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從什麽時候開始,也很少自拍,更新個人動態。
然而,我終於知道,我可能已經“生病”了...
還記得高中的時候,有壹個高顏值的女老師。上課聊話題的時候,偶爾會誇誇自己的顏值。然後補充壹句,“偶爾的自戀還是需要的。”...
我當時不太明白這句話。怎麽會有自戀的理由?難道不是自戀嗎?為什麽是偶爾?
後來我也略知壹二。其實粗略瀏覽壹下妳的朋友圈,大部分人按照“曬”的頻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當然,這裏所指的“烘幹”,更有意義的意義上是指釋放的力度。可以是隨機的,可以是壹個產品;可以是自拍,也可以是風景;可以是美食,當然也可以是壹波又壹波沒完沒了的“狗糧”....
我暫且把這些統稱為:“自戀”的產物。
當然,這裏的自戀並不是本義上的褒貶。因為,本質上沒有好壞之分,自然有壹個中間分界點和臨界值。
曾幾何時,我看過壹些類似的言論:
“自拍成癮是壹種病,是可以治愈的”;
“自拍成癮是壹種心理疾病”;
“瘋狂自拍的人,或者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我壹開始也沒太意識到這些話。畢竟我以為所謂的自拍很可能是壹種自戀的行為,所以沒有過多的思考和評判。
直到最近在相關書籍上看到壹些觀點和解釋,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其實不難發現,“自戀”是壹種優於常人的效果,也是個體有意識的、獨特的內心感受。
曾有實驗研究表明,參與實驗的人有80%以上認為自己比周圍的人優秀。這就是“優於常人效應”,也就是所謂的“自戀”。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妳說“那我選擇不自戀,應該沒有問題。”...
不好意思,心理學家也研究過,完全避免自戀行為,或者統稱為“悲觀明智效應”。
換句話說,如果妳不自戀,那麽妳可能和我壹樣“有病”。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自戀可以分為自戀、自信、自卑三種狀態。
如果妳完全缺乏自戀,妳會悲觀多於主動,容易產生自卑或者其他心理疾病。所以,首先妳要肯定自己。
其次,有適當的“自戀”。
適當的自戀叫做健康的自戀。如果采取適當的自戀行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更坦白地承認自己的不足,給對方或他人留有余地。
因為,只有有空間接納比妳優秀的人,妳才有可能有學習的心,不斷更新叠代。
最後,就是過度自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很變態”...
因為過度自戀容易讓人產生浮誇自負的感覺,這會避免他們的羞恥感來自內心的感知。
固化思維,不分黑白。
當然,最重要的壹點是,因為過度自戀,形成潛在“黑暗三人組”的幾率更大。
如果不太了解,可以想想幾年前的“鳳姐”事件。
當然,後來“鳳姐”逐漸淡出媒體視角,也是因為她對內在適度自戀的恰當把握,從而回歸健康的心理狀態,讓人眾說紛紜。
壹般來說,對於自戀,妳當然有選擇不自戀、適當自戀和過度自戀的自由和權力。
但是,不同的選擇會給妳帶來不同的結果。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壹個潛在的度,只有適度的生存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全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