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海南過年民俗——吃齋菜的歷史由來和歷史傳說

海南過年民俗——吃齋菜的歷史由來和歷史傳說

 我的家鄉在美麗富饒的海南島。春節,家鄉的習俗很多,初壹吃齋,就是諸多習俗中的壹種。

小時聽爺爺說,舊時吃齋要求很嚴,初壹全天都得吃齋,不得沾半點葷。吃齋時,全家人身穿新衣服,圍著八仙桌,長輩給晚輩挾菜,邊挾菜邊說些祝願的話,如挾茄子時會說,我儂吃了茄子,今年學習壹定“茄”別人(比別人好的意思)。同樣,晚輩也可給長輩挾齋菜,並說祝爺爺健康長壽等等。

初壹吃齋,源於何時,我沒考證過。聽爺爺說,是祖上傳下來的。

吃齋的菜有講究

吃齋的齋菜要求很嚴格,不是所有的蔬菜都能選上的。只有茄子,綠豆腐,六姜(芥頭),水芹菜(種在水田裏的壹種芹菜,根大又白,根可吃,是家鄉的特產)等等。為何只選這幾種齋菜?這是有原因的。原來,茄子的“茄”字,海南話是比別人好的意思。吃茄子象征著比別人好;水芹菜的“芹”字,海南話讀音和普通話“勤”字諧音,吃芹菜象征著新的壹年工作勤勤勞勞,發財致富;六姜根多又白,很像壽翁的銀須。家鄉人吃六姜,是連根帶葉壹起全吃的,吃六姜,寓意著長壽,老人能活到像壽翁那樣,毛白須黃;豆腐嫩口無纖維,無牙齒照樣能享用。吃豆腐,也有壹個美好的祝願,那就是,活到牙齒自然落光(古時家鄉人認為,人活到無牙最長壽);豆芽的形狀很像壽翁,豆瓣像壽翁落光頭發的頭,有點彎的豆桿像壽翁的身子,吃豆芽也象征著長壽。

年末忙著備齋菜

每每年末,家鄉人就要忙著備齋菜。記得小時,母親總是要提前幾天就把茄子買了,放在水裏泡。雖然是寒冬臘月,但海南的天氣熱,冬季照樣能生產茄子。我常常問母親,為何要提前買茄子,母親說,茄子是齋菜必備的,提前買放心,不然,碰上缺市,得壹二塊錢壹個茄子。我家有水田,能種芹菜,每年除夕前,全家人都忙著拔芹菜,洗芹菜,賣芹菜。弄芹菜的工夫多,得先從水田裏連根帶葉拔出來,然後弄到河邊、溝邊清洗幹凈,再上市賣。吃時,還要把水芹菜的小毛根弄掉,大白根留下吃。

齋菜要除夕夜炒

炒齋菜壹定得用植物油。古時,齋菜炒好後,要端到正廳八仙桌上祭祖,並守歲。初壹早上才開始吃齋。記得小時,我常站在竈前,齋菜壹炒好,我就先吃。父親炒的芹菜,常常是兩種,壹種是放鹽的,另壹種放點糖,有點甜。我最愛吃甜的。

家鄉的大年初壹吃齋,歷史悠久,文化意蘊深厚,不但有釅釅的過年習俗韻味,而且還是科學的飲食習俗。因為除夕晚飯,都是大魚大肉,葷吃得多,使人有油膩感。初壹不吃葷,專吃素,這就從壹定程度上緩解了人的油膩感,初二後再吃魚肉,就會更香更美。這種過年吃俗,從科學飲食的角度來看,是壹種最佳的春節飲食方式。難怪初壹吃齋,能從古時流傳至今。

相關閱讀:海南齋菜的寓意

海南人都應吃過齋菜煲,因為大年初壹吃齋,是海南大多數地方家庭的必做功課。那麽,妳知道齋菜煲所用食材的寓意嗎?

發菜,寓意發財,財源滾滾日進鬥金。

甜菜,甜甜蜜蜜,生活美滿。

水芹,勤勞肯幹,力塞人困不死(勤快人餓不死)。

青蒜,能說會算,不會吃虧。

蕎頭,蕎與海南方言的較諧音,寓意較別人強,比別人厲害。也有文章說是茄子,應是筆誤,齋菜煲裏沒茄子,海南人過年也很少吃茄子。

慈菇,海南方言除舊的諧音,辭舊迎新之意。

刺粉,粉絲的壹種。寓意細水常流,會持家興業。

金針,黃花菜海南叫金針,寓意有財,家底殷實。

木耳,海南話稱貓耳。俚語雲:耳貓貓(耳皺皺),聽母話。教人盡孝。

甜竹,腐竹的壹種,寓意百尺竿頭更進壹步。

黃豆幹,條狀、染成黃色那種。寓意金條,手裏有貨才是硬道理。

花生,長生果,祝福家人健康長壽。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誌、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壹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壹過中秋,鄉下就籌備著“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壹進入陰歷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竈公”。傳說中,“竈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壹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匯報。為此,家家戶戶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後、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幹凈,香爐也要打掃幹凈並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為“竈公”送行。

壹送完“竈公”,壹家之長就忙於“發市”。在過去,各鄉鎮的“市”,壹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幾天“市”,才“發”壹“發”!賣三鳥的、賣金銀香燭的、賣京果糖糕的、賣“公仔幅”(年畫)的、賣“王樂膏藥”的(即走江湖)、賣碗筷陶盆的、賣“祭年桔子”的、賣各種衣服的……有賣就有買,買豬肉的、買幹菜的、買濕菜(即時令蔬菜)的、買“拜公”祭品的、買過年穿的衣服的、買年畫對聯的……整個上午,每個“市”上,挑擔子的、提籃子的、推車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農民們用擔子挑年貨、用車子推年貨。他們把辛苦壹年的積蓄都掏了出來!把壹年的消費能量在這幾天內都迸發了出來!

“發年市”的熟人見面互問的話語便是:“哥二!‘雞閹’(即已閹了的公雞)肥了不?”“三嫂!有‘雞閹’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麽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來做年不?”“二公!妳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親人寄回來的過年信)寄回不?”

人們滿懷“做年”的喜悅,把買來的年畫貼在客廳裏,把對聯貼在門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樹上還貼上“利市”紅紙。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則是忙於做米花糖、花生糖(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當禮品送,壹般都是吃到整個正月底)。

每到這個時候,在大、中、小城市裏工作的達官貴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販夫走卒也好,引車賣漿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幹澀也罷,都大車小車、大包小包攜妻帶兒女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

海南有句歇後語“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閑”。因為在海南,無論多拮據的人家,臘月三十,借錢借米也要殺雞殺鴨,紅燒肉、豬蹄子、葷菜、素菜七大盤八大碗的擺滿香爐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儀式完畢後,便放鞭炮,候飯菜已涼透後才拿下來全家圍著火爐吃年飯(俗稱“圍爐”)。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後,個個換上新衣服,也即是送舊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證時代,平常攢也要攢下煤油,從三十晚上開始,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壹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歲”,徹夜不眠,直至初壹降臨,這時,按照時辰,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為“迎春接福”,接著各晚輩給長輩人叩頭、行禮、祝賀“添福添壽”,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初壹淩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凈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余)壹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壹年比壹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壹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幹(寓意招財進寶)……

大年初壹,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滿)、不能掃地(即使爆竹紙、果殼紙屑灑遍地,也不能掃,說是把“財神”給掃掉了)、不能相罵、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為“和和氣氣”),見面須說賀年吉利話……

海南各地拜年的習俗不壹樣,有的地方是初壹二來拜年,初三四來無味,有的地方卻是初壹不能上人家裏拜年。拜年的禮品,壹般有柑桔或禮品中夾桔子葉,以表示“今年將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帶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壹年回娘家拜年,則自備鞭炮,進門前放壹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兒女婿給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這壹天,家中其他人(特別是長輩)都得在家,接受拜賀。嶽父嶽母得準備豐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兒女婿走時,還得給用紅紙包的糖果、年糕等給女兒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壹些地方叫“炒考”,即將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幹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壹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海口人說的“齋”,從廣義來說就是素食。

新年到,掛紅燈、貼對聯,海口的大街小巷真熱鬧!每年大年三十的傍晚,海口家家戶戶都在廚房裏忙著準備食物。壹邊是準備年夜飯的雞鴨魚肉,香味彌漫四周,壹邊是冬菇、黑豆芽、甜菜、水芹、黃豆腐幹等菜都冼幹凈擺放開來,這是為初壹齋菜煲準備的素菜。每逢農歷的大年初壹,家家戶戶吃“齋”是流傳於海口民間的傳統習俗。

美味齋菜

在海口新華南路的老街老王家裏,每年農歷大年三十都是壹派喜氣洋洋、熱熱鬧鬧的景象。老王的妻子王阿婆介紹說,每年在準備年夜飯的同時就會壹起把大年初壹“吃齋”的菜料洗凈裝盤放在食櫃裏,吃完年夜飯後,晚輩們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壹邊喝茶壹邊聊天,徹夜不眠,這叫守歲。主婦會把為吃齋準備好的食物炒熟盛在拜神的碟子裏,新年鐘聲敲響後,全家人都開始忙活著把熱氣騰騰的齋菜擺到神桌上,還要擺上酒、茶、飯和香燭以及年果等物,家長便帶領大家開始拜神,祈求來年平安,後來改為祭拜祖先。現在,有些年輕人等中央電視臺在大年三十晚上播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敲響的大年初壹的鐘聲後開始新年祈願,有些則吃完年夜飯後就跟朋友出去玩了。不管晚輩們有沒有守歲,家裏的長輩還是每年都會準備好大年初壹早上吃的齋菜。海口人過年沒吃上壹頓齋菜就象北方人沒吃上餃子不象過年壹樣。

美麗的海口

海口齋菜煲是海南民間傳統菜,它的原型是道家、佛家烹飪的以菌類、瓜果蔬菜及豆制品為主的素食菜肴,又稱“寺院菜”。據說,中國民間素食風俗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就有了。佛教傳入中國,漢族僧侶“持齋吃素”,到後來,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寺院素食烹飪發展起來,在人們飲食生活中別樹壹幟,推動了民間的素食風俗。傳統的海南齋菜中配以黃花菜、腐竹、粉絲、豆角等蔬菜加以配料,鮮滑的粉絲入口滑嫩,腐竹香松柔軟,加上冬菇、豆角和甜菜的鮮味,煲壹開鍋,可謂香飄四溢。

海口城市美景

海口齋菜煲的制作方法非常講究,先將腐竹、粉絲、黃花菜、冬菇、黑木耳等幹菜分別浸發漂洗幹凈,在開水中過壹下,濾幹,再分別用熱油炒勻,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別洗凈切好,煸炒入半味;黃豆腐幹切成長條狀,熱油略炸成黃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著凈鍋燒熱,油熱後將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調入適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然後將煮好的齋菜分別按其原料的顏色間隔擺放入砂鍋中,用中火煮開即可上席了。這道菜色澤分明,菜質潤滑、爽脆,氣味香鮮,誘人食欲,經常食用還有益身心健康。

王阿婆說,齋菜的最大特點是不使用動物性原料,但不是所有的蔬菜都能選為齋菜原料,就連某些植物性原料,如大蒜、鹹菜等也在禁用之列。王阿婆說:

“齋菜裏的每壹種材料都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經驗,都是精心挑選、寓意深刻的。”

齋菜的原材料大都根據蔬菜名字的諧音,選用寓意吉祥的。如甜菜,寓意甜甜蜜蜜,生活美滿;水芹,寓意勤勞肯幹,寄意在新的壹年裏勤勞致富;青蒜,寓意能說會算,不會吃虧;慈菇兩字是海南方言“除舊”的諧音,有辭舊迎新之意;刺粉是粉絲的壹種,寓意細水長流,會持家興業;金針即黃花菜,寓意有財,家底殷實;木耳也就是黑木耳,海南話叫貓耳,寓意聽長輩的話,孝順;甜竹是腐竹的壹種,取“竹”字的意頭,寓意百尺竿頭更進壹步;黃豆幹在齋菜中是切成條狀、染成金黃色的,寓意發財;花生是長生果,祝福家人健康長壽。

其實海南民間家庭中的吃法並不講究擺盤,只是吃的時候把所有的材料都加到砂鍋裏攪拌煮開,越煮越香綿可口,油炸的點鹽花生米用小碟裝好隨齋菜煲端上,還可以配上剛蒸好或煎好的海南年糕,更是美味無窮。

老王的女兒有個朋友叫小馮今年春節沒有回北方老家,被邀請到老王家過年。初壹早上吃的齋菜給她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她說,大年初壹壹早,屋子裏就彌漫著濃濃的菜香,她被請進正廳,四方的八仙桌上,早已擺上冒著熱氣的齋菜煲和各種各樣的素食。席間,小馮還按當地的習慣給王阿婆夾菜,嘴裏還說壹些祝她老人家健康長壽的吉祥話。整頓齋飯,始終蕩漾著溫馨幸福、吉祥和諧和喜氣洋洋的過年氣氛。

小馮還說,海口人的除夕飯,不像她們老家那樣包餃子就行了。按海口的過年習俗,除夕那頓飯搞得很豐富,有雞、鹽水鴨、馬鮫魚、海蝦、墨魚等高檔美食,大魚大肉後,大家都感到有些油膩感。第二天的大年初壹吃齋,正合大家的意。她說:

“這些齋菜真是有意思,每壹樣齋菜,都有著深深的寓意與濃濃的文化習俗。初壹吃齋,不但調整了過年的飲食結構,而且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利。我被海南的初壹吃齋過年的飲食文化吸引住了。”

老王的女兒對初壹吃齋的習慣也十分贊同。她說:

“海口初壹吃齋是祖上留傳下來的春節習俗,初壹是不吃葷的,必須得吃齋,意思來年不殺生,幹幹凈凈;初九吃‘齋’,圖日子平安吉利。”

近年來,由於素菜具有的養生功效和獨特口味進入到飲食市場,大受消費者歡迎。香港及國內各大城市,都有專營齋(素)菜的食館,生意很旺。雖然海南目前暫時還沒有齋菜專營店,但“齋菜煲”已成為時興菜在海口多家中餐館推介。其配制方法以海口民間傳統制法為基礎,略作改進,所以稱之為“海南齋菜煲”,受到了各地食客的廣泛歡迎。 來自 /e86/topic.php?pid=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