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天我和我的發小同學們歡聚在陜西寶雞,***為祖國慶生。
同時期待著第二天與更多的同學見面 參加我們畢業四十周年的同學聚會。
為了這次聚會,我們的組委耗費很多精力 提前做好了相聚的準備工作,來自祖國各地的同學也紛紛提前做好了生活安排,把寶貴的時間留給這個重要的時刻,我們年邁的老師更是激動不已 期待這個盼望已久的時刻與我們見面。
帶著祖國生日快樂的興奮,第二天我們集體驅車前往闊別近半個世紀的地方—— 寶雞疙瘩溝。
車上大家分享了孫柏同學為我們遠道的"客人"特意準備的美食 ,因為數量少,只能兩人分享壹下了……哇熬 …還是原來的味道哦,仿佛壹下子回到了那個年代。
我們在孫同學的領唱下,還預習"我和我的祖國",為第二天的正式合唱準備。
驅車不到壹小時的路程,我們就來到期盼已久的"故裏"。
在這裏 我們的父母度過他們生命中最輝煌的歲月;
在這裏 我們隨父母開啟了人生中最早的求學經歷……
學校門前的小溪水依然流淌 嘩啦啦的聲音好悠揚呢
這個不起眼 不出名 不招人待見的地方,卻收納了我們幾乎兩代人的酸甜苦辣。這是壹個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地方。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邊疆去 支援邊疆建設 支援三線建設。當年我們的父母就是響應祖國的號召,支援三線建設集體來到這裏的。他們開荒建設,他們起早貪黑 ,他們舍小家為大家 他們無怨無悔,把青春貢獻在祖國最艱苦的地方。我們也隨父母來到這個溝裏 壹個叫疙瘩溝的地方(壹聽這溝名 想說愛妳都不容易 )在這裏 我們開啟了人生最早的求學旅途,在這裏 我們相識,我們相互打鬧又相互幫助 我們“拉幫結派”又相互團結友愛 ,我們壹起做小組作業 壹起爬山捉螞蚱 壹起跳皮筋 壹起玩捉謎藏 壹起撞拐拐 壹起"馬蘭開花二十壹 "晚飯後急著搬著小板凳,趕到"那麽大"的“大”操場去看露天天影……男生們也是淘氣到家了 偷著把廠子裏的銅線賣了換錢買罐頭肉吃,吃不了的就地埋藏,期待餓了再挖出來吃,估計“慌忙”中忘記了埋藏的地方 至今還惦念不忘呢。
在楊毅同學的創意下,特意找廠家為這次相聚定制了別樣的肉罐頭,也算解了多年的惦念,把當年的故事講完。
太多的記憶 太多的回憶 腦子裏的情景不是文字可以描述完整的……那時的生活簡單而充實,簡直“幸福”到家了……
時隔近半個世紀 我們又驅車前來舊地重遊。往事浮想聯翩 頓時話題又回到了從前,於是 觸景生情 紛紛故地拍照 這樣組合 那樣組合 自有相當的理由。
看 我們有了自己的班旗,做背景映襯,是否有當年小八路的趕腳呀
再來壹組各種理由的組合照
我們的父母當年相應祖國號召,從“北京電子管廠”集體來到疙瘩溝,我們就是“發小”級別的同學。
我和雷同學的淵情更是始於父輩,她的哥哥曾經是老爸的徒弟 ,他們在同壹車間工作。
來自北京的賈同學和廈門的楊同學還要比劃壹下呢,老胳膊老腿也要撞拐拐。
各種理由的拍照 簡直到詞窮…
依依不舍,我們離開了當年的學校,向當年父輩工作過的"廠子"移步。壹路走來,回憶滿滿 ……
這條路是我放學後必走的臺階路,母親當年在醫院工作,放學後就是這條路把我帶到母親身邊,帶我尋找來自母親的關愛。雖然多年沒人走了,落滿枯葉的臺階依然是那麽親切,那麽熟悉,那樣充滿溫暖。
這所破房子實在想不起當年的用場了,雖然模糊也要記錄下來。它會印證我當年的足跡。
位於壹號樓前面的幼兒園,已經拆除了,但鐵柵欄依舊等待著我的眷顧。當年我的兩位小弟就是爬在這個鐵柵欄上,眼巴巴等待我放學後接他們回家的。往事不堪回首,再細說就要淚奔了…還是控制壹下情緒,轉移話題。
群主創意我們集體擺個40的圖案 寓意我們的40年相聚。
在遊廠區時,巧遇田華同學的父母,老人家當年來這裏的年齡比我們的孩子大不了多少,如今腰都彎了,頭發也花白了,但那顆執念的心依舊那麽火熱,見到我們真是發自內心的高興,並在努力尋找記憶的密鑰,恨不得瞬間把我們每個人都想起來,感動……
我們班人才濟濟,好不熱鬧 ,好不開心 好不哈皮,這麽熱鬧的場面 沒有酒是不可以的,壹起喝起來……
相聚不舍離 忙碌的同學在參加完主會場的相聚之後就陸續離開了。留下我們部分同學開啟了又壹天的“哈皮”之旅——我們壹起遊玩位於鳳翔縣的東湖和泥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