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塘是烏蒙山南段的壹個小鎮,以出產黃豆腐聞名。這裏突出的是壹個“黃”字,我們素常見到的大多是白豆腐,這種豆腐卻是黃色,方方兩寸。看之,嬌嫩欲滴,食欲大增;食之糯嫩可口,滿口留香。
中國豆腐文化的始祖是漢代淮南王劉安,這個聰明的王侯看來是要被蒼生永恒地記在心間了,因為人們擡起飯碗來,豆腐都是飯桌上再普通不過的菜肴。兩千多年的傳播發展,豆腐早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世界上各種膚色、各種人種餐桌上的佳味美食了。
倘塘豆腐是在民族遷徙中來到倘塘的。倘塘由漢、回、彜、苗等幾個民族交叉雜居而成,漢族主要在明朝的洪武年間遷徙而來,把豆腐技術帶來後,迅速傳遍開來,走進家家戶戶。
黃豆腐壹度是大山深處不為人知的民間食品。在烏蒙山上層層疊疊的山地裏,只生長洋芋和包谷,黃豆是套種在包谷地裏的附屬農作物。滿山滿嶺的山地,只收獲著這些微薄的希望。即使在河谷地帶,也只有極為狹窄的水田分布在河的兩岸,每年洪水來臨,往往把田裏的禾苗洗刷得精光。但聰明而堅韌的倘塘人選擇了大山,也選擇了理性的思維,在艱辛的生活中硬是把日子過得像像樣樣,有滋有味。為了讓白色的豆腐在喜慶的節日中增添吉祥的色彩,他們把做好的白豆腐又用小塊的紗布包裹起來,浸放在壹種叫姜黃湯的湯汁裏煮上十來分鐘,黃色的汁水便滲入豆腐塊的外層,這時候的豆腐就成為黃豆腐,金黃色預示著來年的豐收。
黃豆腐的制作工藝比壹般的豆腐講究,從選豆、碾碎,到煮漿,再到點膏、壓制,每壹步都是在經驗豐富的婦女掌握下進行著。尤其在點膏的時候,十分講究,俗話說“豆腐好不好,全憑石膏放得巧”。倘塘豆腐選用高山上未曾施肥的黃豆,用該地特有的黃石渣礦泉水浸泡後,用石磨耐心地磨,然後進行燙漿濾渣、酸漿點制、包塊成形、火煮染色、上串吊掛等工序,最後形成小鎮上獨特的壹景——雲南十九怪:倘塘豆腐拴著賣。每年秋收過後,只見在石板鑲砌而成的街道兩邊,金黃色的豆腐從瓦房檐口垂落下來,買者選中其中壹掛,主人便用剪子剪下來,成串地帶走。隱隱約約地還可以看見樓上懸掛的玉米串串,其實生活就是這樣的連接,壹個豐收的年成就這樣把日子推向沈靜的冬天。
壹方水土養育壹方人,壹方水土也和當地的物什會發生完美的結合,高山上出產的黃豆和山谷裏潺潺流出的黃石渣山泉就是完美的珠聯璧合。用山泉做成的豆腐,滋嫩細白,這種山泉,在大山之間孕育了千百萬年後,流淌出來是澄清潔凈的,撫下身去痛飲,只感覺清新撲鼻,甜美甘潤,此時完全不用擔心喝多了拉肚子,只管痛飲個夠。起身後不得不探詢這美妙山泉的來頭,只見四面環山的倘塘小鎮中間,有壹條河水向東流去,猶如玉項鏈壹般消失在遠處蒼茫的大山中。曾經有外地辛勤的農婦不辭辛勞趕進山裏來,高價收購倘塘的黃豆回鄉欲做豆腐賺錢,誰知道,做成的豆腐咬在嘴裏如同嚼木屑壹般。
做成後的黃豆腐,因需用麻線拴掛而呈十字花紋,含在嘴裏生食,質脆味鮮,止渴生津;切片打蘸涼食,質韌香純;割塊炒食,黃色不染,其香繞梁;成塊煎食,油而不膩,溫潤不火;燒烤幹蘸,熱血潤肺,舒筋暖胃;拌酸菜煮食,清爽開胃,消暑解渴。黃豆腐登得喜宴,伴得旅途。和當地有名的宣威火腿煎炒出來,其濃郁的香味可飄數裏。
倘塘黃豆腐因其生產原料稀少,加工方法獨特,三百余年來,黃豆腐芳香不減,美名遠揚。
如今在昆明、玉溪的超市裏,倘塘黃豆腐櫃臺前顧客排成長隊,往往上午熱賣,下午就脫銷了。來宣威觀光旅遊的遊客也經常驅車數十裏,親自到倘塘看看這裏源遠流長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