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可以說是歷史中標簽最多的壹位詩人了,作為壹個文人,不但偏愛道學,而且還酷愛美食。不管是被貶在何處,真正能夠調劑蘇軾心情的莫過於壹道道佳肴了。當然愛吃是蘇東坡的本性使然,同時愛吃也是蘇東坡特殊的生活調味品。蘇軾壹生多次被貶,自己都曾說過“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難以適應朝堂的蘇軾,最終用這壹筆留下了絕唱。如果要問蘇軾到底有沒有苦悶,自然是有的。然而蘇軾卻並未牢騷百出,反而是在吃食中尋找生活的真諦,所以蘇軾的飯桌必然是別樣的精彩。
第壹道菜東坡肉蘇軾曾憑借《刑賞忠厚之至論》而名東京師,同時得到了歐陽修的極度推崇,然而性格奔放且不羈的蘇軾卻無法適應官場。在出任湖州知州時,因為壹篇《湖州謝表》導致被朝中人利用,使得被卷入烏臺詩案。好在宋太祖趙匡胤曾定下不殺士大夫之言,這才讓蘇軾幸免於難,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蘇軾因此被貶黃州。
東坡肉
來到黃州的蘇軾並無實權,而他也是逐漸灰心意冷,無念於功名利祿。然而這並未真正的擊垮蘇軾,反而蘇軾在黃州時發現了豬肉的美味。正如他在《豬肉頌》所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軾不但是自己好吃豬肉,而且以身作則影響眾人,還把烹飪豬肉的方法記載了下來,名為《食豬肉詩》。後來蘇東坡在杭州為官時,因為政績得到百姓愛戴。聽聞他愛吃豬肉,百姓們便送其豬肉。然而豬肉這麽多,自己吃不完就做成了東坡肉贈予百姓,這也就有了東坡肉的由來。
第二道菜羊蠍子在被貶黃州以後,蘇軾有過東山再起的機會。然而因為蘇軾政見不壹的原因,受到牽連再壹次被貶至惠州。然而惠州多好甜食,這反而給了蘇軾新的動力。蘇軾壹生多好甜食,況且惠州多有荔枝等甜食,這也讓蘇軾非但沒有受到貶官的打擊,反而是認為自己來到了天堂。正如蘇軾所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就是蘇軾被貶惠州的日常寫照。
令蘇軾日啖三百顆的荔枝
然而並非每日有荔枝就代表蘇軾生活美滿,當時惠州屬於偏遠地區,缺醫少藥更是常態。加上蘇軾俸祿並不高,這也使得他身邊的愛妾朝雲香消玉殞。所以在惠州的這段期間,蘇軾的生活正如平常人壹樣,難以跨越貧苦病痛的這幾座大山。不過為了重拾對生活的興趣,蘇軾再壹次把精力投入在了美食的創作上。就比如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羊蠍子,就和蘇軾這段時期有關。在蘇軾給弟弟寫的書信之中就留下了這樣壹段“惠州市場寥落,商品匱乏,然而每日殺壹只羊。”;不過蘇軾勢單力薄並且無力和權貴爭羊肉,因此就把目光放在了羊脊骨之上。
蘇東坡和羊蠍子
蘇軾的做法是將羊脊骨煮透,然後用酒澆之,在用火烤。少許鹽,熟透即可食用。當然也正是因為羊脊骨上的少許羊肉,反而使得吃脊骨時平添了壹番樂趣,這也為蘇軾苦悶的生活點綴了壹番。對此他還寫信告訴自己弟弟,說他終日吃羊肉,怎麽能體會到骨頭的美味。更為有趣的是,蘇軾還說自己的這種吃飯讓村裏的狗都對他恨之入骨。不過此時的蘇軾展現的卻是極為堅強的壹面,失去愛人苦悶日常的生活並未讓其消沈。蘇軾反而是在極其乏悶的生活中尋找樂趣,還不忘記自嘲壹番,這種精神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第三道生蠔同樣還是政見不壹的問題,惠州生涯結束之後,蘇軾被貶儋州。儋州也就是如今的海南地區,在宋朝時這並不亞於是死刑。然而蘇軾卻並不以為意,反倒是將儋州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他有言“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同時他也沒有閑著,在此開辦學堂講學。而其他還打破了宋朝創時壹百多年的慣例,在其北上回歸時儋州出了壹個進士。因此儋州人們都很敬重蘇東坡,並且認為他是儋州的開化者。
告誡兒子不可說的美食生蠔
不過儋州並不像黃州和惠州,此地壞境惡劣,更不要談能大快朵頤的吃東坡肉,烤羊蠍子了。然而作為資深的吃貨,是不會輕易被打敗的。蘇軾在此期間,發現了儋州的真正美味——生蠔。蘇軾在吃過之後驚嘆不已,稱為“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不但自己感慨,還壹本正經的寫書給自己的兒子,告誡兒子萬萬不可將生蠔的秘密告訴朝中之人,不然就無法獨享美味。當然蘇軾並不是真的擔心,而是在自己跌宕起伏的生涯之中,增添壹番樂趣而已。正如現在的年輕人壹樣,報喜不報憂也是蘇軾的基調。
美食不過是蘇軾的生活觀蘇軾壹生可謂是榮辱不驚,即使面對多次的貶黜也沒有從內心上擊潰蘇軾。堅持自己操守的同時,又能做到修生養性。而且蘇軾有著壹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正如他飯桌上的菜壹樣。豬肉在黃州不過是賤賣之物,可蘇軾卻能嘗試並且化腐朽為神奇,變成口中美食。在惠州時吃不起羊肉,蘇軾則潛心研究羊脊骨。在儋州時無肉可吃,蘇軾卻又可以發現生蠔。難道蘇軾真的是天生的美食家嗎?並非如此,不過蘇軾只是善於發現,並且著於細節,無高低貴賤之白眼罷了。而且蘇軾給我們留下的形象總是幽默機智,甚至讓我們忘了他的苦難壹生。我想這也正是蘇軾最為難能可貴之處,愛笑的男人即使運氣不好,但壹定活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