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者類型
壹.宮廷、貴族飲食
首先,宮廷飲食的特點是選料嚴格,用料嚴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權力的無限擴大,使其薈萃了天下技藝高超的廚師,也擁有了人間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宮廷就已有職責分得細密而又繁瑣的專人負責皇帝的飲食,《周禮註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師、獸人、漁人、臘人、食醫、疾醫、瘍醫、酒正、酒人、淩人、籩人、醯人、鹽人”等條目,目下分述職掌範圍。這麽多的專職人員,可以想見當時飲食選材備料的嚴格。其中僅燕窩的菜肴就有六味:
燕窩雞皮★魚丸子、燕窩萬字全銀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白鴨絲、燕窩疆字口蘑鴨湯、燕窩炒爐雞絲。
其次,烹飪精細。壹統天下的政治勢力,為統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種珍美飲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宮廷飲食在烹飪上要盡量精細;而單調無聊的宮廷生活,又使歷代帝王多數都比較體弱,這就又要求其在飲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細。
再次,花色品種繁雜多樣。慈禧的“女官”德齡所著的《禦香飄渺錄》中說,慈禧僅在從北京至奉天的火車上,臨時的“禦膳房”就占四節車箱,上有“爐竈五十座”,“廚子下手五十人”,每餐總“***備正菜壹百種”,同時還要供“糕點、水果、糧食、幹果等亦壹百種”,因為“太後或皇後每壹次正餐必須齊齊整整的端上壹百碗不同的菜來”。除了正餐,“還有兩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復的,由此可以想象宮廷飲食花色品種的繁多。
宮廷飲食規模的龐大、種類的繁雜、選料的珍貴及廚役的眾多,必然帶來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極大的鋪張浪費。
官府貴族飲食,雖沒有宮廷飲食的鋪張、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競相鬥富,多有講究“芳飪標奇”,“庖膳窮水陸之珍”的特點。
貴族飲食以孔府菜和譚家菜最為著名。孔府歷代都設有專門的內廚和外廚。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成了飲食精美、註重營養、風味獨特的飲食菜肴。這無異是孔老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祖訓的影響。
孔府宴的另壹個特點,是無論菜名,還是食器,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如“玉帶蝦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榮。在食器上,除了特意制作了壹些富於藝術造型的食具外,還鐫刻了與器形相應的古詩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鐫有“碧紗待月春調珍,紅袖添香夜讀書”。所有這些,都傳達了天下第壹食府飲食的文化品位。
另壹久負盛名、保存完整的貴族飲食,當屬譚家菜。譚家祖籍廣東,又久居北京,故其肴饌集南北烹飪之大成,既屬廣東系列,又有濃郁的北京風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聲譽。譚家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材用料範圍廣泛,制作技藝奇異巧妙,而尤以烹飪各種海味為著。譚家菜的主要制作要領是調味講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鮮,以鹹引香;講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肴烹時易於軟爛,入口口感好,易於消化;選料加工比較精細,烹飪方法上常用燒、火靠、燴、燜、蒸、扒、煎、烤諸法。貴族飲食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極具個性化的制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飲食
市井飲食技法各樣、品種繁多的特點。如《夢粱錄》中記有南宋臨安當時的各種熟食839種。而烹飪方法上,僅《夢粱錄》所錄就有蒸、煮、熬、釀、煎、炸、焙、炒、燠、炙、鲊、脯、臘、燒、凍、醬、焐、火鳥十九類,而每壹類下又有若幹種。當時飲食不僅滿足不同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還考慮到不同時間的飲食需要。因為市井飲食的對象主要是當時的坐賈行商、販夫走卒,而這些人來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隨來隨吃、攜帶方便的各種大眾化小吃便極受歡迎。
三.民族、宗教飲食
民族飲食指的是除漢族之外各少數民族的菜肴。由於各少數民族所處的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級,所處地域、環境、物產、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幾乎每壹個少數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飲食習俗和愛好,並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生活於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之間、三江平原壹帶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等族。滿族以定居耕作農業為主,以狩獵為副。滿族人最喜歡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過年時主要吃餃子和“年餑餑”,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鍋。赫哲族以狩獵為主,由於氣候寒冷,故以魚、獸為主要飲食,而最突出的則是將生魚拌以佐料而食的“殺生魚”。而生活於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和鄂溫克族,以狩獵為獲取食物來源的主要內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類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