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遠下高速是很過癮的經歷,部分彌補了這次走山路少的缺憾,後來遊新藏,從高速下來去瀘定,也沒這兒盤旋多,不知道中國還有幾個這樣的出口。
古城的大街,路面用石塊鋪就,因為是新鋪的,車輛行駛在上面轟轟作響,街上的小店鋪壹家緊挨壹家,古色古香的公交車來往駛過,在米粉店吃的晚飯,和坐在旁邊的當地老哥了解古城的情況,老哥頗為熱情,指點說,晚上就在舞陽河邊溜溜就行,明天白天去對岸的歪門邪道看看,還是不錯的,道謝後,信步走到河邊,但見河邊壹色的飯店,經營烤魚跟酸辣魚,涼風習習,對岸音樂聲震天,夜景與鳳凰不可比,沿著河邊走到頭,無法前行了,正在跳廣場舞的婦女熱情的指點道,往旁邊的路往回走就能到大街上了,帶著疑惑順著這條路往回走,LP懷疑說,這條路跟河邊的路是平行的,怎麽能走到大街上呢?打開高德,果然有小巷跟大街相連,往小巷壹拐,迎面是壹個城門樓,原來是古北城門,被搞 旅遊 、打古城牌的城市丟棄在新建的房子中間。
先上壹張夜景。
查地圖,和平村就在住的賓館對面,先去看看。
鎮遠“和平村”舊址,即“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日俘收容所(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鎮遠和平村工作隊)”舊址,原為國民政府貴州省第二模範監獄,占地面積6422平方米,東西寬77米,南北長83.4米,院墻高8米,正門臨街,由前院和後院組成,有辦公樓、衛兵室、禮堂、崗樓等建築。因“和平村”具有重要的革命 歷史 意義和國際影響,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平村除原高大圍墻基本保存完好外,其余大部分原建築已遭拆毀,西、南兩側另建有婦幼保健站等單位用房。1986年8月起,根據康大川及谷川敏三***同回憶的和平村原有房屋建築布局情況,重建磚木結構的雙層單檐懸山頂辦公樓及大門內兩側墻根的啞子室和米庫兩棟單檐單坡懸山頂平房,***計建築面積336平方米。同時加修加固土墻斜撐式保尖四個。
“和平村”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的別名。1938年2月成立於湖南常德鹽關,主要關押中國南方戰場上俘獲的日軍俘虜。隨著戰局的變化,後遷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遷至貴州鎮遠,1944年11月遷往重慶巴縣,1946年4月撤銷,在鎮遠的時間長達六年之久。
第二俘虜收容所在鎮遠期間(1938年12月——1944年11月),先後關押日軍俘虜600多人。為建立廣泛的抗日統壹戰線,在中國***產黨提出的“優待俘虜”政策影響下,收容所的管理人員以耐心的態度善待日俘,不但設法改善日俘的生活,還為日俘安排文娛活動,使戰俘們逐步從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中醒悟過來。1941年,在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副主任-、軍政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等人的推動下,由日本反戰作家鹿地亙、池田幸子夫婦組織收容所中覺悟了的日軍俘虜成立“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和平村訓練班”(後改為“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和平村工作隊”),到前線開展反戰宣傳,瓦解日軍士氣,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積極作用。
鎮遠“和平村”(第二日俘所)舊址是全國唯壹保存完好的國民政府軍政部俘虜收容所,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 歷史 見證,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觀完和平村,回賓館取車,在賓館的院子裏看到壹輛車頂裝有探頭的桑塔納停在旁邊,司機座上壹個年輕人在筆記本上忙碌著,詢問,年輕人答是百度的,在輸數據呢,原來,地圖經常能更新,就是他們的功勞。
退了房,開車經新大橋去舞陽河北岸的 舊府城,在教育局旁邊找到了停車場,停車場出來就到了興隆街,街上是網上常見的鎮遠古城街景。
原來以為鎮遠古城就應該是這樣的馬頭墻聯排式的建築,在參觀了鎮遠博物館並跟當地的老人交談後才知道,不是的,原來舞陽河邊也是吊腳樓,後來,不知道是誰的主意,把河邊的房子都給拆了,建成了現在成為鎮遠主要建築的馬頭墻聯排樓,好在山坡上還有壹些沒有拆,就是當地人指點我說的“歪門邪道”,隨後,我走進了“歪門邪道”,看的有滋有味。
鎮遠 歷史 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 歷史 ,其元代清代為道、府所在地達700多年之久。
古城中還有很多古老的建築,原本氣勢恢宏的孔廟由於修了幼兒園只剩下兩個側門,壹邊寫著義路壹邊寫著禮門,十分孤獨的看著孩子們進進出出,鄒公祠的黑漆大門敞開著,壹對石獅極為威武的蹲在大門的兩側,這是建於清代的壹處建築,三面風火墻壹面石牌坊組成了壹個院落,現在是鎮遠博物館。
從鎮遠博物館出來,擡頭便看到石屏山。
石屏山面城壹面的北山,像壹個大屏風,豎立在山中。石崖絕壁高千仞,得名“端直蒼闊如屏風”。
從邊上的小巷,我們走上了歪門邪道。
鎮遠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風貌,又有山地建築的布局,這種江南與山的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民居建築的布局,這種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名居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其中“歪門邪道”是鎮遠的民居建築中獨具特色之處。
鎮遠古城古巷道狹長幽深,其結構錯綜復雜,有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復興巷、仁壽巷、沖子巷、米碼頭巷、紫寶閣巷、陳家井巷。這些交叉銜連、互相達通的巷子,組成了鎮遠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脈。古井遍布全程、形狀各異、有圓有方。有的形如豬槽,有清澈見地的自然淺井,也有深達余丈的吊井。較有名的四方井、豬槽井、琵琶井、陳家井、園覺井、南門溝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澤不涸。
鎮遠古民居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腳樓、回廊等多種形式的山莊式院落。既重現了江南庭院的風貌,又體現出山地建築的布局;既有堡壘式的森嚴,又兼有商賈大戶的豪氣。這些建築是木石結構的完美結合,小處可見精雕細刻的花草魚蟲,大處則顯出揮灑自如的豪放,它們是明清時代“西南都會”人們安居樂業的真實寫照,又表現出商人財源通達的商業理念。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民居成為 中國建築史 上的奇觀。
鎮遠的 民居建築 中最絕的就是“歪門邪道”了。凡開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門絕不會與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決不與大廳正對,而是有意地將門的朝向轉壹個角度,斜斜地對著街道,即所謂“邪”(斜)道。老住戶們說這“歪”與“斜”是遵從 風水先生 的說法:“以南為尊”是壹種富貴之相,又能“財不露白”。
鎮遠的巷子,有北京胡同的幽靜而無循規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鄉秀色,卻又沒有平坦無坡的布局;有重慶"山巷子"的風格,但又無城市喧鬧的氣氛。概括來講,爬坡上坎、拐彎抹角,這是依山就勢的必然結果;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下有溝,這是給排水的需要;巷對碼頭、巷通驛道,這是商業文明的顯現。
從這個巷子出來,就到了碼頭。
從碼頭順興隆街先往東再往北,就到了祝聖橋, 當地人稱“老大橋”。位於貴州省鎮遠縣城東中河山,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橋上建有八角亭曰魁星樓,有馮玉祥的“還我河山”手跡。說到這座橋,還和張三豐有關。據說,修這座橋的時候,給橋墩下腳就碰到了難題:河底淤泥太厚,挖不到底。眾石匠苦苦思索,無有良策,工程停下多日。張三豐見了,卻哈哈大笑,說:“基腳挖成這樣,已經行了,只是差壹樣東西墊在下面。”張三豐找了個竹籃,去到街上買了壹籃豆腐,晚上來到橋基地方,往每個基腳坑裏撒了壹些豆腐,口中還念念有詞。第二天,眾人出工來到工地,往基坑壹看,不禁大吃壹驚!原來基坑底是整塊的大青石,穩穩當當。就在青石上砌上了橋墩,所以鎮遠人都說祝聖橋是張三豐用豆腐墊的底。
過了橋,右邊是青龍洞,
青龍洞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貼壁臨空,五步壹樓,十步壹閣,翹翼飛檐、雕梁畫棟。這些古建築依山因地,與懸崖、古木、藤蘿、巖畔、溶洞天然合成,融為壹體,真是巧奪天工。既有臨江遠眺的吊腳樓,也有恬靜幽邃的寺院禪臺,有朗朗書聲的學子院,更有鑼鼓喧天的戲臺,集天下山水樓閣薈萃為壹方。
1988年,這個古建築群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古建築群落中距離城市最近,同時又保持了山水園林本色的壹處古建築群,與甘肅麥積山、山西懸空寺並稱中國古代三大“空中古建築”。史載,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間,這裏便已形成與現存建築群相當的規模,“明郡守黃希英建,工部郎中趙之緒購藏經,構層樓以貯之。”
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國佛教、道教勝地壹般都在大山深處。由於強調個人的修行,所住的地方偏僻些,便於信徒放下俗念修養性情。但青龍洞的宗教建築則不同,熙熙攘攘的古老街市就在它們的河對岸,世俗生活的氣息不時飄過河來。即使是這些宗教建築所在的中和山,其宗教的純粹性也受到了挑戰,在中和山腰寬40米、高約60米、長約300米的狹長懸崖地帶,集中了佛家的禪院、道家的寺廟、儒家的書院、商業會館,可謂集釋道儒俗於壹體。青龍洞佛道開山祖師可謂用心良苦:與俗界為鄰,想保持內心的寧靜很不容易,而壹旦做到了,對宗教的感情就深入靈魂。
踏上祝聖橋,去看青龍洞,不想,在維修,不開放。
站在橋上,往東眺望壹番,回到橋頭,問當地人,往前能不能上高速?答不能,方向反了,只得驅車穿越狹長的城區,上S25轉S30再走G56奔梵凈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