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拉花的歷史沿革

拉花的歷史沿革

拉花的源流沿革,無文字可考。在藝人中流傳著源於宋、元、明的諸多傳說,但皆無確鑿根據。有人依據山西金墓壁畫中的樂舞姿態,認為拉花源於金代。然而,僅據壹個舞姿就斷定壹個舞種的起源,未免欠妥。如今,只能從藝人的師承關系、演唱內容、傳統服飾及歷史實物諸方面,去探討其淵源。 4.井陘縣南正河東村,保存著壹支祖傳的霸王鞭。年深日久,鞭身已呈紫色。由於久經摩擦,光可照人。鞭上銅錢中央的方孔已磨成大圓孔,銅錢上的字已磨掉大半,仔細辨認,卻是“乾隆通寶”。根據鑄造年代和磨損程度推斷,此鞭至遲也是乾隆後期所制。

綜上諸說,拉花的產生或者說興盛的年代,可以假定在清朝中葉,即經過“康乾盛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井陘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的乾隆後期。 舊俗,拉花均由未婚男性少年自願參加表演。但在少年表演水平不高,以致會影響舞隊聲譽時,會頭也可指定某壹已婚青年繼續留隊表演。老藝人李樹芳就因表演技藝高超,為本村爭得榮譽,婚後被破例留隊兩年,以後才改為傳授者和樂隊成員的。

拉花的會頭,由村中有威信的人擔任。活動經費則由全村自願捐助。也有接受寺廟資助的。例如橫南村拉花會,便曾接受過該村老君廟的二畝廟田,由會頭負責組織會中人員耕種,收獲所得便做活動經費,條件是每逢廟祭,拉花除必須作娛神表演外,還要派人協助道士做些雜活,作為對寺廟的回報。 拉花出會有三種目的:壹是鬧元宵。井陘俗稱:“神過十五,人過十六”。十六日,“盛裝美食,扮演文、武會出,鼓樂歌舞,經日不休。始在本村,繼而數鄉相約。文武會出,交相往來,俗稱‘走會’,至二十壹、二始止”(見民國23年“井陘縣誌”風土)。至今,仍保持這種習俗。二是參加迎神賽會。據民國23年“井陘縣誌》載:“迎神賽會,歲有定時。屆時,鑼鼓儀仗,雜然並陳,文武會出,比賽歌舞。附近鄉民,停工往觀,大有如潮如海之勢”。據老藝人李樹芳說:“迎神賽會多在農歷春季的三月二十三、四月十九和四月二十八日。廟有娘娘廟、火神廟等”。由數村聯合組成的祭祀組織“聯莊會”中的“大香頭”發帖,邀集各村文武會出(善男信女則自願參加),舉行隆重的“起駕”與“送駕”儀式。行進中,“大纛旗、旗、羅、傘、幡為儀仗做前導,隊伍中間,數十人擡神像,管弦高奏,鑼鼓喧天。文武會出,依次跟進,到達祭祀點,頂禮膜拜,文武會出,順序表演。儀式結束,再將偶像送回原處,名曰“送駕”。在這種場合,拉花總是走在各文武會出的前列。李樹芳在少年時代就曾多次參加過此類活動。三是參加“打醮”活動。“打醮”原是古時禱神的祭禮。後來專指道教為禳除災祟而設的道場。在井陘縣也叫“圓經”。據民國23年“井陘縣誌”載:“舊時,井陘有‘老母’、‘全神’諸會,集祈福、禱病者所施之資,令會首經理生息,積至相當數目,則議定‘圓經’期,搭蓋神棚,邀定戲劇,請各鄉文武會出,尚有花炮、高桿、馬戲者。屆時,熱鬧較迎神賽會尤甚”。但此項活動並不普遍,目前連年近八旬的李樹芳老人,都說不曾參加過此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