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水平上去了,年輕人和老壹輩的“健康矛盾”也出來了。年輕人覺得吃東西健康第壹,那些剩飯剩菜、各種腌制食物、重油重鹽食物,早就不該經常吃了,但老壹輩就覺得浪費食物可恥,不管人怎麽勸,都要把東西吃完心裏才舒服。相信大家多少經歷過這種矛盾,最嚴重的情況莫過於有的老人還會把垃圾堆裏的食物撿回家。
所以很多年輕人會覺得,老人家簡直不可理喻,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健康才是第壹要緊的啊。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這吃飯,到底是健康營養重要,還是儉省更重要?放到當下我們當然會表示:健康是最重要的,要是把身體吃壞,花的冤枉錢更多,何必。
其實這是因為日子過好了,我們才有心思在吃飽穿暖的基礎上追求更多,在過去,窮人是沒有心思想健康不健康的,能活下去就很不錯了。還記得10年前,穿越劇和穿越小說特別流行嗎?那會兒很多人幻想自己穿越到古代就如何如何,倒是《步步驚心》裏的穿越女若曦很有自知之明:
“幸好是落到這副小姐身體裏,不愁吃不愁穿,否則豈不是要生生餓死我這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人啊。”
從古代的壹些文學作品裏,我們也能了解到以前的窮人過的什麽日子。杜甫寫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居易寫“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水滸傳》裏白勝唱歌,說炎夏日頭毒,地裏莊稼都要枯死了,“農夫心內如湯煮”,王子公孫呢?他們正悠閑“把扇搖”呢。
這些可能還不夠細節,《紅樓夢》裏的劉姥姥,讓我們看到了古代窮人和貴族的飲食區別到底有多大。賈府裏開螃蟹宴,花了二十多兩銀子,這僅僅是壹次家常小聚而已,對賈府而言都不值壹提,劉姥姥聽說,卻驚嘆道:
“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壹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壹十五,再搭上酒菜,壹***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彌陀佛!這壹頓的銀子夠我們莊家人過壹年了!”
劉姥姥在賈府吃到了70多年都沒見過的精美點心、菜肴、酒水,有壹道要用十幾只雞當配料的“茄鯗”被她誇上天,但現在很多人試著按書裏說的做,味道卻不如人意,所以我們可以猜測,劉姥姥覺得賈府的茄子好吃,很可能是因為她平時沒吃過添加那麽多作料的,頭壹回吃自然覺得比家裏的美味百倍。
那麽劉姥姥自己平時吃些啥?書裏也寫了,魚肉是吃不起的,壹些棗子倭瓜、野菜、豇豆扁豆、葫蘆條兒,就是日常主要食物。這還是因為賈府給了點錢,家裏有了收成,碰上那災荒年就要吃樹皮為生!
所以說不要被電視劇給誤導,以為回到古代生存容易,就以前窮人每天吃的東西,換妳可能連壹星期都沒法堅持。要想知道更多細節,聽老人家和長輩回憶最真實,他們也是從苦日子過來的,切身經歷要比古代讀書人記載的還詳細。
作為壹個南方人,我小時候經常聽老壹輩講述過去。他們經歷過像《紅樓夢》裏柳家嫂子說的那樣“連草根都沒有”的日子,斷糧時,險些就挨不過來,沒有糧食,就去野外山林裏找吃的,春天,路邊山裏會有壹種紅色酸酸甜甜的“烏泡”,這種果子味道還不錯,只可惜吃上壹堆也不能管飽,而且過不上幾天就沒了;
實在餓了,山裏的花也能吃,什麽花?野生杜鵑花,俗稱“映山紅”,這花我小時候好奇嘗過,不怎麽好吃,壹股酸味兒,很難想象以前長輩還能吃下去。日子好過壹點,鼠尾草、蒿草這些野外的東西也會被利用起來做吃的,摻和了面做成餅;山裏茶籽樹春天裏有的嫩葉可以吃,此外還有蒲公英、馬齒莧、車前草什麽的,太窮,能找到的自然饋贈都會壹掃而空。
南方的水土其實還能滋養些東西,像蕨菜、野生木耳、蘑菇什麽的,采回來也不講究什麽好吃了,野菜煮到壹個鍋裏吃,能填飽肚子就很不錯。有些樹除了結果子還有別的東西可吃,比如桃樹,春天裏樹枝樹幹上會有那種“膠”,雖然把壹棵樹上的薅幹凈也不見得能吃上兩頓,但聊勝於無,現在這種東西都是被用來當調養品吃了,功效更是吹上天,哪像過去純粹圖個不餓死呢。
聽壹個北方朋友說過,他家長輩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能吃壹頓“幹炸丸子”,這種食物在他看來就是油和肉在沖撞,不健康,也上不了臺面,但過去家裏人吃肉難,幹炸丸子就是窮人幻想中的美食了。窮人很喜歡榆錢兒,“榆皮(榆白枌)荒歲農人食之以當糧,不損人”。
再往前推進到古代,窮人想頓頓吃細米白飯是完全不可能的,主食就是粗糧,黍、粟、麥、菽、豆類等,“盛世無饑餒”是壹種幻想的狀態,要知道像玉米和紅薯這樣能管飽的食物都要到明清時期才傳入中國、推廣種植,避免了更多人因為年景不好餓死,然後才有了人口大規模增長;
碰上那昏君外戚宦官肆意妄為時,即使南方能產稻米,那種出來的都要交上去,自己能留的很少,要不然古代為啥那麽多起義?因為都被盤剝得活不下去了。窮人家能吃上稻米配米糠已經很不錯,壹到災荒亂世,家裏連米糠也翻不出,那該吃什麽呢?
吃“觀音土”。這是壹種很難消化的黏土,現代人自我調侃的吃土,以前的窮人走投無路時真吃過!因為腸胃適應不了,很多人稍稍吃多點就致死了。樹皮沒了,草根沒了,就“易子而食”,而且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城池被圍時主帥甚至會帶頭殺愛妾為食,《三國演義》劉安招待劉備時居然“乃殺其妻以食之”,這在古代是真有例子的,不是完全虛構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命運掌握在“天”的手中,這天既指年景,也指封建時期高坐廟堂的那群人,山窮水盡便互以為食,這就是以前窮人群體的真實生存狀態,對比之下,我們現在的生活幸福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