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

6.2.1 土地沙化的發育特征及分布規律

區內土地沙化發育範圍較小,僅發育於濱海平原和南渡江等河流流域部分地區。調查區的文昌市是土地沙化分布最廣的地區,而文昌市又以最北端的海南角附近最嚴重,在中部地區定安縣以北也有發生。土地沙化面積約98km 2。

區內土地沙化均發育於巖性為中砂、細砂、粉砂等地層分布區,沙化類型主要有風成沙化和水成沙化兩大類。風成沙化是以風力為主營力而造成的土地退化,風力作用主要包括風蝕作用和風積作用。此外,由於人類活動(如不合理開墾、過度放牧、大量砍伐海岸防風林、開挖砂鈦礦、挖池養殖、不合理施肥等)及降雨量減少等因素,所形成的土地沙化主要分布於沿海沙堤沙地。水成沙化主要以流水為主要營力,由水蝕作用(面蝕和溝蝕)和水積作用(沖積、洪積、坡積)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水成沙化主要分布於定安縣的定城、龍州、仙溝、雷鳴、居丁,澄邁縣的長安、瑞溪,臨高縣的加萊、臨城等地,基本上沿南渡江中下遊及其支流的河流階地、河漫灘等地發育,呈串珠狀分布於河流中下遊地區。

據遙感與地面調查,東北部沙化土地前緣距鈦鐵礦開采點向內陸延伸達500~1000m,平均每年向外擴展約15m 以上。北部鋪前—海南角—馮坡各沙化點已經連接成片,分別達到10km 2 和25km 2,兩片間也有快速合攏的趨勢(見圖6.7)。這片沙地呈現出明顯沙漠化的特點,地表均為細沙及少量細礫,基本無植被,可見流動的沙丘和風成波痕,沙丘運動方向由沿海向南部內陸擴展,與該區從沿海向內陸季風作用時間長、風力大有關。而在調查區東部龍馬市以東沿岸也開始出現許多分散的沙化點,是海南島東北部潛在的沙化區,若任其發展,必將造成嚴重後果。此外,在調查區中部東山鎮和美亭市也有幾處沙化區。

圖6.7 文昌市海南角土地沙化1990年與2001年對比

6.2.2 土地沙化的條件

6.2.2.1 地質條件

區內沿海平原由海成階地、河口三角洲堆積平原區等組成,沙化發生的主要地層為第四系煙墩組(Qh3y)、北海組(Qp2b)和混合相堆積物(Qh),巖性主要為含貝殼碎屑砂、中粗砂、中細砂、粉砂、粉土等;河流階地主要由河流沖洪積松散堆積層所組成,巖性為粉土、含礫粉土、粉質粘土、中細砂等。這些物質屬於全新世晚期沈積,土層結構疏松,烈日下其內水分大量蒸發,表面沙粒較幹燥,為形成土地沙化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6.2.2.2 氣象因素

氣候條件變化大是造成區內土地沙化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本區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性海洋氣候,年降雨量大,但各地各季節分配不均。夏秋雨季降雨量很大,占全年的75%~90%,並多形成暴雨和臺風;而冬春兩季降雨量又明顯減少,僅占全年的10%~25%。強大的暴雨和臺風增強了地表流水的動力,地表侵蝕作用的加強加速了河流階地和河漫灘水成沙化的發育、發展。風在區內土地沙化的發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東部濱海地區,全年常風壹般為3~4m/s,大於沙粒的啟動風速,特別是熱帶風暴(臺風)的襲擊,壹般風速24~33m/s,卷起黃沙,漫天飛舞,為增強風蝕作用與風積作用提供了動力條件。風在土地沙化的過程中起到風積和侵蝕兩種作用。大風對地表形成直接侵蝕,使沿海濱海平原區的疏松沙質地表直接起沙,並同時搬運和堆積,使土地沙化地區不斷擴大,並形成各種風成地貌,如盈濱半島、海南角等地。

6.2.2.3 人類活動

砂質地層和不利的氣候是產生土地沙化的物質基礎和自然因素,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則是造成土地沙化的誘導因素。①人口增長、植被破壞、土地利用不合理。沿海地區人口增長過快,加重了土地的承受能力。為了解決人民的吃飯、燒柴問題,大量開墾荒地,大規模砍伐沿海灌木林,使沿海地區植被覆蓋率大大降低,局部地段地表常年裸露,人為地疏松地表,導致風蝕、風積作用的加強,造成土地沙化的發展擴大。②沿海地區大規模開采砂鈦礦也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壹。在文昌市鋪前—五龍港壹帶,原先海岸地帶為沙堤沙地區,種植大面積的防風林,植被條件較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開采砂鈦礦和種植西瓜,該段海岸沙堤防風林大量被砍,沙堤被開挖,形成裸露沙丘(見圖6.8)。在海風的吹揚作用下,沙丘向內陸遷移,造成部分房屋或農田被淹埋,群眾反應強烈。

圖6.8 文昌市鋪前海岸沙化

(左:砂鈦礦開采造成的土地沙化;右:沙化流動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