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果,童年解饞的 美食 。
1、茶耳
茶耳又叫茶葉的新芽,春天的時候最多。小時候去山上經常摘著吃,紅色的茶片很澀,要等它背面變白了才甜,它是茶子樹壹種變異茶果的形成物。還有壹種叫茶萢,茶萢長得像是壹個小燈籠似的形狀,結在茶樹上,中間空心,外表光滑,裏面空心而且有白色的絨毛,吃的時候最好把裏面的白毛刮幹凈再吃,因為那層白毛有點清苦的味道。茶萢比較難找,茶片相對容易找到些,果肉厚,味甜,松脆,很爽口。
2、毛栗
毛栗,也是小時候常吃的野果。這是栗子科的野果,長在山裏的樹上,果實成熟時會掉落在地上,果粒有大有小,但都不會大過板栗子。每到成熟時就有山民去撿拾,然後煮熟或炒熟再出售,換點生活費。吃起來味道就跟板栗差不多。出售的時候,壹般都是用杯子或者碗盛著賣,兩毛錢壹杯多少錢,三兩三的五毛壹碗。
3、地泡
地菍,又叫地石榴,它是壹種屬於野牡丹科貼地而生的藤蔓植物,果子很小個,大的只有拇指般大小,青色是它沒熟的狀態,當完全成熟時就變成壹種烏黑的顏色,小時候放牛砍柴的時候,最喜歡摘來吃,摘壹個,汁水就會把手指頭染成了紅黑色,吃壹口,酸酸甜甜的,忍不住壹邊摘壹邊吃,每次吃完嘴裏都是黑黑的,回到家裏準挨罵。
4、野刺萢
刺萢外形與草莓相似,刺萢即為樹莓。味道甜美很受人們喜愛的野果之壹,通常為有刺的灌木。山上、路邊上都有,小時候去山上遊玩,見刺萢就將其摘下,然後帶回家慢慢享受,刺萢果實酸甜可口,有“黃金水果”的美譽,不光味道好,同時還具有藥用價值。
5、拐棗
拐棗,亦稱桔扭,土話“積積”,不成熟是苦澀,成熟後很甜,晾幹後風味更佳,準確地說,拐棗的可食用部位並不是果實,而是連接著果實的“果柄”,也叫“果序梗”。到了秋天,拐棗的肉質果序軸會變得明顯膨大,並且呈扭曲狀,由於裏面儲存了大量糖分,吃起來香甜如蜜,尤其是經霜打過後的拐棗味道別說有多美了,想想都流口水。
6、石光子
石光子,我們叫素毛仔仔,學名叫烏飯,跟藍莓味道類似,這種野果果粒很小,比黃豆還小壹點,呈圓形,可能很多朋友對石光子比較陌生,因為它確實比較稀少。秋季成熟後的果子呈紫黑色,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它那酸酸甜甜的味道,絕對是小時候很喜歡吃的野果之壹,但吃起來比較粗糙。因為粒小,吃的時候就不是壹粒壹粒地吃,而是壹把壹把地往嘴裏塞,其結果同樣是把嘴唇吃成了紫色。
童趣童味已離我們遠去,每每回想都想在故土再次去找尋這種味道,但是無法找到當時的那種快樂。時至今日味蕾的思念,最是那最遙遠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