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歲時,特呂弗在巴黎創辦了大眾電影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主要是讓很多喜歡電影的年輕人聚在壹起討論電影。這可以說是特呂弗這位電影天才後來輝煌電影生涯的良好開端。在這個俱樂部裏,他和他的夥伴們創造了壹個非常好的討論電影的氛圍,並糾纏了壹群熱愛電影的朋友。
在此期間,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對他的影響最大,並引導他進入電影業。他找到了他,希望從他那裏得到教訓。巴贊對他的電影觀和人生觀影響很大。在巴贊的具體指導下,特呂弗踏入了令人著迷的電影領域。
1953年,21歲的特呂弗進入法國農業部電影司工作。這個職位主要是拍攝壹些關於法國農業的科教紀錄片,這顯然讓他不滿意。很快他辭去了工作,在《電影手冊》雜誌和《藝術》雜誌擔任編輯,在此期間,他寫了很多影評,成為當時法國著名的影評人。特呂弗是為數不多的從影評人轉型為電影導演並取得成功的人之壹。妳知道,美食家有時不壹定是個好廚師。
在此期間,他寫了壹篇理論文章《論法國電影的傾向》,成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理論宣言。他的觀點得到了讓·呂克·葛達爾、亞倫·雷奈等人的高度贊揚。然而,在這個時候,特呂弗顯然不想只做壹名影評人。1957年發表影評《法國電影死於虛假》,後赴意大利,師從意大利著名電影導演羅西尼,開始學習電影導演技巧。1959年,他執導了個人首部故事片《四百次》,壹下子就獲得了成功。這部電影講述了年輕的安東尼的成長故事,他在學校和父母之間徘徊,進行了許多人生嘗試和各種冒險。在1979中,他在電影《愛情長跑》中插入了電影《四百次》中的壹些場景,暗示了同壹部電影主人公的歷時性成長過程。
從此,特呂弗幾乎完全放棄了電影批評,投身於電影導演的創作。從那時起直到他在1984年去世,他幾乎每年都執導壹部電影,壹生共執導了23部電影。在此期間,他還做了壹項寫作工作:因為他崇拜希區柯克,他後來去美國采訪了希區柯克並出版了壹本采訪集,論及希區柯克的電影藝術。
1960年,他執導了電影《槍斃鋼琴師》,這部電影講述了壹個鋼琴師在愛情和壹場謀殺中四處奔波的人生經歷。這部電影是典型的特呂弗電影,黑白電影的基調描繪了優雅而多愁善感的巴黎生活和記憶。
1963年,他執導了電影《柔軟的皮膚》,這部電影講述了壹個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後來被壹個男人的婚外情毀掉了。特呂弗展現了他對人類感情,尤其是愛情關系的準確而微妙的把握,對人類跨越障礙尋找新鮮感情的沖動,以及這種沖動帶來的後果和痛苦進行了非常微妙的展示和討論。
1967,他執導了電影《黑衣新娘》,該片刻畫了壹個為愛瘋狂報復的女人:當女主角結婚時,新郎死在了她的懷裏——他被槍殺了。所以她向五個兇手復仇,這部電影相當驚險和激烈。但因為這部電影是向希區柯克致敬,所以完全是在模仿希區柯克的電影風格。此外,作品本身也改編自壹位美國作家的原著,電影中的對話全是英文,這並不是特呂弗的成功作品,甚至可以說是壹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飾演女主角的女演員珍妮·默裏身材不好,看起來很老,所以整部電影沒有什麽看點。
1975年,他執導了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講述了法國作家雨果的女兒阿黛爾的故事。雨果被愛情的瘋狂摧毀的故事探討了愛情與生活之間的復雜關系。
1980年,他執導了電影《最後壹班地鐵》,該片展現了二戰淪陷時期巴黎的愛情故事。影片的男主角都是法國的壹線演員,女主角是有著“歐洲第壹夫人”之稱的德維諾。她精湛的演技可以說是出神入化,飾演壹個遊走在兩個男人之間的女藝人。結尾,她握著兩個男人的手,在戲裏和戲外向觀眾謝幕二戰結束,有雙重含義。
1981年,他執導了電影《隔斷裏的花》,這部電影講述了壹個擁有幸福家庭的男人與他以前的情人再次相遇的故事,而這個情人恰好與她的丈夫住在他的隔壁。在那之後,兩人不可抗拒地舊情復發,這樣壹個充滿激情的故事很難有壹個好結果——最後,女方開槍打死了男友並自殺。芬妮。阿爾丹飾演的就是這樣壹個表面溫暖溫柔,實則為愛情的占有而瘋狂的女主角。
在特呂弗的許多電影中,他將人們的感情推向了壹個極端的境地,安排並講述了人物的命運,對婚姻中人們的心理狀態有著比心理學家更深刻、更生動的把握。特呂弗特別善於發現法國女演員的長處,如德維諾、伊莎貝拉·阿加尼、娜塔莉·貝伊、珍妮·莫羅、弗朗索瓦·多萊婭、範妮·阿爾丹等。,所有這些人都與他有著愉快的合作,他將她們呈現在銀幕上——這些可以說是法國乃至歐洲最迷人、最美麗的女性。
特呂弗可以說是壹個真正的贏家,壹個常勝將軍。他的電影獲得了50多個獎項,包括法國戛納電影節和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他的電影在藝術和商業上都取得了成功。從65438年到0984年,他死在妻子的懷裏,由電影演員範妮·阿爾丹陪伴和安慰。
-
“沒有妳我做不到,有妳我也做不到”出自他的電影《四百擊》;
壹天,那個小男孩穿過街道和建築物,跑到壹扇窗戶下面。
他想見見他的父親,但他在父親出現之前轉身逃跑了。
他對不在他面前的父親說:沒有妳我做不到,有妳我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