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美食以及含義
元宵節的美食以及含義,元宵節是我國的壹個重要的節日,壹般北方人要吃元宵,而南方就是要吃湯圓,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這兩樣是不壹樣的,以下分享元宵節的美食以及含義。
元宵節的美食以及含義1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湯團”或“圓子”“團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的傳統美食:
1、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盡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制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壹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
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壹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壹邊滾壹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2、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壹天吃餃子,壹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裏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面下鍋做油茶也曰面茶。
元宵節的美食以及含義21、南方吃湯圓、北方滾元宵——團團圓圓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這壹天南方人要吃湯圓,北方人要滾元宵,雖然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但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湯圓的做法是把面和好後把餡料包入其中,元宵的做法是把餡料沾水後,在糯米粉上滾成團。
2、吃餃子——招財進寶
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如今更是成為了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壹種美食,由於其形狀似元寶人們取其““招財進寶”之意”,內含的餡料種類繁多,可以把各種有著吉祥寓意的食材包裹進去,以寄托人們對新的壹年的祈望。同時餃子諧音“交子”,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3、吃生菜——吉祥生財
廣東人過元宵節,除了吃湯圓,還有壹種蔬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生菜。“生菜”諧音“生財”,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為的就是圖壹個好彩頭,尤其是對於生意人來說,生菜更是必備的節慶食材,它被看做是象征富貴吉祥的蔬菜。
4、吃面條——長長久久
在古代流傳著這樣壹句話:“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所謂的上燈指的是正月十三這天人們便要開始陸陸續續懸掛花燈,以等待正月十五的到來,所以古代壹般是正月十三這天吃元宵。
而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元宵節正式過完,新年也由此結束,這時候人們便會紛紛摘下花燈,也就是所謂的落燈,吃面條祈求新的壹年喜慶綿綿不斷,日子長長久久。
5、吃年糕——步步高升
年糕作為我國的傳統食物,向來受到人們的喜愛,不管在南方還是北方,都是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南方制作年糕主要以糯米和粳米為主,顏色多為白色,而北方常用黃米制作,所以顏色多為黃色,這才有了年糕象征“金銀”的說法。
古人曾作詩雲:“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新的壹年學業、事業皆步步高升。
過了今天,過年就算過完了。妳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了,準備壹次全新的嘗試,準備壹副好身體,準備好自己的奮鬥目標,為了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去努力工作。
元宵節的美食以及含義3元宵吃湯圓來歷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壹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壹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
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號。
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壹直在民間流傳著。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壹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麽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竈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裏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竈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沈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沈的情緒裏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壹直傳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