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春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春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春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春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過年也就是我們說的春節,是我們國家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也是每壹個這個人心中的團圓節日,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下面和大家分享春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春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1

  1、貼對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2、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掃塵的意義在於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希望來年的生活過得更加的美好。

  4、拜年

 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

  5、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6、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壹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7、給壓歲錢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壹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8、祭祖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9、燃爆竹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春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2

  春節初壹到十五的風俗

  大年初壹,金雞報曉

 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壹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而大年初壹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壹的早餐除了餃子,還有湯圓,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壹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

 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壹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壹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

 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壹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壹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

 竈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竈神回民間。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壹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相傳大年初四竈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裏,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壹年財源滾滾、年年有余,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壹說。同時,這壹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

 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壹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是祭送窮鬼、窮神。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有《送窮文》。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

 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寶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寶羹,來年大豐收。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壹寸光陰壹寸金。

 正月初八日為眾星君聚會之期,又是“諸星下界”之日,此日人們有的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祭祀星君)。不論是否去廟裏進香,這日晚間,天上星鬥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壹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他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谷都生於地。

 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壹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擡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壹瓦罐凍結在壹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擡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壹,祭紫姑,請子婿

 正月十壹日,俗稱“請紫姑日”(有的地方為正月十四)。紫姑原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裏,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但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同時正月十壹還是“子婿日”,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壹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壹請子婿”。

  正月十二,搭燈棚

 民間俗稱“正月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從這壹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

 有童謠雲:“十壹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點竈燈,紮彩燈

 在正月十三有壹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壹天要在廚竈下點燈,稱為“點竈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壹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彩紮彩燈啦!

  正月十四,拜臨水娘娘,試花燈

 正月十四是“臨水娘娘”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人,後來成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壹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以便迎接壹年壹度的元宵佳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壹個月圓夜。歷代這壹節日都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燈節,是男女青年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春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3

  各地風俗

  遼寧

 在遼寧農村,壹到農歷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還會殺豬請客,邀來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吃上壹頓宴席,吃好喝好之後,熱情的主人還會把灌好的血腸分給客人帶回家。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壹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上海

 除夕終於來到,新年的慶祝也就進入了高潮。晚上,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大家在燈火下團坐壹起,同吃“年夜飯”。

 在年夜飯後,大家圍爐守歲,邊 說邊笑,邊吃雜食。到子夜時,有壹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 “頭香”。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接著開門放爆炸迎新,鄰裏相見互道新禧。

  廣東

 廣東潮汕地區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壹大包橘子,每走壹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壹定要是復數,然後說壹些祝福的'話。落座後,親戚會以潮汕功夫茶招待,臨走時,回送大橘。“所以,壹天下來,妳會發現早上帶幾個潮州橘子出門回來還是幾個。”因為粵語送大橘為“大吉”,回贈是壹種禮貌。同時在正月,每個人都要看緊自己的口袋,切忌讓別人掏,“被人掏口袋,意味著這壹年要被‘掏空’”。

  江蘇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大年初壹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

 除夕,在年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有“恭喜發財”之意;過年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唯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意為聚財……

  四川

 四川過年,年30晚全家人壹起吃年夜飯,是做壹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餃子。初壹早上吃湯圓。臘肉、香腸等種類繁多、數量也多的腌臘品,壹般是臘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要放鞭炮,初壹至初三白天“走人戶”(串門),壹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狂燈會。白天場(廟會)、荼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評書等表演。

  黑龍江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壹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壹年裏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壹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北京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妳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壹宿,大年初壹扭壹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山東

 在山東的寧陽縣,大年初壹講究吃餛飩,稱之為“填倉”。在黃縣、蓬萊壹帶,初壹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壹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閂打三個秋千,據說可以長得快。

  浙江

 浙江烏程縣在大年初壹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初壹要吃豆粥。晚上要在關門前,再放壹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裏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橘,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重慶

 提到春節,不能不提年夜飯。中國北方年夜晚最後壹道壹定吃餃子,重慶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征團團圓圓。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壹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上班族壹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大年初壹,重慶人不出門守在家裏。重慶晚報記者陳雪蓮說,大年初壹家裏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這樣做會掃走家裏的財氣。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成為“黴睡”,是壹年倒黴的意思。當然,這壹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說吉利話,不能說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吉林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壹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壹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壹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采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壹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裏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湖北

 在湖北農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飯的時間各異,這壹習俗可能您怎麽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點多鐘就開始合家團圓了;姓高的,則壹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才開宴;那麽姓余的,年飯時間定在天快黑的六點鐘;姓楊的則只能在晚上十二點以後……

  山西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壹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稭,意味著新的壹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意在有余頭。就餐時,除每人壹碗外,還要多盛壹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福建

 廈門人初壹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壹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壹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在廳上迎神下降。

  陜西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面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日,壹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日結彩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壹個屬於家庭的節日。今天,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的群體,依然在壹年又壹年地重復著同樣的故事——過春節。在這個時候,中國人心裏,沒有什麽比跟家人在壹起吃飯更重要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就是中國人,這就是中國人關於春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