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甪直鎮的地方文化

甪直鎮的地方文化

佩戴

未成年的孩童佩長命鎖、項圈、手鐲、腳鐲等銀飾品,也有在手鐲上掛金木魚、石猴等,腳鐲上裝響鈴等。帽子有“和尚帽”、“狗頭帽”、“烏兜帽”等,上有銀質壽星、羅漢、百吉、銀字等帽飾。60年代起,由絨線帽、綢帽、方巾代替,帽飾逐漸消失。女孩子有穿戴耳環之習。梳發髻的婦女飾品有發簪、如意、壓發、銀梳、銀挖耳、絹花、絨花、鮮花等。發髻上橫插壹簪,名叫“壓發”,又稱“如意”。壓發有金壓發、銀壓發、珠壓發之別,區別貧富貴賤。玉制的也比較多,俗稱“碧玉簪”。

新中國成立後,婦女留短發梳辮子,飾品主要有夾釵、絹花、耳環等。80年代後,女子還有胸飾、項鏈等,男子有領帶別針等。時尚的戴戒指、手表。90年代中期,腰佩BB機成為時尚。2000年後,隨著手機的普及,佩戴手表的人群逐漸減少。

飲食

●主食

以米飯為主,參以米、面制品。舊時,紳士、商業及富裕之戶為壹粥二飯。壹般人家早晚吃粥(或泡飯),中午吃飯。農忙時,早餐粥中常加面疙瘩(俗稱“面老鼠”)、糕團等米面制品,晚餐半飯半粥。此外,菜飯、蛋炒飯亦為家常主食。米飯與青菜煮成菜飯,拌以豬油,香糯可口,若雜以黃豆、鹹肉等輔料則尤佳;米飯與雞蛋合炒則成“蛋炒飯”,大人小孩都喜歡吃。面食以面條、餛飩為多。上世紀90年代後,壹般以壹粥二飯為主。

●點心

春季有緊酵饅頭、春卷、酒釀餅、酒釀圓子、燒賣、青團子、各色豬油糕等。夏季有油酥餅、雙餡團子、各色粽子、冷拌面、油煎面、油煎餛飩、薄荷綠豆糕。秋季有巧果、方糕、蜜糕、玫瑰豬油糕、月餅、肉月餃、重陽糕等。冬季有湯包、五色湯團、湯水餃、南瓜糕、各式年糕等。山芋與南瓜等雜糧,制作亦精美,山芋常制作成“糖山芋”、“焐山芋”、“烘山芋”等。南瓜切成大塊,不去皮,加水煮酥,添糖而食;或去皮,切成小塊,加水煮爛後,再加入糯米或米粉漿煮成“南瓜粥”或“南瓜烊粉粥”。

●小吃

春季有五香茶葉蛋、喜蛋、糖切藕、酒釀。夏季有綠豆湯、涼冰水、油氽臭豆腐幹、海螄。秋季有糖芋艿、熟菱、生炒白果、糖炒栗子。冬季有水豆腐花、羊肚湯、赤豆湯、雞鴨血湯等。 造房

主要有看風水、開木凳、上大梁、燒路頭等傳統步驟。

造船  打造壹般小農船禮儀較為簡單,僅新船下水時備三牲“齋路頭”。打造大農船或甲罟幫打新船較為隆重。造船前請陰陽先生占蔔,擇日開工。在船基上祭船神,木匠鋸壹段木頭用紅紙包好,船主請船匠,發喜錢,置“開工酒”,又稱“開木凳酒”。上船梁前由船匠和船主長子用墨鬥在船底彈出中心線,稱“定圓”,在船底“齋利市”,上船梁後辦“定星酒”。上臘閘板時喝“上臘閘酒”。船造好後即將下水時最為隆重,要請客設宴。船主在新船頭釘上紅綠綢飄帶,貼上對聯,選吉日良辰,備三牲“齋路頭”,鞭炮齊鳴,新船由眾人推扶徐徐下水。有人在船艄向新船潑水以示順風順水、生意興隆、如意生財。是日,親朋前來送禮祝賀,船主設“完工酒”宴客。

造橋

造橋先丈量計算出用料,到開石山處訂購石料,待石料毛坯運至造橋處,擇吉日破土動工。下樁前祭祀土神,忌克屬生肖者觀看,以籬阻行,打橋樁時用打死的狗或紙剪的人像丟下水去壓邪。造橋時石匠再把毛坯石料當場加工堆砌而成,建橋期間,小孩佩戴紅布或桃樹牌,上寫“石橋石和尚,自造自身當,速速回家轉,自去抱橋樁”字句,大人不讓小孩去看造橋,特別是打樁更不讓去看,意為避邪。 民謠

農民在田間唱的叫山歌,有的稱田歌,漁民唱的叫漁歌。民國末期,唱的大多是情歌,少數反映階級鬥爭的內容。新中國成立後,民歌有了新內容,如《六樣機》、《逛新城》等。1998年起,古鎮蕩湖船上的船娘,邊搖櫓邊唱吳歌。

宣卷

宣卷是由唐代僧侶的“俗講”、宋代的“說經”及後代的鼓子調、諸宮調、戲文、雜劇影響發展而來的,到了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始用“宣卷”稱謂,刊本行世。清道光鹹豐年間,宣卷流傳至甪直。甪直宣卷分木魚宣卷和絲弦宣卷兩種。宣卷又稱掛軸子說書,是宣揚佛法的歌曲,裏邊的故事總是勸人積德修壽做善事。民間“做壽”、“小孩剃頭”、“念佛”、“繳血汙”等民俗活動中,往往請宣卷人。壹般是兩人宣卷,用木魚、銅磬伴奏,根據“寶卷”腳本,有說有唱;少數有多人宣卷,分角色說唱,近似堂名形式。改革開放後,民間宣卷復活,出現壹批年輕農民宣卷藝人。

舞蹈

民國時期,甪直廟會,出會、出燈等民間習俗活動中,有踏高翹、舞龍燈、蚌舞、蓮花落(即打連廂)、蕩湖船、挑花籃等民間舞蹈。新中國成立後,遊行集會活動中,出現了打腰鼓、洋鼓隊、扭秧歌、紅軍舞等形式。改革開放後,民間盛行健美操、健身操、養生功。1998 年起,甪直水鄉文化藝術團演出的打連廂、挑花籃、水鄉服飾表演成了品牌節目。2008 年初,甪直鎮興起了廣場舞,成為甪直婦女的健身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