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上海本幫菜最大的特點是什麽,有哪些美味值得品嘗?

上海本幫菜最大的特點是什麽,有哪些美味值得品嘗?

本幫菜是上海菜的別稱,是江南吳越特色飲食文化的壹個重要流派。所謂本幫,即本地。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後為適應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菜肴漸由原來的重油赤醬趨向淡雅爽口。

本幫菜烹調方法上善於用糟,別具江南風味。20世紀初,上海匯聚了蘇、錫、常、寧、徽等16個地方風味,上海人稱之為蘇幫菜、徽幫菜,而對本地風味,則稱為本幫菜。

本幫菜是江南吳越特色飲食文化的重要流派

要說起經營本幫菜的百年老飯店,首先想到的壹定是上海老飯店。

上海老飯店創建於(1875年),原名“榮順館”,屈指算來已有130年歷史了,地處“海上明園”豫園旅遊區內,由上海川沙人張煥英創辦,原名"榮順館",因店老又稱為"老榮順",以經營上海本地風味菜為特色。主要名菜有"八寶辣醬"、"糟缽頭"、"椒鹽排骨"、"蝦子大烏參"等。

上海老飯店的創始人是浦東川沙人張煥英,原是個廚師。1875年,他在南市新北門內城隍廟西首壹條叫舊校場路的小馬路上,租下了壹幢年久失修的小樓,開了壹家小飯館,取名榮順館。

這家飯店設備陳舊、店堂狹小,老板自己掌勺燒菜,老板娘和兒子端菜、收賬。雖然只是壹家小小的“夫妻老婆店”,但因張老板烹調技術高超,燒的雖是肉絲黃豆湯、醬肉豆腐等上海家常菜,但味道鮮美、價格低廉、經濟實惠,很受普通市民歡迎,開市不久就客源興旺。

隨著飯店生意越來越好,老板就在店名“榮順館”前加了個“老”字,成了“老榮順館”。店內不少常客嫌“老榮順館”叫起來麻煩,幹脆只取壹個“老”字,把它叫作“老飯店”,日子壹久,漸漸叫出了名,老板也就索性把店名改為“老飯店”。“酒香不怕巷子深”,當年“老飯店”雖地處陋巷,但由於名廚高手代代相傳,名聲始終不衰,狹小的舊校場街也因此車水馬龍,熱鬧起來。

老飯店供應的本邦特色菜肴,在新老同業中算得上是數壹數二的。該店十分講究菜肴特色,進料強調鮮活,取料註重精細。非鮮不取,非活不用,特別是魚蝦,定要活蹦亂跳的。

在長年研制實踐中,老飯店將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部位施以不同的烹制方法,吸取了蘇、浙、皖的烹調特色,改濃油赤醬為重原味、重烹調、保持香、脆、鮮、嫩而不失營養成分,從而發展並豐富了本邦菜,形成了獨特的上海風味,招牌特色名菜有八寶鴨、扣三絲、八寶辣醬、椒鹽排骨、松鼠黃魚、竹筍鱔糊等。

其中“八寶鴨”源自蘇錫幫的“八寶雞”,它的制作問世也有壹段故事。抗戰勝利後,上海壹時食客大增,滬上各飯店競出新招,以吸引更多顧客前來就餐,老飯店也在想方設法翻新菜肴品種。有壹天,壹位顧客無意中談起蘇錫幫菜館鴻運樓的“八寶雞”味道十分鮮美,老飯店立即派人去鴻運樓買回壹只八寶雞,由幾位廚師壹起細細研究其用料和做法。

這蘇錫幫的八寶雞是把草雞拆去全部骨頭,在雞肚中塞進八寶餡料,蒸酥之後連湯裝碗。這樣做法食用雖然很方便,味道也很鮮美,但對於崇尚菜肴豐滿、氣派的上海食客來說,它的外型卻不夠飽滿。於是,老飯店的廚師們對這道菜進行了改革,他們把草雞由拆骨改為不拆骨,保持雞的原來形狀,將糯米、蓮心、筍丁、火腿丁、栗子丁、冬菇丁、肉丁等加入調料,作為塞進雞腹的“珍寶”,於是壹道高檔佳肴便移植成功。

然而,愛動腦筋的廚師們總覺得意猶未盡,這道菜似乎還可以再作改進。有壹位廚師在端午節吃粽子時,突然想起糯米包緊成粽子時要比松散的米粒香,如果不把雞開膛就塞進糯米等八寶餡料,不是更好吃了嗎?於是他們烹制八寶雞時,不再把雞開膛,而是從翅膀下割開壹個口子,由此取出內臟,將雞洗凈後再從這個口子裏塞進八寶餡料,制成後香味更加濃郁,餡料的口感也更好了。

後來,廚師又考慮到鴨的內膛要比雞大,可以塞進更多的餡料,於是便改雞為鴨,制成菜肴後果然更加肥嫩香酥。於是,“八寶鴨”代替了“八寶雞”,成為老飯店壹道馳名中外的看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