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代的傳統習俗。也被稱為“儲存冰”。
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使用天然冰來冷藏、保鮮食物和制作冷飲。據《李周》記載,當時為了保證冰塊在夏季的使用,周王室設立了相應的機構來管理“冰策”,負責人稱之為“淩人”。這個部門的編制不小,有80名“員工”。壹般從每年冬天的6月5438+2月開始,工人開始儲存天然冰塊。
每年大寒時節,古人開始鑿冰蓄冰,負責蓄冰的官員監督奴隸和農民在水質好的地方挖掘,藏在事先準備好的冰室裏。
冰室建在涼爽的地下深處。用新鮮稻草和葦席鋪好地面,在上面放上冰塊,蓋上稻糠、樹葉等隔熱材料,然後封好坑口,以備來年使用。
由於這種儲存方式,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儲存冰會融化,因此古人經常將儲存冰的量增加到所需冰量的三倍。
2.制冰
大約在唐朝末年,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采了大量的硝石。偶爾,他們發現硝石在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這可以使周圍的水冷卻直至結冰。於是壹些能工巧匠開始用硝石制冰。
工匠們把水放進罐子裏,拿了壹個更大的容器,把水放進容器裏,然後把罐子放進容器裏,並不斷地向容器裏加入硝石,使罐子裏的水變成了冰。
亞硝酸鹽是壹種白色苦味晶體,其顏色像霜壹樣。硝石的化學名稱是硝酸鈣。當它溶解在水中時,會吸收大量的熱量,從而降低周圍的溫度並形成冰。
擴展數據:
坑冰的來源:
中國北方夏天炎熱,冬天結冰,所以冬天在冰室裏儲存冰塊以供第二年夏天使用是壹種習俗。這種習俗的起源很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並且在法庭和政府辦公室中廣泛使用。在古代,有官員負責此事,並建造了壹個“冰井”來坑冰。
宋高澄的《物語紀源》中說:“李周有壹個冰人,他用手鑿冰制冰。註:淩,冰室也。是從這裏開始的。”
清代的冰庫有三種:官方冰庫、政府冰庫和商人冰庫。
每年11月39日和49日都有切冰和蓄冰活動,這是壹項相當盛大的活動。
在清朝的《匯典》中,“工商部關於官員儲存冰的規定是明確的”說:“誰砍冰並從皇家河流中取冰...在至日的後半個冬天,部委的壹名官員養著丈夫去切冰,並把它當成壹塊五英寸見方的冰塊。萬納冰,故宮五坑,25000塊冰;
景山西門外有六個冰坑,儲存了54000塊冰。德勝門外窖儲存有36700塊冰,用於各種祭壇和寺廟以及故宮的祭祀。德勝門外有兩個土坑,儲存了4萬塊冰塊;正陽門外有兩個土坑,為公眾儲存了6萬塊冰...制作夏日濃湯。“民國時仍有這種習俗。
百度百科-腳病
人民網-古代人沒有空調。他們是如何度過“炎熱”的夏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