦”,通常是四塊肥山羊肉、二塊長山藥、二片藕根、白湯無味,調料自加。

在山西晉中壹帶,除太原和榆次兩地外,尚有昔陽“頭腦”。昔陽“頭腦”與太原“清和元”、榆次“清盛園”“頭腦”同出壹源,在食法上,太原、榆次“頭腦”佐以稍麥、帽盒等面點,而昔陽“頭腦”則是以水餃相佐,“頭腦”做好後,即開始煮水餃,將煮熟的水餃撈入碗內,澆上“頭腦”,裏邊再倒少許白酒,吃起來香甜暖熱。

傅山對吃“頭腦”的季節和時間都有特殊的要求,“頭腦”每年白露至立春上市,出售時間為寅時至卯時(淩晨三點至七點)。從前的飯館,都是在清晨掛上燈籠賣“頭腦”的,這樣做的好處有兩種說法,壹是促使就餐者進行晨間運動,既有滋補之效,又取鍛煉之功,壹舉兩得;也有人說,傅山讓人們天亮前打著燈籠前來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筆者個人認為這裏面還有很深的醫學道理,前面講過,中醫養生要遵循“天人相應”的原則,從“頭腦”的成份看,屬於溫熱類藥膳,用來補助人體陽氣之不足,從現代營養學來講,屬於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類食品,淩晨三至七時是壹天中大自然陽氣升發的時刻,氣溫在此時最低,然而“陰盛則陽”,陰氣最盛之時即為陽氣萌發之時,這時服用溫補之品,可謂“順天而行”,與人體“生物鐘”相吻合,自然效果會好。現在有壹種減肥的新理論,就是不提倡少吃,特別是早餐,應該吃飽,只要將就餐時間提就能既可保證壹天足夠的能量,又不致於營養過剩,這個理論與“趕頭腦”越早越好的古老傳統不謀而合,現在很多人習慣不吃早餐而晚餐過量,從中醫養生理論來看這是“逆天而行”的,很不利於健康。

必須指出的是,“頭腦”屬於中醫的藥膳,必須遵循藥膳的服用原則,即辨證施膳,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所謂辨證施膳,就是要把藥膳當做藥來服用。藥都有偏性,中醫治病的道理,通俗地講就是“以偏糾偏”,藥膳也有偏性,與藥相比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所以藥膳必須有適用人群,具體到“頭腦”,其性偏溫而升散,故適合於體質偏寒之人,平素脾胃虛寒、畏寒喜溫者或產後營養缺乏而致奶水不足者最宜;陽盛體質,平時易“上火”者,或陰虛陽亢如某些高血壓,動脈硬化者不宜。就年齡而言則中老年較青少年更為適宜。別外,按“因地”和“因時”制宜的原則,“頭腦”適合於北方秋冬季節服用,南方和春夏之季則不宜。以上這些都是需要十分註意的,否則不利於弘揚“頭腦”這壹傳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