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名詞解釋婦孺墓

名詞解釋婦孺墓

富豪墓

從65438年到0976年,殷商考古專家鄭和陳誌達發掘的傅浩墓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成就。

富豪墓,位於C組西南,是殷墟宮殿宗廟區1928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壹。也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壹保存完好的商代皇室成員墓。墓室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7.5米。墓上有壹個被甲骨文稱為“母信宗”的大殿。

福向皓堂(母辛宗)

傅浩享堂與母欣宗,即傅浩死後,丁在其墓上修建的祠堂建築為傅浩的祠名“欣”。他墓上的靈堂,甲骨文中稱之為“母信宗”。這座建築是對母親信宗遺骨的科學復原。

中國最早的女將軍——傅浩漢白玉雕像。

矗立在富豪賞殿前的富豪漢白玉雕像是根據相關資料雕刻而成的。看著它。目光炯炯,不屈不撓,氣勢磅礴,展現了中國最早女性的英姿風采。她手裏這個有龍紋的大銅鈸是她生前使用的武器,重8.5公斤。另壹只虎紋銅鈸重9公斤。女人善於使用這樣的重武器,說明她們武功超群,實力非凡。古代的斧頭主要是用來治軍的。“斧頭曾經是軍事指揮的象征,也就是王權。

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據文獻記載,從盤庚遷殷到覆滅,八代共12個國王。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所列的夏商周年表,確認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尚可年為公元前1046年,共200余年。商朝在殷居住的時間最長,這是無可爭議的。

是董作斌先生1928年首次發掘殷墟以來的75周年。殷墟早已聞名中外。本文僅回顧了穆浩墓發現和發掘過程中的主要情況和收獲。

壹、傅灝墓的發現和發掘

富豪墓當時位於小屯村西北。這裏曾經是壹個高出周圍農田的小丘。1975年冬天,掀起了壹波“農業大寨”,這個崗成為了平整的對象。為了保護這個遺址,我們必須提出充分的理由。由於過去沒有這方面的發掘工作,我們對遺址的內涵知之甚少。當時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壹起商量,決定對重要遺址進行鉆探。筆者負責小屯遺址的鉆探,山頂的棉桿還沒拔,只能在邊上鉆。從165438+10月20日開始,已知耕土層下出現殷文化層,東西長約70米的夯土較厚,向西較薄。小丘的南面是借土形成的懸崖,懸崖的南面是壹片空地。我覺得如果把南邊的懸崖清掉,觀察到的現象會更靠譜。於是10月23日,165438+開始清理懸崖,陳誌達也參加了清理工作。經過三天的清理,鐵鍬刮出了壹段長約140米的路段。東邊露出密密麻麻的夯土房,西邊地勢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屋地基的發現,為保護該遺址提供了重要依據。聯系了村裏的負責幹部,讓他們看了遺址,他們都同意保護,並表示以後不會在這裏取土了。遺址保護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決定第二年進行發掘。

辦理申報審批手續後,小屯村西北於1976年春開挖。重點是挖掘建築的基址。鄭和陳誌達參加了發掘工作,南京大學歷史系的教授也參加了壹段時間的發掘工作。為查明建築地基下夯土的範圍和性質,對1號建築地基進行了發掘。把地基土去掉後,下面出現了壹個長方形的坑,坑裏填的是夯土,它的南邊被挖掉了。但鉆孔後發現向下仍有夯土,其南緣呈長方形,整體看起來像壹座墳墓。但是鉆井的時候壹根桿子打不到底,就把系繩放下來了。因為夯土又硬又幹,鏟帶沒法探。所以先采取了局部挖掘,到離地表3米深的時候就停止了。我和有經驗的技術人員討論過,我們還是要鉆孔。如果壹根桿夠不到頭,我們可以加壹根連桿,用螺絲擰緊。如果超過6米深,就會接近地下水,不容易把夯土探成濕泥。我們需要加壹根石灰棒(螺桿水平插在連桿頂端)。壹位老工人說,推螺桿需要兩個人。我說,這很容易做到。我們將在周日停止工作,讓鉆井人員整天努力工作。目的是追根究底,水落石出。就算不是墓,我們也放心。在場的人都同意了。

5月16日是星期天,天氣晴朗。我告訴過妳我們今天的任務是鉆更多的洞。只要我們鉆到底,不管發生什麽,我們都完成了任務。工人們很有幹勁,開始在邊緣探索。幾個洞被石頭之類的硬物打在不同的深度,不能再鉆了。最後,我決定在中心鉆壹個洞。我覺得如果是墓的話應該會有壹個現象。壹個年輕人說這是把鑰匙鏟,讓在場的人有點緊張。從深度3米到距離地表6米,進度比較快。從井裏得知,這裏的水位是6.5米。所以把土往下夯,變成了泥,探頭上的泥提起來就經常滑下來。這時候用螺桿隨著轉動力往下鉆,鏟子放下,很慢。每鏟上來都仔細看看土壤有沒有變化。工人們很辛苦。從6米到7米的深度,用了半個多小時。向下推螺桿時,探桿突然下沈約70厘米,降桿工人何緊緊抓住。這時,房間裏沒有人發出任何聲音。小心翼翼地把鐵鍬慢慢拉起,鐵鍬被提了上來。鏟子上全是鮮紅的漆皮,氣氛頓時熱鬧起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這是壹座墳墓。慧眼識珠的何師傅在鏟子裏發現了什麽東西,他壹把抓住,跑到渠邊洗了起來。原來是壹個玉墜,壹座墳墓出現在眾人面前。

自2007年5月65438+7日以來,發掘這座墳墓的工作壹直在集中進行。基口長5.6米,寬4米,深8米。當時,人們對壹個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的垂直洞穴墓並沒有很高的希望,但令人驚訝的是,遺物不斷出現在挖掘出的墳墓的填充物中。遺物分層掩埋,可分為六層。第壹次發現是1件陶俑,距地表約3米深。墓室東北出現壹個大理石臼,出土時底部朝上。翻過來壹看,滿是朱砂,顏色鮮艷。這種砂漿的發現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隨後又出土了幾層文物。每層樓的遺物不詳細。只對出土遺物最多的壹層簡述如下。這壹層距離墓口有5.6米深。在墓室的中間,有三個象牙杯和大量的骨頭疊放在壹起,很可能是最初放在壹個木箱裏的。在南部,有不同材料的隨葬品,如石豆,成對的石鳥,精美的骨雕刀和壹面銅鏡,以及壹些零散的骨頭。取出上層的遺物後,受壓的遺物顯露出來,有兩個銅鏡、壹個大石蟬、小石鍋、石欄、石罐等供觀賞的“把戲”,還有玉管、瑪瑙珠等。出土時顏色鮮艷。清理完6樓後,已接近水面,但仍有遺物被發現,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四新”二字的石牛,墓壁附近發現的壹具烈士骨架和壹具狗的骨架。由於不斷發現,工地的氣氛很活躍,尤其是年輕人問這問那,有的問會不會有“虎頭易”(指它)。大師說,說不定會有個虎頭易讓妳大開眼界,旁邊的人都會笑。清理完這壹層遺跡,已經接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掘,水面以上的挖掘就告壹段落。

6月4日-5日,水下開挖準備工作原定於6日開始,但供電局沒有送電,工人們很著急。壹位老師傅建議可以用滑輪把水挖下去,於是他對下面的情況更加了解,已經安排下水的工人也同意了。於是商定只挖墓北端和中間的壹小部分,挖下去不久,中間發現了兩根玉桿和1石人。北方大型青銅器逐漸浮出水面,大方鼎最先浮出水面。丁二出來了,長方形的嘴也很明顯。圍觀群眾大呼,“銅爐”!大個子也下了水。大型青銅器的出現令人驚訝,但考慮到安全,我們停止了挖掘,聯系供電局解決供電問題以便抽水。供電局的同誌看到現場,答應第二天全天供電。

7日上午,坑內積水先被抽幹。9點多,氣溫回升,工人們輪流下水。先從墓室中間往下挖,很快進入墓室。棺材蓋上玉器,拿出1件,向上傳遞。玉哥和玉人不斷送上來,但是墓中遺物太多,傳送太慢。於是玉器被放進桶裏,剩余的青銅器被放進籃子裏,送到地面。壹筐筐的青銅器被拿起來之後,就被使用了。工地上的人,墓坑上上下下,都在緊張地工作。下午1左右,棺槨中的玉器和小青銅器已經基本取出。就在這時,出水量減少了。於是我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清理了陵墓周圍的陳方大型青銅器。大型青銅器不能裝在籃子裏,只能用繩子捆緊,然後由強壯的工人沿著坑壁慢慢拉上來,我來記錄器物的出土位置和排列順序。參與挖掘的人正在緊張勞動,圍觀的人熙熙攘攘。他們中的壹些人了解古董。他們每拿壹個,就有人喊,再拿壹個,三聯架就被拖上來了。有人說,六條腿,這是什麽?旁邊的人說沒見過。就連方毅的屍體都被擡起來了,壹個孩子大叫,像豬槽壹樣的長方形。負責安全的人在努力維持秩序,要求大家不要擁擠,讓大家以後再看,但是圍觀的人還是很感興趣,評論很多。下午3點,遺物被移走,最後被朱砂和漆皮染紅的水被抽走,露出腰坑和生土底部。水下作業的人都很自豪。有人說這個墓挖得很整齊。侯德龍大師說,屁股是亮的,放心吧,什麽都不會落下的。

發掘結束,戴忠賢和曲如忠把發掘時沒喝完的酒拿出來說,喝吧。工人們邊喝邊聊,有的說想不到有這麽多小人,還有幾個老虎頭。還有人說沒見過這樣的坑。不久,我們在安陽工作站舉辦了壹個小型展覽。安陽各村群眾和有關單位看了展覽後表示滿意,為家鄉感到驕傲。

第二,琳瑯滿目的陪葬品

傅浩墓墓雖小,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其豐富。共出土了65,438+0,928件不同材質的隨葬品,包括青銅器、玉器、寶石、象牙器皿、骨器、貽貝等。青銅器和玉器最能反映殷墟的文化發展水平。青銅器468件,主要是禮器和兵器。有各種各樣的禮器,包括烹飪器皿、食物器皿、酒器皿和水器皿。很多是成對或成組的,有壹對福尊、福尊、小方鼎,如12件圓鼎,每組6件和8件銅鬥,每組4件。有壹對大方鼎和壹對四足鐐銬是司母戊銘心寫的。其他銘文還有成對的方壺、方像、圓匾等。,更多的是配備10和10。

有銘文的青銅器有190件,其中鑄有“福號”銘文的有109件,占有銘文青銅器的壹半以上,大型重器多,器物新穎獨特。比如貓頭鷹的雕像和圈足,造型優美,圖案復雜。三聯甄甚至方毅都是第壹次出現。三重脫水缸是蒸煮器和脫水缸的組合。可以同時蒸三種相同或不同的甑類食物,而且可以移動,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壹個創新。蒸籠其實就是蒸籠。在昆明,用蒸籠蒸雞是壹種美味。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同樣的炊具,可見殷人也刻意精制食物。

墓中的青銅器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商代禮制的體現。刻有“福號”的青銅器是壹組比較完整的禮器。刻有“司木心”字樣的青銅器皿,應該是下壹代女性好的祭祀器皿。其他不同銘文的青銅器多為酒器,大酒器配10酒瓶和10爵。很可能是貴族或方獻給名後的禮器,這些也是研究殷代禮制的重要資料。

兵器有戈、嶽、鐘等,其中以兩把刻有“福號”的大銅鈸最為醒目。壹個是用兩只老虎來裝飾抓人的頭,老虎像小老虎,形象生動。在“司母戊”大鍋的耳朵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圖案。似乎有威懾作用。

墓中出土了許多玉器,大部分完整或稍有殘缺。以深淺不壹的綠色為主,也有褐色的,少有白玉。安陽玉雕廠的工作人員看到這塊玉時,提出新疆玉是墓中最常見的玉。我們對這壹觀點非常關註,經過多位有經驗人士的驗證,確定新疆玉是傅浩墓中的主要玉石。經科學鑒定,多為透閃石和陽起石。透閃石與新疆玉壹致,鑒定標本硬度為6莫氏。殷墟新疆玉的發現意義重大。

玉器種類繁多,有硯、璧、黃等禮器,有戈、嶽、禮器矛等工具和裝飾品。玉器禮器對研究禮制非常重要,玉器主要是硯和璧。《李周大縱博》:“蒼畢麗田,黃易李娣”。雖然這是周朝觀念的反映,但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用玉器進行祭祀的儀式,最好的文化材料也是最系統的。雖然時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閥門和墻壁祭祀是壹脈相承的。

裝飾品有420多件,大部分是玉飾,少數是鑲嵌玉飾,少數是觀賞物。玉人是研究當時人們發型、頭飾、服飾的材料資料。各種動物形玉器上飾有神話中的龍鳳、有獸頭鳥獸的奇禽異獸,大量動物形象仿生,以野生動物、家養動物、鳥類居多,如虎、熊、象、猴、鹿、馬、牛、羊、兔、鵝、鸚鵡,還有魚、蛙、昆蟲等。玉雕藝術家善於把握不同動物的生態特征和習性。雕刻出來的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壹只鹿回眸,露出戒備的神情,而頭偏向壹側的螳螂則悠閑而生動。除了玉石之外,還有綠松石、孔雀石、綠水晶雕刻藝術品和瑪瑙珠。三個象牙杯,兩個壹對,造型美觀,雕刻精美,堪稱國寶。這裏還要說壹下墓中出土的6800多枚海貝,經鑒定為貨貝,1枚阿拉伯海貝(也稱阿拉伯海貝),2枚紅螺。海貝起源於臺灣省和南海(廣東沿海、海南島、福建廈門東山以南),反映了商代與東海和南海的直接和間接聯系,是極其重要的證據。

第三,傅浩墓發現的意義

“婦豪”之名見於武丁時期的甲骨文,生前主持祭祀和從事征戰,地位顯赫。富豪墓屬於早期殷墟,與武定時代重合。家庭主婦應該是吳丁的配偶。它的重要性在於保存完好的陵墓,這是壹座商代晚期的皇後墓。上世紀30年代,侯家莊壹帶發掘的墓葬,古今皆遭劫掠,所以對商代皇家墓葬的全貌知之甚少。傅浩墓的發掘在壹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壹不足。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組和兵器,以及大量玉器,大體反映了武定前後商代禮器的種類和組合,是研究商代禮制的重要資料。大型青銅禮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皿也顯示了商代的繁榮和手工業的發展水平。商文化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從玉器中可以看出,它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文化的壹些先進因素,如紅山文化的玉龍和“豬龍”以及良渚文化,並不斷發展創新,豐富了商文化的內涵,為祖國文化增光添彩。各種文物,還有貝類、海螺等。對墓的研究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