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祥雲
宋代大學者朱熹曾作壹首著名的七絕詩:"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名揚中外的京杭大運河從北而南經我寶地而過。西邊有大湖,東邊多湖蕩,家鄉南北與東西的水位落差較大。人人都說家鄉美,美就美在家鄉鮮活的水,這方熱土養育了我們這些家鄉人。寶應古城的中大街曾在盛唐就在大運河邊,是城裏最熱鬧的地方。"民以食為天。“我們這些人在這中大街上,還品嘗過不少美食。
我的孩提時代,家離中大街的大眾食堂不遠,有時我跟隨爺爺去大眾食堂買壹份洋蔥炒鱔片的熱菜帶回家讓全家人嘗嘗這特有的美味佳肴。"不經廚子手,哪來醬烹味?"這炒菜是手藝特好的李師傅親手掌勺的。食材主要是洋蔥和鱔片。洋蔥是選白色的壹種。冼凈,切片。裏面再摻入幾根鮮紅的大椒絲條。黃鱔是將它活的汆入開水鍋裏,放點醋在水裏攪拌壹下,使燙熟了的鱔體與凝固的粘液漂浮分開。再用壹根竹篾片將鱔體劃成上下兩片,去骨去腸。上片是脊背片,作為炒菜的鱔片。下片是肚皮片,另作其他食用。炒菜的爐火要旺,用鼓風機對著爐門鼓風。佐料要炒前配好在壹起:壹定量的食糖,少量的醬油、醋、鹽、味精與勾芡的生粉。李師傅端著熱的炒鍋先倒入少許食油將洋蔥片兒炒兩下成熟倒入盤子上。再在熱鍋裏先後倒入適量的豬油與鱔片,炒兩下拌入點料酒。接著,他麻利地把盤子裏的洋蔥片兒與配備好的佐料倒入鍋裏拌炒兩下,立即起鍋,盛入盤中。這樣,壹道洋蔥炒鱔片的熱菜就成功了。盤中有白色的洋蔥片,紅色的大椒絲條,黃色的油脂乳汁,醬褐色的鱔片,色彩斑斕。再在炒菜上撒入壹些胡椒粉,香味撲鼻。吃起來,以甜入口,以鹹收口,甜鹹適中,絕佳的江淮菜系的味兒,味美無盡。黃鱔,直到今天人們不好人工繁殖飼養。它是大自然中的原生態,在我們水鄉地區還很多。直到現在四時八節,我家掌勺人還特地做洋蔥炒鱔片這道熱菜,讓全家人品味佳食。
小新橋東與中大街交匯處是壹家名為陸稿薦的熏燒店,店主姓沈。櫃臺裏面豎有“陸稿薦“金字招牌,每個大字有壹尺見方,都是豐滿有力而又十分漂亮的顏體毛筆字。我家爺爺或母親有時到這店裏買點熏魚和五香牛肉帶回家讓全家人嘗嘗鮮。熏魚的味兒特別獨有,吃起來非常的香甜,且嚼在嘴裏不硬,感覺不到魚塊裏面有堅硬刺嘴的魚骨,也感覺不到魚肉柔嫩嫩的,倒覺得肉兒有點像五香牛肉那樣筋道道的。每年冬臘月該店出售自制的香腸,裏面的肉條肥瘦相間、比例適量,吃起來鹹甜適中,不幹不膩。這個家鄉的陸稿薦熏燒店早已關閉了,但江南姑蘇古城的陸稿薦這名牌熏燒店至今門口食客排著長長的隊兒,依然火爆經營。不過,我們寶應人自制的香腸,像陸稿薦熏燒店做的香腸壹樣,不但家鄉人特別喜歡吃,連外地人吃到我們寶應人自做的香腸覺得比全國其他地方出產的香腸香得多,江淮味道特別純正。
中大街北邊的魚市飯店最有特色的美食是盧師傅所做的插穌燒餅。黃色的油穌由盧師傅親手與發過酵的面團精巧地插和在壹起,用手摘下壹個個大小壹樣的面劑,用搟面杖碾壓成圓形的面餅,在面餅上抹上黃油、撒滿芝麻,再用手把餅兒貼靠在火爐的內壁面。等待兩三分鐘,拿出了香噴噴烤熟了的插穌燒餅。這種燒餅我們家也經常去買。吃在嘴裏,感覺特別香脆,會有極少的芝麻和餅屑從嘴邊漏出,未吃完的餅兒裏面像有多層蔔頁疊放在壹起似的,咀嚼起來又非常穌松,毫無粘膩之感。雖然城裏燒餅店有好多家,但全城的人都認為盧師傅的插穌燒餅做得最為好吃。現今,盧師傅家裏還在泰山西路和蘇中路開張著盧記燒餅店。
我壹直鐘情著中大街上美食。
本文系運河兒女(ID:yunhernv)出品,寶應生活網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