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太倉有哪四樣特產?

太倉有哪四樣特產?

土 特 產 太倉肉松 太倉肉松為著名地方特產,已有百余年歷史。清乾隆年間,太倉城內作坊李梧江,註意調味與烹飪相結合,將豬腿肉炒制成松,或自食或贈客。因無專名,故稱為肉松。後被流動廚師倪德悉心鉆研,加以改進,其肉松味道勝過李家,且貨精物美,很受歡迎。因此倪德便在城中開設倪鴻順肉松店,專營肉松,遂有盛名。 太倉肉松選用上等鮮豬腿肉原料,采用傳統配方,先進設備,經精細加工而成。其特點:酥、松、香、鮮。據測定:每百克肉松含蛋白40%以上,脂肪7%以下,糖份5.24%,有17種氨基酸。是產婦、嬰兒和老、弱、病者上等保健調補營養佳品,也是旅遊和饋贈親友的理想食品。1915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甲級獎,1982年獲江蘇省優質食品獎,1984年被評為商業部優質食品。 太倉糟油 原名老意誠糟油。系壹種以糯米為原料,配入多種藥材精釀而成的調味品。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糟油出太倉,愈陳愈香”。其特點是:色澤濃、味清香,能解腥、提鮮、開胃。紅燒清燉,冷拌熱炒,或葷或素,放入少許,即能增加菜肴的鮮美口味。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超等大獎,商業部優質產品,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行銷滬、蘇、京、津及新加坡、菲律賓、緬甸和美國等地。 太倉糟油,創始於清乾隆年間。據說,直隸州太倉,每三年舉行兩次文武會試,各地舉子雲集應試,必購糟油攜回自食或饋贈親友,後又演為官禮,由此聲名遠揚。晚清時,曾任河南巡撫的太倉人錢調甫,將糟油贈送李鴻章,李又獻於慈禧太後。太後嘗後,味覺甚佳,常作酒飲,並專程派人下江南采購。故太倉城中糟油店鋪有“進程糟油”金字招牌。 太倉白蒜 太倉白蒜,主產於太倉新塘鄉。為我國四大著名的白蒜之壹,與上海嘉定、山東蒼山、新疆白蒜齊名。其特色是蒜頭肥碩結實,蒜瓣大而均勻,色澤潔白,味道香辛,尤以辛辣味濃而為白蒜之最。有較高的食用價值,是日常必備的調味品。能促進腸胃液分泌,幫助消化,發汗利尿,殺菌消毒。 雙鳳芋艿 雙鳳芋艿,又名紫梗芋艿,簡稱水芋,亦稱香子芋,屬天南星科芋屬。歷史上分布於太倉市雙鳳、祈毛壹帶。其特點是形狀腰圓,皮黑毛多,紫芽紫梗,肉色白凈,軟滑香美,酥而不膩,為蔬菜中之佳品。中秋節吃糖芋艿,是上海、蘇州等地的節日傳統。 毛板青蠶豆 太倉毛板青蠶豆系江蘇省著名農特產品,為蠶豆品種中的上品。產於太倉市毛家市(今新毛鄉)周圍十裏之內,當地稱為“宣公豆”;後毛家市漸盛,外地客商均赴毛家市采購,遂以“毛板青”聞名。上海老城隍廟五香豆即以毛板青為原料,遠銷南洋各地,聲譽極佳。 毛板青的特點是色青粒大,板子寬闊,尾有凹痕,肉色白凈,味鮮而糯,易酥不膩,百粒重130克――135克,比壹般品種高20克左右,並含有多種營養成份,為蔬菜食品中的佳品。 大水白黃豆 大水白黃豆產於太倉南部壹帶,特點是粒子大,形橢圓,皮淡黃,吃口糯,蛋白質含量高達37.84----39.2%,所做的豆腐嫩,不化水,且出漿率高,曾在1962年全國農業展覽會展出。經江蘇省蔬菜研究所對150個黃豆品種鑒定,大水白黃豆為晚熟黃豆中吃口最好的品種。 雙鳳羊肉面 雙鳳羊肉面,又名孟家羊肉面,為太倉久負盛名的傳統名食。特點是肉酥而不爛,湯鮮而不膻,面軟硬適中。 相傳百多年前,有壹孟姓業主於雙鳳鎮西市開設了壹家面館,每至入冬到次年春分時節,專選品質優良的上等雌性“太倉山羊”為原料,輔以十多種調味品、中草藥為佐料,以文火燜煮壹個時辰以上而成的紅燒羊肉,味入骨肉,皮肥肉酥,湯汁鮮美而絕無膻味。顧客食此原湯肥羊大面頓感熱氣冒頂,寒意盡去,於是名振四方。 此後,孟家羊肉面隨著時光的流逝,幾經盛衰,制作工藝在雙鳳鎮上得到了流傳。如今每至入冬,雙鳳鎮上約有二十來家面館,竟相效法孟家羊肉面的制作工藝,經營羊肉大面,且每每冠以“正宗”兩字,食客也確認可與正宗孟家羊肉面相媲美。時人以地為名,羊肉面遂易“孟家”為“雙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