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有記憶的,小時喜歡吃什麽,到老了也都喜歡吃。我的胃記憶的便是家鄉那香濃的臘腸味。
提到臘腸,忽然發現,我已十多年沒吃過家鄉的臘腸了。雖說時間飛逝如流水,但臘腸的味道卻依舊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味蕾裏。
十冬臘月,天氣轉冷,年味漸濃,那時正是老家殺年豬準備過新年的好時日。在雲南偏遠山區,殺年豬是每年年底必做的壹年大事。土肥豬不僅是過年必備的壹道食材,也是來年全家壹年的營養儲備。所以,殺年豬就成了十冬臘月裏最重要也是最有樂趣的壹件事情。長輩會選擇壹個良辰吉日,邀親朋好友***聚壹堂,***送“二師兄”去極樂世界。殺豬這天,每家每戶都會做肉灌腸。
肉灌腸的做法極其簡單,把新鮮的豬大腸洗凈,再割七分瘦三分肥的鮮豬肉切細,拌上幹辣椒面,花椒粉,菜籽油,散上鹽,加點醋、醬油,充分攪拌,擱置幾分鐘就可以灌入洗凈的大腸裏了。
灌腸可是個技術活,如果沒有經驗,很容易就會把腸擠破。而有經驗的老手灌的腸不僅飽滿而且美觀。灌好的腸洗幹凈,掛起來進行自然風幹。
在臘月天氣的日曬風吹之下,肉灌腸的水分漸漸蒸發,隨著時間的流逝,臘腸從柔軟漸漸變硬,兩周左右就可以食用了。
時間的把握也非常關鍵。太早食用,味道不佳,太晚食用,口感不好。大自然總是那樣細膩,不到時間絕不會回饋美味給人們。
小時候,最喜歡吃的就是雞蛋臘腸炒飯,滴幾滴香油,把臘腸切成薄片倒入鍋中翻炒,再打兩雞蛋進去,倒入冷飯,翻炒到飯粒金黃就可以出鍋。此時炒出來的飯,外裹蛋黃,內沁腸香,吃起來清香爽口。
臘腸也可以用來燒蛋湯,還可以蒸熟食用,也可以煮著吃或配點素菜煎炒,吃法甚多。
小時候,幾片臘腸就能美滋滋吃上壹頓。簡單粗獷的美,回味無窮的香。長大後,離開了生我養我的故鄉,去到壹個陌生的城市。再也沒有機會吃家鄉的臘腸,可臘腸的味道卻永遠的留在了胃的記憶裏。
十多年前,我來到了第二故鄉四川。這是壹個美麗又富饒的地方。物產豐富,美食流行。在中國的美食界流傳著這樣壹句話:“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確,四川的美食數不勝數,隨便壹道農家菜都是美味佳肴。川菜雖以香辣為主,但那種辣不像貴州地帶的粗爆辣。川味的辣,辣中帶柔,粗中有細,有時候吃起來就像是品壹杯帶著稍許澀味的葡萄酒,喝起來濃烈,吃下去回甘。
川菜名揚天下,但我喜歡的卻不是它的香辣,相反,我喜歡川菜中簡單的自然味。
品過不少菜,嘗過不少味,吃來吃去最後才發現,我最難忘的還是豆花飯和血旺飯。壹碗豆花飯足可以讓我垂涎三尺,壹碗血旺也可以讓我回味無窮。
成都的豆花飯館很多,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大林鎮的豆花飯。壹碗豆花,鮮香白嫩,湯水微黃,清香四溢。配上壹碗米飯,再加壹碟蘸水,便可美美地飽餐壹頓。柔滑的豆花入口即化,就像雪花輕撫大地就無影無蹤。
煎茶的血旺在記憶中也是壹絕,就跟大林的豆花壹樣舉世無雙。
素血旺的味道要比豆花更濃壹點,吃的時候要配合調料壹起吃。原汁原味的素血旺吃起來口感就不如加了拌料的。成都人對美食的挑剔,不亞於皇帝對禦膳房的要求,每壹道食材都極其講究,每壹個環節都嚴格要求,即便這樣精心烹飪出來的美食也未必能滿足得了愛享受美食的成都人。所以,成都當地人說好吃的小吃壹定是非常美味的。但凡吃過大林豆花飯和煎茶血旺的食客都會對其贊不絕口。
在我的眼裏,真正的美食都來自民間,來自最底層的人間煙火。雖說上不了高檔餐桌的臺面,但對於我而言卻是胃最喜歡的味道。
入蜀十余載,成都儼然成了我的第二故鄉。如今,再壹次踏上了遠方的征程,家鄉的豆花飯便成為我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味道。如同臘腸壹樣,都深深的刻在了胃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