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地主,大家的印象都是錢財滿貫卻又十分摳門,壓榨老百姓的惡毒奸人。特別是步入社會主義後,人們對於地主大多都非常厭惡。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地主都是壹副奸詐小人相,我們不能壹棍子打死所有地主。在國家危難之際,有不少地主都加入了抗日的隊列中。國家弱小,列強侵略,使得中國陷入了壹個烽火狼煙的無盡深淵中。在這滿目淒涼,溫飽不足的情況下,我軍的反抗給百姓提供了壹絲喘息的機會,讓人們看到了活的希望。在生死存亡面前,百姓也自發地團結起來抵抗日軍。
在這種大多人都處境艱難的情況下,除了溫飽以外,錢財其實更加重要。人們要反抗,就需要武器,除了搶奪之外,買賣交易更是不可缺少,人們的吃穿樣樣都需要錢財購買。而這種情況下,錢財滿貫的地主其實更加具有優勢。但今天要跟大家講壹個不壹樣的地主,在其他地主依舊橫行霸道、欺壓百姓的時候,這位地主在戰爭打響的時候,就投入到了抗日的隊伍中,並且帶著全家***同投入抗日戰線中,他就是戴洪昌。
戴洪昌本名為戴萬齡,字洪昌,祖籍為山東。清朝末年,其祖上逃荒到了吉林敦化壹帶,並在此紮根生長,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打拼,戴洪昌出生便是個小小的富二代。那時候的戴家擁有將近兩千畝的土地,還有成群的牛羊和多個手工作坊,家丁興旺,人數超過半百,還養了壹支看家護院的炮手隊。這樣的戴家在當時就是,要人有人要槍有槍,說是家財萬貫也不足為過。這樣的戴家,就算是稱霸鄉裏,估計也沒人敢說什麽。但戴家並未欺壓老百姓,反而樂善好施,經常會幫助村子裏的貧苦人家。
當地的村民由此都很尊敬戴家人,戴洪昌也是個仁慈的人。戴洪昌為人仗義,結交了不少朋友,其中關系最好的,便是東北軍的壹位營長王德林,他與王德林是拜把子的兄弟。張學良在九壹八事變後,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東北地區徹底淪陷,不少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都義憤填膺,軍中更是有不少人不服這條命令,寧可違背軍令也要和日寇血戰到底,其中就有王德林帶領的“老三營”。
1931年底,兩名日軍擅闖老三營的禁區,王德林毫不猶豫地槍殺了他們,卻因此得罪上級。上級派他率領部隊去鎮壓當地的義勇軍,王德林拒絕聽令,轉頭就去加入了起義抗日的隊伍中,率領自己的部下在東北三省壹帶頑強抗戰。1932年初,王德林帶領部下輾轉到戴洪昌家中,戴洪昌命人宰牛殺羊地犒勞隊伍。宴席上,王德林邀請戴洪昌壹起抗日,此時的戴洪昌已經是花甲之年,但對日軍的仇恨使得他同意了抗日。
說幹就幹的戴洪昌次日便在村中招募村民參軍抗日,大家都積極響應號召,兩百多名青壯年和戴家看家護院的炮手隊組建了鄉團大隊,加入了王德林的國民救國軍。戴洪昌的六個兒子也都加入其中,女眷們則開始負責他們的後勤工作,就連剛滿十二歲的孫女也加入了抗日的隊伍,成為了壹名交通情報員。組織好抗日隊伍之後,他們便對敦化縣城的日軍發起了進攻,結果卻失敗而歸倉皇撤退。戴洪昌的老家也受到了日軍的報復,家產都葬身火海,可戴洪昌卻並未因此而退縮。
1933年,王德林和戴洪昌的部隊,被日軍擊退到中俄邊境,王德林打算退入蘇聯境內休養生息。但戴洪昌卻表示自己想要繼續抗日,此後便壹直在抗戰前線活躍。1937年,戴洪昌潛回老家敦化籌集糧食,卻被漢奸出賣,被捕後拒絕了日寇提出的高官厚祿,最終被日寇活活折磨而死,時年66歲。壹位愛國烈士就這樣犧牲了,而他的六個兒子也在抗日戰爭中戰死5人,戴家從此人丁稀落,但他們留下來的民族精神,卻是永垂不朽的,抗日戰爭也因為有他們這樣壹群人,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