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境內山川秀麗,風景名勝薈萃,“別有天地”、“鳳擅名勝”、“秀蓋南天”是“遊蹤來絕頂”的旅遊勝地和佛教聖地。以“南天第壹秀山”而著稱的西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金田起義地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潭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綠色翡翠;白石洞天是全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壹洞天;羅叢巖是全國七十二福地中的“天南福地”;東塔是廣西第壹高古塔;大藤峽是著名江流峽谷、明朝瑤民起義的根據地,毛澤東主席曾親筆寫下“大藤峽”三字;釋寬能法師靈骨舍利是世界上有史料記載的第壹個比丘尼舍利子;廣西第壹座北回歸線標誌塔等景區景點,令人留連忘返。 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桂平市區內,以城郊1公裏處的西山名勝為主體,包括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太平山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紫荊山壯村瑤寨風情,天南福地洞天羅叢巖及白石洞天、麻垌荔枝之鄉和潯州古城風光,北回歸線標誌等景觀景點組成的集錦式大型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裏。
桂平西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聖”著稱。峰巒嵯峨,數十乃至百余立方米的巨石疊嶂,中有怪石嶙峋,石徑曲幽。石樹參天,綠蔭匝地,自然景觀壯麗。西山茶名聞遐邇,清香可口,遠銷各地。泉甘歷來為世人所稱道。近年來,人們利用優質的乳泉水,釀制成了不少甘美的瓊漿,有被譽為廣西茅臺的乳泉酒,有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礦物元素的羅漢果露等飲料,甘冽爽口。每值盛夏,乳泉邊備有竹筒,供過往行人取水暢飲,舀壹筒子泉水,慢慢啜飲,誠是壹大樂事,被譽為西山壹絕。
桂平市區以西為廣西中部龍山山脈的壹部分,素乳泉搖籃之稱。因這壹帶系中生代花崗巖,地下水附存於巖體的理裂縫之中,積水成泉。這種泉水的水分子密度高,表面張力大,含有壹種特殊的物理現象,據說只有杭州的虎跑泉才能與之媲美,有人作過壹次表演:直至投入113枚,水在杯口鼓得像面包壹樣,卻未外溢,把滿則溢的規律打破了。看到這種特殊物理現象的人,無不叫絕。當地群眾更加引以自豪。桂平有壹首采荼調,就是贊美乳泉的:花罅石,花罅石,乳泉水,西山茶。此話不與俗人講,俗人聽了要出家。
在壹塊花崗苦巨石之上,壹棵根須裸露的奇妙大樹,盤根錯節長在石上。巨石底下就是乳泉二字,為古人所書。泉深1米許,冬不涸,夏不溢。據《潯州府誌》記載,乳泉清冽如杭州龍井,而甘美過之。時有汁噴出,白如乳,故名乳泉。現代科學化驗證實,這種現象為氡氣所。當氡氣隨泉水噴出,速度很快,便出現乳白現象。
西山景區歷史悠久,原是佛教勝地,現仍保留有較為完整的佛教建築、廟宇,如龍華寺、李公祠、洗石庵、乳泉亭和飛閣等。歷代文人學士留下贊賞西山的詩詞對聯達4000多首。 大藤峽位於黔江下遊,其出口處距桂平市區約8公裏。據傳古時候,在大藤峽峽谷中橫跨壹條如碗口般粗大的藤條,大藤峽因此得名。大藤峽以桂平、武宣縣交界的橫石磯為入口,弩灘為出口,全長44公裏,均在本縣境內。峽的兩岸奇峰聳峙,急流險灘時隱時現,陡坡、深谷、懸崖、峭壁、支流相間。夏日灘濤翻滾,洪波擊岸;秋天碧波蕩漾,江山輝映,是廣西境內最典型的峽谷風景。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遊歷到此,曾作《大藤峽遊記》壹文記之。
明代初年,大藤峽爆發了大規模的瑤族農民起義。起義軍前赴後繼,堅持武裝鬥爭近200年。峽的北岸碧灘、仙人閣、三妹洞、九層樓等處,均為當年的古戰場。 大平山位於縣境西北部大藤峽腹地,距市區約35公裏。這裏山體陡峻,溝壑縱橫,雨量充沛,有節理發達而奇特的地理結構,壯麗多姿的山水風光,芬芳醉人的奇花異草,罕見的熱帶林木和珍禽異獸,是桂東南較為完整的熱帶、亞熱帶自然季雨林區。有“小西雙版納”之稱。1983年縣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劃為動植物自然保護區。
大平山地形復雜、構造奇特,溝谷多呈“V”字形,有的呈“U”字形,成90度角的懸崖峭壁隨處可見,從溝底擡頭仰望,往往只見藍天壹線。由盤叠至上的巖石形成的壹座座山峰,有如其大無比的千層糕。由峰頂俯瞰山下,只見叢林莽莽,在茫茫雲海中時隱時現,變幻無窮。由於林木蔥郁,水源豐富,大平山瀑布特多,小平山天橋瀑布飛流直下,壹瀉百余米,響聲如雷,水花飛濺數十米以外,景象尤為壯觀。 北回歸線是赤道以北的壹個緯度圈,也是太陽垂直照射北半球的極限。夏至正午,陽光直射其上,豎竿無影,其北諸域物影亦最短;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逐漸南移。冬去春來,太陽再度直射於此,致有四時炎涼。回歸者,此之謂也。
北回歸線是熱帶與北溫帶的天文分界線,沿線區域為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我國臺、粵、桂、滇四省區,陸地線總長兩千多公裏,在廣西經過梧州、桂平、上林、平果、那坡等十六個市縣,長達五百多公裏。故廣西氣候得天獨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草木蔥蘢,物產豐富。北回歸線於天文、地理、氣象、農業和生態等科研領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桂平古郡,素以人文勝跡和綺麗風光聞名遐邇。桂平北回歸線標誌的建立,更使潯江兩岸錦上添花;科學普及、國情教育又增新苑,規劃建設、旅遊開發亦得其利。
該標誌位於東經110°08′37″.34、北緯23°26′15″.67,占地2462平方米,高17.2米,為廣西第壹座北回歸線標誌,由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貴港市人民政府與桂平市人民政府撥款,廣西自治區測繪局承建。主體工程於壹九九六年十壹月壹日動工,壹九九七年六月二十壹日落成。 羅叢巖坐落在蓮花山脈前沿零星分布的巖溶殘丘地帶,東南距郁江河畔的白沙圩約8公裏,距市區35公裏,屬思建村範圍。在方圓五六公裏的平原上,平地崛起石山9座,當中壹座高70米,長約350米,寬80米,坐北朝南,狀若覆舟,被譽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壹的“天南福地”和桂平八景之壹的“羅叢巖月”,指的就是這座石山。
羅叢巖內有古人類洞穴遺址,1980年,自治區和縣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在巖洞內發現了大量夾砂陶片、磨光有肩石斧、螺獅膠結層、獸骨、野豬牙齒等遺物,說明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曾在這裏生活棲息壹段相當長的時間。在龍巖附近的壹個小巖洞裏,至今還保留著相當明顯的文化層,文物考古人員在這裏采集到石器、陶片、螺獅殼等遺物,現存縣博物館。
羅叢巖成為風景名勝,始於宋代皇祐年間(1049年至1054年)。那時,程頤、程顥自洛陽至龔州(今平南縣)省父,隨同他們的老師周敦頤壹道“遍遊潯郡諸名勝”,曾經在這裏築室為居,讀書講學。後人在他們的舊居遺址建周程三夫子祠,今祠已不在,但用大塊石灰石壘砌的墻基猶存。明崇禎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專程前來遊覽考察羅叢巖,並在他的《粵西遊記》中有所記述。 白石山在桂平市區東南35公裏,麻垌圩西北8公裏處。海拔650米,道書稱“白石洞天”,在全國三十六洞天中名列第二十壹。宋代開始在山上修建寺觀,明代以後成為遊覽勝地。明崇禎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到此考察,並寫了《白石山遊記》。山之東為獨秀峰,孤峰插天,西為蓮花蕊,又稱鵝頭峰,奇怪險陰,是白石山的主峰,山麓有壽聖寺,煉丹竈,不遠處還有飛鼠巖,都是吸引遊人的奇特景觀。
白石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道家活動場所,有壽聖寺、三清觀、會仙巖等寺觀。山以獨秀和蓮蕊兩大石峰為主,中有五姥峰,山之東為獨秀峰,拔地而起,四面絕壁,直指霄漢,海拔648.8米,相對高度500米;山之西為蓮蕊峰,殊為險絕,勢若遊龍。山體景觀獨特,氣勢宏大,上山必經之路壹線天,寬2米多,是由石峰隙形成,破壁直上約300余級,仰頭上望只見悠悠白雲。走出壹線天,舉目峭壁又是雲梯,70多級石磴,是在石壁上鑿出,這正是勇敢攀登者的情趣所在,登頂回首,自豪感油然而生,正是升天不信無階級,透出風雲數十層。
交通
桂平客運站乘車到麻垌鎮或者油麻鎮下車,然後請面包車前往白石山。 龍潭森林公園內群山連綿、峰巒疊嶂、千峰如屏、劈地摩天、怪石林立、神奇峻秀。連綿的群山猶如上下飛舞的綠龍。山的脈絡主次分明,層次豐富。遠眺群山前擁後簇,高矮參差,綿綿不斷地伸展開去。最高峰大平山頂海拔1158米,相對高度780米,四周眾山簇擁,呈現出壹派頂天立地的雄偉氣勢。
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這裏峽谷遍布,狹窄的峽谷在群峰之間,曲折回繞。遊人穿行於峽谷中,忽而從險峻的、滿是荊棘的山坡間走過,忽而涉足於溪流之中,忽而在尖突的巖石潛行,濤聲、溪水聲交融在壹起,在濕潤的空氣中回蕩。空氣中彌漫著多年苔蘚的清香,泥土的芬芳,壹派原始、自然的氣氛,野趣濃郁。在這遠離塵囂的山野去處,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靜觀滿目濃蔭,聽著鳥叫蟬鳴,整個身心仿佛都被大自然洗滌幹凈,為其融化,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春天,這裏繁花似錦,百草含芳,樹枝生出清香的綠葉,漫山翠綠,蜂飛蝶舞,五彩繽紛,色彩各異的鮮花點綴其中,散發著陣陣花香。漫步於龍潭,時刻感覺到強烈的春天氣息。盛夏,濃蔭密枝,萬木向榮。這裏也成了綠色的海洋:新綠、翠綠、濃綠、黛綠、墨綠、深綠交融在壹起,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使人振奮,催人向上,給人以希望。金秋時節,龍潭披上了富麗的色彩,烏桕、楓香的紅葉,浸入綠色之中,紅綠相間,組成了壹幅絢麗無比的巨幅油畫。
龍潭森林公園溝谷縱橫,溪流密布,瀑潭眾多。從深山裏流出來的溪水,彎曲蜿轉穿林過石,分合起落,構成了壹級級激流飛湍和層層疊疊的潭瀑奇觀。瀑布為公園的壹大奇觀,具有生動的動態美。這裏有的瀑布高達100米,在高高的翠巖上懸瀉傾掛,似巨幅晶簾淩空飛落;有的瀑布在山谷中騰越呼嘯,幾經躍碰,聲若滾雷。石泉激濺起的無數水珠,化作迷蒙的水霧,在陽光照耀下,常常變幻出壹道道七色彩虹,像彩橋飛架,整個山谷也好像籠罩在壹片金色輕紗之中。近觀瀑布如龍飛鳳舞,充滿活力;遠望瀑布如白練垂簾,寧靜清雅。好壹個多彩多姿的瀑布奇景。
眾多的溪流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潭。大的500平方米以上,小的也有10平方米。潭水清碧,生棲著多種魚類。有些潭邊綠樹蔥籠,紛紛前傾,探向水面,猶如壹張張綠色的大傘,遮蓋在潭面上,形成天然的室內遊泳池。有的潭水面寬闊,倒映著藍天、白雲、遠山、近樹,渲染出美麗無比的水中畫。 紫荊山屬大瑤山余脈,在市境北端,東邊平南縣鵬化山區,西北與武宣、象州、金秀等縣相鄰。幅員遼闊,面積270平方公裏。境內峰巒重疊。林海茫茫,大坪、田心、花蕾三水由北至南,至舊三江圩匯合,再經風門坳破峽而出,奔向金田平原。
紫荊山區山雄水奇,洪水項海拔1313米。由於“山高皇帝遠”,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曾“據為窟宅”(舊縣誌)。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於金田村,紫荊山又成為這場農民起義的搖籃。至今,兩次農民起義的遺跡隨處可見。紫荊山內,壯、漢、瑤三個民族毗鄰而居,壯村瑤寨,風光獨特。
紫荊山位於數縣交界處,清代中葉以後,壹度為潯州、柳州、梧州三府的陸路交通孔道。舊《武宣縣誌》在壹幅地圖中,將武宣縣東鄉通往紫荊山區的壹條羊腸小道—東張界,標明為“通衢大道”。解放後,研究經濟史的學者絡繹而來,沿著這條“通衢大道”,去尋找廣西近代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發展的脈絡。
這樣的“通衢大道”,還有從紫荊山區北面經洪水界至象州縣境壹條。據史料記載以及紫荊山區老人世代相傳,清道光末年(19世紀40年代末)以後,大批“過山客”沿著這條崎嶇小路,經過紫荊山區往南再經金田平原,將各種山貨、土特產挑運至潯江邊上的大湟江口,經水路運梧州、廣州;往西、北翻越東鄉界和洪水界,將大批經由大湟江口運來的當時所謂“洋貨”,如“東鹽”、“洋紗”、“火油”等,挑運到武宣、象州,然後運銷柳州、貴州。這些絡繹於途的“過山客”,少者每天數十人,多時每天可達二三百人。
洪水界下的界腳、深水和東鄉界下的花蕾等村,是“過山客”必經之路。當年,村民開設不少路店,專供來往客商食宿。至今,當地老人還可給來訪客人指點,那裏就是當年開設路店的地方,歷歷如數家珍。
紫荊山區曾經孕育了大藤峽瑤民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馮雲山曾在這裏秘密進行反清活動數年,留下了許多吸引中外遊人的史跡。
紫荊山內,居住著壯、漢、瑤三個民族。壯村瑤寨,風光奇異,瑤寨風情尤為獨特,近年前來觀光瀏覽的人漸多。 “東塔回瀾”是桂平八景之壹。正對東塔的壹段潯江河面,位於揚瀾灘之下,水下暗礁遍布,黔郁兩江匯合後,水流湍急,為礁石所阻,激起陣陣漩渦,在長達數裏的江面上,波瀾泆起,回環激蕩,變化無窮,蔚為奇觀,遂被稱為東塔回瀾。
東塔坐落在潯江南岸、桂平市尋旺鄉境內,因在城區東郊而得名,距城區4千米,是廣西境內最高的壹座古塔。1963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塔始建於明萬歷初年,由桂平知縣劉萬安倡議集資興建,後因劉萬安去世,僅建成兩層。到了崇禎年間,才由禦史李促熊、潯州知府葛元正增建成九層寶塔。
關於東塔的建造,當地盛傳這樣壹種說法:過去有個風水先生對人說:“兩江夾壹舟,當官難長久”,說桂平地形狹長,是塊竹排地,兩條大江左右沖擊,竹排搖曳不定,所以在這裏當官的總是當不長。風水先生出主意說,只要在兩江匯合處建壹座寶塔,好比在竹排上插壹根竹篙就行了。據說劉萬安當了桂平知縣後,他對風水先生的說法深信不疑,於是大興土木建造此塔。不料塔未建成,這位縣官大人便死在了任上。
歷經400多年風吹雨打,東塔破敗不堪。20世紀90年代中期,桂平市人民政府按原貌對東塔進行了維修。
該塔為八角空筒倚柱式磚塔,底徑12米,高50米,每層飾以九疊重檐,塗朱砂。每層有圭角式拱門8個,其中2個是真門,6個是假門。塔內有穿壁式盤旋而上,直達頂層。塔頂安置著壹個銅葫蘆,原是為了“鎮邪”及裝飾,實際上起到了避雷針的作用。每層8個檐角原來裝有銅質鈴,***64個,遇風丁當響,聲聞數裏,可惜現已不存。
東塔地處潯江平原,周圍大地蒼茫,車來人往,塔畔江水長流,百舟競賽,東塔平地拔起,狀若文筆,直指雲天,與西山、白石山遙相呼應,氣勢雄偉,蔚為壯觀。過去,塔畔潯江水下多礁石,江水受阻回環激蕩,塔影搖蕩於江中,非常好看。 而桂平綠豆糕作為桂平的美食代表。其中宏發祥綠豆糕便是典範。 宏發祥綠豆糕是桂平宏發祥餅家的傳統產品,早在解放前已聞名廣州和港澳等地。
宏發祥綠豆糕細嫩、甘滑、清香,甜而不膩,融糕點和清涼補品兩特點於壹體。宏發祥綠豆糕如檸檬,嫩綠瑩潤,有如碧玉。品嘗時佐之以西山茶,味道更佳。
宏發祥綠豆糕暢銷於廣西、廣東等大陸省份,並遠銷到、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等地。
到桂平旅遊,購其綠豆糕曾予親朋好友更是每個遊客的習慣。 敬慈齋館在廣西桂平市西山風景區洗石庵內。由桂平城區佛教協會營辦,可預約承辦港澳臺胞、華僑和各界人士的素餐,並供應素面、粉餃等風味小吃。在敬慈齋館進餐,不僅可以領略素食的特殊風味,還可以了解到壹些關於吃在佛教文化中的淵源。
敬慈齋館制作的素食受廣東的影響,有相似之處,又有別於廣東佛教界制作的素食。素餐宴席上經常出現的菜色有“繡球玉液”、“彩菇爭艷”、“杏林春滿”、“百花拼盤”、“千層百葉”、“芙蓉酥酡”、“酥脆香卷”、“如意吉祥”、“不可思議”等。有的菜名詩意盎然,表現了出家人的幽默。如“杏林春滿”、“不可思議”等。“杏林春滿”用冬菇、杏仁、胡蘿蔔、絲瓜、竹筍、作料,切粒混合炒制而成。紅、綠、黃、白、褐五色相間,清雅素淡,春意盎然。用沙田柚皮泡制的“不可思議”皮酥肉嫩,甘香可口,如無人介紹,吃時不知是何物所制,令人有不可思議之感。“如意吉祥”用荔浦芋制作,形狀酷似“五柳魚”,甜、酸、酥、嫩皆備,聞其味即令人食欲大增。 豬腳 豬腳粉是桂平著名的特色美食。桂平傳統工藝制作的豬腳粉工藝、用料都十分講究,其中,主菜豬腳肥而不膩,皮略脆,不軟不硬。 豬腳性平,味甘鹹,具有補血益氣、通乳、去毒功效,適合氣虛體弱者食用。豬腳骨中的膠質含有鈣、磷等礦物質,能強化人的牙齒和骨骼。搭配粉面壹起食用,更能起到補充體力和補血益氣的作用。豬腳與章魚相宜,同食可潤澤肌膚,益氣養血。
粉 桂平豬腳粉選用河粉。 原料:大米。 制作流程:將米洗凈後磨成粉,加水調制成糊狀,上籠蒸制成片狀,冷卻後劃成條狀即成。手工制成的河粉色白。桂平豬腳粉所使用的粉是自己手工蒸的,從選米到磨漿到蒸粉,均為人工制作,絕不使用機器制作,因為這樣才能保證粉的質量和口感。蒸粉最關鍵是火候,多壹把火則過老,少壹把火則不熟。 廣西桂平市的香辣糟制作獨特,味道極好。現今在該市的城廂,金田、江口、紫荊、南木等鄉鎮的人家幾乎都愛吃香辣糟並會制作。
據說清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在金田、紫荊、江口壹帶活動時,受到當地農民的歡迎和支持。由於當時的農民生活比較貧困,平時壹般都沒有好酒好肉招待客人,所以當地家家戶戶都準備了大甕細甕的香辣糟,煮好米粥或蕃薯芋頭飯,盛情招待義軍,讓將士們吃得津津有味。
制作工藝
這香辣糟的制法是:把5公斤上好糯米煮飯涼至28至36度左右,加入10只(約50克)研成粉末的酒餅拌勻,裝入盤中用棉布蓋緊,溫度保持25度以上,3天後發出酒香就可待用。將剪了葉柄的指天椒、牛角椒成只洗凈涼幹切段***約2公斤,加300克熟鹽,然後和糯米酒飯壹起拌勻,放入洗凈滴幹水了的、特制的嘴凸肚大的瓦甕裏,先用平蓋蓋住,再用倒鐘型的蓋罩住,在凸咀的邊緣加清水封口,以防漏氣腐爛。半月後即變成香甜酸辣鹹俱佳的食品。
食用方式
可隨時享用,取後馬上蓋緊,並註意在邊緣加水密封。壹般家庭都制有幾甕,輪流吃。還有的家庭將經過加工的豆角、木瓜、蘿蔔、菜頭、黃瓜、蒜、姜、蕹菜桿等做料,制成各色香辣糟,如密封得好,可保存至對年。此糟用來送飯送粥,或當作佐料制配宴席佳肴,都可令人食欲大開,贊不絕口。 桂平人素有吃狗肉的習慣,舊時縣城內有狗肉塘,城外有狗橋。近年,桂平市內五花八門的熟食攤檔中,以狗肉最為吃香。在桂平飯店和各大酒館,同樣可以品嘗到各種風味獨特的狗肉。本地人對狗肉的吃法很多,花樣不同,風味各異。或紅燒、紅扣,或清燉、白切,或生燜。小攤擋、小飯店則以狗肉火鍋招待顧客。
食用價值
狗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食用價值很高。
狗肉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具有入藥療疾的效用。狗肉味甘、鹹、酸、性溫,具有補 中益氣、溫腎助陽之功。《普濟方》說狗肉“久病大虛者,服之輕身,益氣力。”《本草綱目》中 載,狗肉能滋補血氣,專走脾腎二經而瞬時暖胃祛寒‘補腎壯陽’,服之能使氣血溢沛,百脈沸騰。 故此,中醫歷來認為狗肉是壹味良好的中藥,有補腎、益精、溫補、壯陽等功用。桂平本地有句俗話語:“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現代醫學研究證明, 狗肉中含有少量稀有元素,對治療心腦缺血性疾病,調整高血壓有壹定益處。狗肉還可用於老年人 的虛弱癥,如尿溺不盡、四肢厥冷、精神不振等。用狗肉加辣紅燒,冬天常服,可使老年人增強抗 寒能力。但要註意的是,由於狗肉性溫,所以有陽虛內熱,脾胃溫熱及高血壓患者應慎食或禁食。 另外,狗肉食後易口幹,喝米湯可糾正這壹副作用。
烹飪指導
1. 壹般用炒、爆、燒、燉、鹵等烹調方法。
2. 狗肉用白酒、姜片反復揉搓,再用稀釋的白酒泡1-2小時,清水沖洗後入熱油鍋微炸再烹調可有效降低其腥味。 簡介
在桂平市,各種小吃攤檔琳瑯滿目。在五花八門的小吃食品中,田螺湯是特別引人的壹種。田螺的吃法很多,最常吃的是田螺湯。田螺湯不僅螺肉爽口,而螺湯之鮮,尤為令人稱道,既似海味,又有別於海味,因此食客甚多。
制作工藝
田螺湯的制作方法很講究,首先將買回的田螺放在有鐵性物的清水中養數天,每天換水兩次,讓其肚內雜物全部排掉。
下鍋前,先用刷子將附在外殼的青苔及泥漬洗凈,然後剪刀去田螺尾部尖端,置鍋內以過面水煮沸,將螺撈起,剝掉螺蓋,以利油鹽、配料進入螺內。開始先用猛火炒田螺,加少量油、鹽、酒以除去腥味,再投入姜片、桂枝以及豬骨湯同煮。起鍋前,再放少許油、鹽、蒜泥、辣椒、紫蘇、畢遲或假蔞合炒片刻,吃時再配上螺湯。
經泡制後田螺肉脆爽口,湯鮮味美,別具壹種說不出的野味。
食用價值
田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C以及鈣質等,中藥可入藥,有清熱、生津、明目、利水通淋之功能,對人體很有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