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怎樣打造壹個智能化的餐廳?

怎樣打造壹個智能化的餐廳?

國民爹地”馬雲又搞事兒了,餐飲業+互聯網+智能化的黑科技讓他開出了杭州第壹家無人餐廳。

沒有壹個點菜員、收銀員,直接進店使用手機淘寶或者支付寶掃碼點餐,吃完結賬就走,進店、落座、點餐,壹氣呵成全程不需要服務員。而且黑科技還能記住點單歷史,分析出顧客喜好然後進行個性化推薦,徹底解決選擇困難癥們的煩惱。

聽上去十分酷炫,而且成本也只有普通餐廳的四分之壹,對顧客來說也十分便捷。但是這樣真的是好的趨勢嗎?或者說,這樣冷冰冰的單方面輸入,真的符合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吃飯”嗎?

近日,壹則“女服務員推薦手機點單 大爺命令其當眾報菜名”的新聞再次引發了大眾對智能餐廳的探討。之前的輿論導向都是認為餐廳智能化才是目前發展的主流,但是這則新聞卻揭露了這麽壹個鮮明的事實:餐飲的核心是美食。而美食,從來都是人與人情感的紐帶。這是機器所不能夠替代的。

中國人吃飯,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填飽肚子的層面上了。這個擁有五千年吃文化的國家早就將“吃”變成了藝術:簡簡單單的豆腐,我偏要手工切成頭發絲粗細的細絲,還必須不黏不連,不碎不斷;三套鴨講究去骨留型,皮破了壹點就是失敗;脫骨魚從動刀到上桌都要保持魚皮不能破魚肉不能散,魚的表面看不到壹個刀口……這些機器能做到嗎?或許也能,但是廚師完成了壹道菜品的成就感,顧客們看著精致菜品的驚嘆,還有品嘗的滿足感,這些都是機器所無法帶來的。

最要緊的是,中國的“吃飯”,其實是壹種社交手段。在這個互聯網普及的年代,人們整日面對的大多是虛擬網絡或是冷冰冰的機器,人際交往成為壹件稀有品。這時候就更加需要交流、互動,來讓顧客獲得壹種“自己生活在群體中”的認同感。為什麽海底撈能夠成為火鍋壹霸,不就是因為它的服務讓顧客擁有了主人公意識嗎?

試想壹下,推開壹家餐廳的門,迎面而來的是服務員甜甜的笑容。還沒有開口,熱情的聲音已經提前拜訪了耳朵:“還是老樣子嗎?這邊坐。”這時候心頭就會湧上壹股熱騰騰的滿足感。

如果,機器人取代服務員的話——冷冰冰的臉(機器人有表情就太可怕了),機械化的問候。哪怕是它記住了妳的喜好,也不過是幾個數據的產物,毫無驚喜可言。點餐,坐下,吃完,結賬,除了肚子變飽了以外,情感仍然是貧瘠的。

對於優秀的餐飲企業來說,效率不是全部,帶給顧客溫馨體驗才是留住顧客的關鍵。

當然崇尚效率的快餐倒是沒有這種顧慮,只要食品沒有安全危機,顧客也不會有太大的期望體驗。但是如果是想做正餐的企業,智能化絕對不會是品牌長遠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