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什麽著名小吃的嗎`
酥皮蓮蓉包廣東點心。以半發酵面和酥心(油酥面團)作皮,蓮蓉做餡包成圓形,蒸制而成。其皮色潔白,層次分明。松軟而稍爽韌,香甜可口。它是老少皆宜的食品。薄皮鮮蝦餃廣東點心。又稱蝦餃。以澱粉面團作皮,鮮蝦肉、豬肉等拌勻作餡,包成餃形,蒸制而成。其形似彎梳,故又稱彎梳餃。皮薄、爽軟,色白,晶瑩透亮。餃內餡料隱約可見;餡心鮮美。形態精致,玲瓏美觀。及第粥廣東小吃。用瘦豬肉丸、豬肝片、豬粉腸加入粥裏煮制而成。其色白鮮明,糜水交融,味鮮香厚。廣東小吃-馬蹄糕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此品以廣州市泮溪酒家的為最有名。因其所處的泮壙是盛產馬蹄的地方。所產的馬蹄粉,粉質細膩,結晶體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種點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傳統名食,四季皆宜。廣東小吃-蟹黃灌湯餃以燙面皮包裹肉餡蒸制而成。其色如蛋黃,皮薄,軟韌爽滑,餡嫩湯旺,以香醋佐食,鮮美而有醋酸和堿味的芳香。此品有數百年的歷史。《隨園食單》記述:“顛不棱即肉餃也,糊面推開,裹肉為餡蒸之。其討好處全在作餡得法,不過肉嫩去筋作料而已。余到廣東,吃官鎮臺顛不棱,甚佳,中用肉皮煨膏為餡,故覺軟美。”肉皮煨膏,即如今的豬皮凍。拌餡時加入,遇熱即熔化為湯汁。以此法灌湯簡單易行,在廣東壹直沿用至清末民初。30年代,廣州著名點心師把它改為豬皮凍中酌加瓊脂,或在夏天全用瓊脂,使湯汁既旺而又膩口。同時,又以蛋液、堿和面,擦至純滑作皮。這樣,可使其結構緊密,質爽滑而稍韌,能搟壓至較薄而不穿破,使灌在餡中的湯汁不致漏失。廣東小吃-廣式月餅它是過中秋節首選的佳品。其特點是:皮薄松軟,油光閃閃,色澤金黃,油潤軟滑、甘甜不膩、造型美觀,圖案精致,花紋玲瓏清晰,餅身呈腰鼓形,餅底呈皮色幼砂眼,不易破碎,攜帶方便等特點,不但在國內市場上十分暢銷,而且遠銷港澳、海外。廣式月餅的餡料多種多樣,多以餡料命名,其風味可分為純甜和鹹甜兩種。純甜口味的有五七(桃仁、杏仁、麻仁、花生仁、瓜子仁五種)、椰蓉、蓮蓉、豆蓉、豆沙為餡心等月餅;鹹甜口味的是在月餅中加入了蛋黃、香腸、雞絲、叉燒肉等餡心的月餅。廣式月餅主要品種有:白蓮蓉月、叉燒臘腸月、純正蓮蓉月、單黃白蓮蓉月、單黃黃蓮蓉月、蛋黃白豆沙月、蛋黃白蓮蓉月、蛋黃豆沙月、蛋黃豆蓉月、蛋黃鳳梨月、蛋黃蓮蓉月、蛋黃鮮冬蓉月、蛋黃鮮椰汁月餅王、豆沙月、豆蓉月、鳳梨精品月、鳳梨月、貢品月、果仁芋蓉月、歡樂兒童月、黃金PIZZA月、火腿月、健康月、66、蓮蓉月、玫瑰豆沙月、七星伴月、奶油椰絲月、禮品月、迷妳月、栗蓉月、雙黃白蓮蓉月、雙黃豆沙月、雙黃黃蓮蓉月、雙黃蓮蓉月、欖仁燒雞月、水果月、eerwe、三蛋白蓮蓉月、三黃蓮蓉月、香檳美酒月、鮮花月、伍仁月、特大月餅、瑤柱叉燒月、椰絲蓮子月、月餅餡類原材料、雲腿月餅等等。廣式月餅餡料有蓮子、杏仁、欖仁、桃仁、綠豆、芝麻、鹹蛋、叉燒、燒鵝、冬菇、冰肉、糖冬瓜、蝦米、橘餅、陳皮、檸檬葉、瑤柱等。著名的月餅是:蓮香樓純正蓮蓉月餅、趣香餅家的四喜牌五仁甜肉月餅、純正蓮蓉月餅、白蓮蓉月餅、蛋黃蓮蓉月餅等等。做法:①果仁洗凈。跟白糖、肥肉加清水和勻,再投入潮粉、欖仁、油搓勻,便成為月餅陷料。②陷料包在皮內,烘烤即可。廣東小吃-雞仔餅廣州名餅雞仔餅,原名“小鳳餅”,據說是清鹹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壹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制,其成為名餅卻在半個世紀之後,廣州河南成珠茶樓因中秋月餅滯銷,制餅師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制作,並大膽地用搓爛的月餅和豬肉、菜心混合為餡料,再調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鹽,制作出甜中帶鹹、甘香酥脆的新品種“成珠小鳳餅”來,因其異味香脆而受到顧客青睞。小鳳餅形狀像雛雞,故又稱雞仔餅。其後,又進壹步改進,務求精制巧作,並改進包裝,罐裝或盒裝,遠銷東南亞。飲譽中外,並備受廣州人歡迎的雞仔餅,其創制完全出於偶然,是歪打正著。可見人類飲食文化的發展,同任何事物的發展壹樣,都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壹,任何偶然的飲食文化現象中,都包含著飲食文化發展的某些必然趨向,嶺南飲食也如此。把月餅料做成了雞仔餅,在這偶發事件中體現的是飲食文化的發展以人們的創新精神為內在動力的必然性。廣東小吃-倫教糕用大米漿經發酵蒸制而成。其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內層小眼橫豎相連,均勻有序;質爽軟而潤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創於順德縣的倫教鎮而得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鹹豐間成書的《順德縣誌》載:“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裏,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壹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但後人采用在煮糖時加雞蛋清去濁之法而壹直傳下來,並隨著華僑的足跡而傳至東南亞各地。廣東小吃-沙河粉用米漿蒸成薄粉皮、再切成帶狀而成。盛行於廣東、廣西、海南,以廣州市沙河出產的最著名,故名。因它是用白雲山上的九龍泉水泡制的,所產的粉薄白透明,爽軟韌筋兼備,炒、泡、拌食皆宜。近年來,沙河飯店將菜汁、紅蘿蔔汁滲入粉漿中,制成彩色沙河粉,另有特色。廣東小吃-艇仔粥以魚片、炸花生等多種配料加在粥中而成。原為壹些水上人家用小船在荔枝灣河面經營。小船,粵俗稱艇,故名。此品集多種原料之長,多而不雜,爽脆軟滑,鮮甜香美,適合眾人口味。此品是從魚生發展而來的。《南越遊記》載:嶺南人喜取草魚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蘿蔔、木耳、芹菜、油煎面餌、粉絲、腐幹,匯而食之,名曰魚生。”“復有魚生粥,其中所有諸品,因魚生之名而名之。”現在珠江河面的船家已遷至岸上,艇仔粥也自小艇而進入大酒家、賓館。廣東小吃-荷葉飯又稱荷包飯,以荷葉包裹米飯和肉餡蒸制而成。荷葉碧綠,飯團松散,飯粒軟潤而爽鮮,有荷葉的清香。此品原是民間傳統方便食品,歷史已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曰:“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裏香透,名曰荷包飯。”明代以來,它壹直是廣東珠江三角洲群眾的方便美食。20世紀20年代,被名師改進而成為茶肆的夏季名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