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喜慶時刻表——廣州人過年熱鬧非凡。
廣州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進入元旦,每天的活動都有嚴格的安排。即二十三謝煮、二十四煎、二十五蒸糕、二十六掃、二十七洗(廣州話,即物)、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貼春聯、三十年共青團。這是節前的安排。
謝棗:農歷臘月二十三晚上,我要送棗師傅上天,稱之為“謝棗”、“送棗”或“祭棗”。祭竈的貢品包括:壹碗米飯、兩塊糖、壹份禮物、壹碗清水、壹份烤豬肉禮物、壹些甘蔗、橘子、紙錢等等。(說起貢品,我想起小時候奶奶說過的壹句話:“冬吃橘子,新年吃橘子,感謝您煮橘子”。它大概的意思是,橙子應該在冬天用來祭拜至日,橙子應該在中國新年使用,橙子應該用來感謝爐子。並寫壹篇《廚房君書》,大意是向廚房君道歉並請他在天堂說好話並在下層世界保持和平。
從謝早那天起,就開始進入年關,人們忙碌起來。我想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習俗了。《粵東筆記》雲:“廣州的習俗,年底是燒糯米飯,這叫泡骨,以為炸好的餃子裏有餡;炸樁者,將糯米粉四舍五入成油效果,先祭祀親友,再將花放入用糯米盤炸的油中,稱為十花;它是用白糖沙拌粉在豬油中炸制而成的,它叫沙。”要炸的東西大概會包括炮谷、炸堆等等。
二十五蒸糕:除了蒸年糕,廣州還喜歡做蘿蔔糕、倫敦糕、菱形糕、九層糕等,寓意“春節步步高升”。打掃房子以便幹凈地迎接春節。還有壹首“春節掃塵歌”:臘月二十三,曬衣服;農歷臘月二十四,打掃房屋邊緣;農歷臘月二十五,掃屋除塵;農歷臘月二十六,打掃畜舍;臘月二十七,裏外洗為壹;臘月二十八,擦家具;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所有的臟東西都被清除。
至於28包粽子,我沒聽說過。我問了家裏的老人,他們都說現在廣州沒有這個習俗了,以前都不知道。後來看了壹些資料,粵西至今還保留著這個習俗。我們家28號會買魷魚、發菜、香菇、蝦皮、粉絲等年貨。貼春聯包括貼門對、橫幅和獨白。三言兩語寫著“天佑百姓”“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出入境平安”“恭喜發財”。這些獨白應該是按照神來貼的。三十年了?養雞殺鴨、祭拜天地、祖先、接財神等。在這壹天,家庭主婦會很忙。晚上,全家人將吃團圓飯,然後他們將正式進入新的壹年。
這裏還有壹個傳統習俗,廣州人稱之為“開門”。除夕之夜,他守夜到深夜,歡迎侯,到了交朋友的時候,他打開門說“開門”,或者貼上紅底燙金的“開門開門”字樣,並鳴炮。這時,家家戶戶都點起鞭炮。為了“搶槍頭”,有的人舉幾分鐘就燒了。其他人聽到了聲音,鞭炮爆炸了壹會兒,震耳欲聾,持續了幾個小時。兩三點鐘後逐漸安靜下來。四點鐘,鞭炮聲再次響起,直到天亮才停止。開門出門,家家戶戶、大街小巷都貼上了壹層鞭炮的紅紙,這增添了許多節日的氣氛。但是現在在廣州,除夕沒有這樣的新年習慣,因為禁止燃放鞭炮。雖然還是會有壹些不怕死的人會“開門”,但熱鬧程度真的不如過去了。沒有這個活動,總覺得現在的氛圍和小時候相比沒有那麽濃厚了。
不僅是“開門紅”,現在廣州保留這些節前習俗的人也不多了。以我的家庭為例。我個人認為,與其他家庭相比,我們家的春節習俗還是比較完整的。二十三謝煮,二十七洗,二十九貼春聯,三十年團圓飯還在繼續。我媽媽在年底有空的時候仍然會蒸壹些蛋糕。但是現在廣州大多數家庭怕麻煩,或者沒有時間,蛋糕都買了,30%的團圓飯不再在家吃,大多數人去壹些餐館過年。
農歷新年從正月初壹開始;每天也有固定的習俗:“第壹天壹人拜上帝,第二天第三天窮,第四天四人討飯。第五天和第六天,是同壹年。第七天,它們去了春天,第八天,它們不回來了。第九天,他們是空的,第十天,他們去迎接春天,十壹個孩子回來,十二個人搭起燈棚,十三個人打開燈,十四個人亮著燈,十五個人為燈祈禱,春節的活動直到元宵節才結束。
農歷新年的第壹天。據說壹個以前的廣東人會在初中第壹天的早上去野外郊遊。有的繞村走,有的繞鄉走,有的繞屋走,這叫“出門走”,俗稱“走大運”。希望新的壹年好事常來,萬事勝意。正月初二被稱為“開年”。在這壹天,人們會帶著禮物,如三種動物和Zan煎餃,並帶著他們的孩子和女兒走親訪友。繼續以我家的情況為例。早上媽媽會殺雞祭祖,然後開始做年夜飯(正月初二是壹年中的“頭牙”,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我把所有的東西都帶回了外婆家,開始拜年。離開時,奶奶或爺爺會把用紅紙捆著的生菜、芹菜和洋蔥作為禮物送給媽媽。說:全家充滿活力,大人勤奮,孩子聰明。人們每天都參觀花田-正月初七是人民節,廣州人每天都參觀花田。
春節期間,廣州人有許多禁忌和習慣:按照“老廣”的舊習俗,大年初壹不能洗頭,以免洗去妳的財富;農歷新年的第二天是新年的開始。從年夜飯開始,直到今天才能吃到肉。大年初三是紅嘴,不要拜年,容易惹事;關於車工的生日、人人節等等細節數不勝數。還有,過年不能買鞋,因為“鞋”的粵語發音和“唉”壹樣;買書就更不好了。書的發音和“輸”壹樣,壹整年都怕“輸,輸”就更忌諱了。在重大節日、婚宴和生日宴上,我習慣說吉祥話,而不是泄氣話。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碎了盤子,他們會說“歲歲平安”或“花開滿地,繁榮昌盛”。
春節期間,親戚朋友見面時,他們總是說甘露醇,並相互祝願。比如恭喜發財,龍馬精神,萬事勝意。在中國新年期間,長輩們會給他們的孩子壹些錢,這被稱為“利潤”,寓意著好運。除了雞肉,商店還必須有烤肉(意思是紅燒和強壯)、魚(壹年以上)、海藻蠔油(發財的好市場)、粉絲(連續棉花)、腐竹和甜竹(豐富和甜蜜)。即使在過去,婦女也必須選擇壹個吉祥的日子來洗頭。他們在正月初壹和十五不能洗頭,據說這是褻瀆神明的行為。然而,隨著科學的普及和時代的進步,壹些迷信的習俗已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社會時尚。
穿過花街過新年,是廣州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千年情結;
“廣州人不喜歡從斷枝上摘下來的花。它們習慣於將植物盆栽在根部,並在盆中運輸。許多花又高又密,覆蓋在卡車駕駛室的頂部。從遠處看,我看到成群的花在天空中飛舞,令人驚嘆。這些花將沖進每家每戶,人們將在花叢中斟酒祝福。我想,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廣州人更有權利說:春節來了!”
“我認為大陸人過春節大多用紅紙和鞭炮裝飾,那裏的春天和吉祥是人為奠定的。只有在廣州,很難讓花車運輸壹個季節,把真正的春天生活引入家門,所以慶祝活動是最誠實和徹底的。”
以上兩段是於先生在《文化之旅》和《五城物語》中的話。的確,廣州的春節是花做的。廣州人在新年不吃餃子,但他們在新年去花街購物。
廣州傳統的迎春花市從臘月二十八(正月二十七)開始,持續三天。初三推遲到大年初壹淩晨。壹般在除夕夜前壹周,這些花街已經禁止汽車和馬匹通行,相關部門已經開始為花農搭起花架和攤位。花街延伸成幾條長長的走廊。幾天前,壹些大枝花木開始到貨,農歷12月28日正式開市。那時,十裏花街裝飾著燈籠,喇叭裏播放著歡快的粵語音樂。人們觀花、買花、“懶懶散散地賣花”,人流不息,日夜不息,花農吃住都在花市上。除夕夜。花卉市場如火如荼。那是人山人海,擠滿了人。中心花市經常有著名書法家,比較熱鬧。直到半夜兩點鐘,人們才慢慢散去,花農們也將剩余的鮮花降價拍賣,沒有剩余。逛花街的人經常在這個時候發現好的便宜貨。因此,每個人都很高興,愉快地迎接新年的曙光。
“春香街十裏壹城,歡聲笑語入彩門。疑似蛋雞在采蜜,它就成了百萬觀花人。”廣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觀,也不是人造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廣州花街是壹個巨大的花卉買賣市場。是廣州人過年必不可少的節目,也是廣州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和喝早茶的習慣壹樣,新年逛花街是廣州人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廣州人區別於其他中國人的重要特征。
廣州人壹定要買壹盆金桔,壹盆水仙花,或者壹朵桃花過春節。為什麽桃花是壹棵樹,而不是壹棵?是的,廣州人買了整棵桃樹回家。桃花對於廣州人就像聖誕樹對於西方人壹樣。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鐘。無論他們是高雅的人還是庸俗的人,他們都必須在新年期間購買桃花和其他舊的,然後搭配各種鮮花。
“羊城世界是壹朵花,買花花時間更重要。除夕夜,書桌奉獻,香風吹暖他人。”據說廣州的花市萌芽於唐代,形成於明清,並持續了很長時間。為什麽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鐘?不是因為廣州人都是懂得賞花的高雅人士,而是因為花可以代表無數美好的心意。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比鮮花更能表達世界上最美好的祝願了。中國人需要在春節期間表達他們的願望,他們需要去舊迎新,希望它壹年比壹年好。廣東人特別迷信,所以壹定要在新的壹年裏把“意大利頭”的事做得淋漓盡致。鮮花象征著繁榮和好運,這與廣州人的心態和需求完美匹配。除了買花,花街也成為廣州人在新的壹年裏希望“好運”的象征。花街之旅能給妳帶來好運。壞事變好,好事變好,所以花街適合任何人,無論是壹個家庭、壹對夫婦還是壹群希望在未來壹年找到伴侶的單身漢。花街是壹個充滿歡樂和慶祝的海洋。壹年中,逛花街是廣州人走在街上最放松的時候。
最傳統的節日食物象征著廣州人對新年的期望:
民以食為天,尤其是最能吃、最能吃的廣州人。過年的食物是最重要的,種類非常豐富。爆米花、煎餃、油角、散蛋、芋頭蝦和年糕是廣州最傳統的春節食品。
俗話說“人有我獨晚炸樁”。炸堆是每個家庭的必備。炸堆的餡料是由糯米和糖膠混合而成的。糯米炒至爆開,去殼。煎餃皮由糯米粉制成,非常薄,上面覆蓋著芝麻。整個油炸堆在沸騰的油中炸至金黃色。現在沒那麽講究了。有的人做炸堆,有的不放餡。另外還有油角,其中有軟角、酥角和脆角。小時候,快過年的時候,外婆和媽媽帶我去做“油角”。雖然我不是很喜歡它,也沒有做好它,但與家人壹起制作“油角”也是壹種樂趣。然後是油炸食品,如“糖圈”、“冬果”、“散蛋”和“芋頭蝦”。“糖圈”由糯米粉制成,壓入木模具並逐壹“批”成,油炸成金黃色,酥脆可口,通常有甜有鹹。“冬果”是由糯米粉制成條狀或片狀並油炸而成。“芋頭蝦”由檳榔和芋頭制成,將檳榔和芋頭切成絲,與米粉漿混合後倒入油鍋中。吃起來又脆又好吃。“蛋粉”是由面粉與豬油和雞蛋混合而成的。在甜粉中加入糖,炒熟後用糖膠粘上;鹹的加南奶和鹽粉,酥脆可口。
還有春節必備的瓜子,包括紅瓜子和黑瓜子,以及“現代”瓜子(葵花籽)。中國糖果包括糖藕、糖蓮子、糖荸薺、糖冬瓜、糖橘糕、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點包括年糕、蘿蔔糕、芋頭糕、菱角糕、九層糕、松餅等。,這意味著春節生活更美好。年糕又稱“大籠糕”,因盛放年糕的容器可以是開口較大的竹籠而得名。富人用幾十公斤大米做壹個年糕,金黃色的糕面上插著紅棗和柏枝,寓意吉祥如意。蘿蔔的廣州話叫“菜頭”,是“菜”和“財”的諧音。新年吃蘿蔔糕意味著賺錢和寶藏。荸薺糕以荸薺為原料,粵語方言稱之為“荸薺”。過年吃荸薺糕可以清熱消滯。其調節食欲的功效已被實踐證明,也有“不停歇”和自我提升的含義。
不得不提廣州人餐桌上的菜肴。廣東的年菜種類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肴也被賦予了美麗的名字,這使人們樂於享用它們。例如,發菜和蠔油的手被稱為“發大財”,而酸菜炒豬舌(在廣州被稱為朱莉)被稱為“雙贏”,鮮百合炒被稱為“百年和諧”,菜膽冬菇被稱為“到處都是錢”,魚滑豆腐鍋被稱為“老少平安”。還有各種各樣的雞肉產品,如“馮丹朝陽”、“百鳥朝鳳”和“龍鳳祥瑞”等。雞肉是中國新年菜肴中必不可少的。俗話說“不吃雞不吃肉”,除了象征婚姻中的貞潔之外,過年還意味著繁榮。在農歷新年第壹天的午餐上,妳還必須盲目地吃素菜,俗稱“羅漢齋”,這是用鹹菜、木耳、粉絲和蝦制成的,有些人還蒸臘肉,但妳應該在舉起筷子時先吃“齋”。
最後,我想談談壹些春節活動,如舞獅、舞龍、踢皮球和燃放煙花。
廣東的獅子與其他省份的獅子不同,它們被稱為“覺醒的獅子”。它在制作和舞蹈方面具有廣東特色。廣東舞獅起源於佛山。相傳,明朝初年,佛山出現了壹只獨角怪獸,眼睛圓睜,不時發出“年、年”的聲音。只要怪物出現,老人就會遭受巨大的痛苦,要麽牲畜遭殃,要麽莊稼倒塌。後來,大家想了壹個辦法,用竹簽編織了壹些獅頭模型,塗上斑駁的顏色,埋伏在鄉間的村莊裏。壹旦怪物出現,金鼓就會響起來跳舞,把怪物嚇跑。因此,人們認為獅子有驅邪和吉祥的預兆。今後,在春節期間,每個鄉鎮和村莊都將使用舞獅來消除災難和預測好運。這就是關於舞獅起源的故事。春節期間,除了在廣場上表演外,舞獅隊還沿街跳舞,挨家挨戶向獅子致敬,以表明獅子是清醒和幸運的。主人家在門口懸賞,包紅花,掛綠花讓瑞士獅子采摘,這被稱為“采摘綠花”。借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回家。其次是舞龍,廣東的舞龍,各種名稱,不同的舞龍,寄托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願望。春節是喜慶的日子,大多數舞者都是熱情的彩龍、金龍和紗裙。他們白天舞龍,晚上玩龍燈。至於踢球,這是很久以前的傳統文化,但現在似乎沒有多少人能做到。每年元旦第壹天,廣州都會在珠江邊燃放大型煙花。那天晚上,沿江等地的道路上擠滿了人,非常熱鬧。
廣州的新年熱鬧而豐富,讓人感觸頗深。廣州的本土傳統文化有多濃厚。
然而,歷史的長河過得很快,人們的思想很容易被新事物所打動,尤其是廣州,它是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壹,社會習俗的變化也是不爭的現實。現在生活好了,大家的觀念也變了,春節的活動也不壹樣了。然而,城市的歷史文化形態和傳統習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財富。
大到壹個民族的文化形態,小到壹個城市的新年習俗,這。壹切都需要由人民來建設和維護。作為民俗文化的標誌之壹,廣州的過年習俗代表著壹座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厚。文化的力量必須得到人們的認可,在認可之後,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維護和鞏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