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夫脫
2003年第10期《中學歷史教學參考》刊發了王祥慶先生的《圓明園:是誰燒了妳》,在認同我們歷史課本裏寫的“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結論的前提下,又根據有關史料補充說,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後,最先進入圓明園盜掠的,不是英法聯軍,而是當地土著,是海澱附近的滿漢窮人。
劉振修先生讀了王祥慶先生的文章有感,在深表贊同王文“我們民族中的敗類也充當了不光彩的角色”結論的前提下,鑒於王文所談“英國公使額爾金為報復清政府殺害人質而決定火燒圓明園”的個中緣由言之不詳,遂作《“圓明園,是誰燒了妳”補說》,發表在2003年第12期《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上。劉文“劫掠圓明園是出於帝國主義的貪婪殘暴本性,焚毀更是出於銷毀罪證伎倆,為人質復仇純屬借口而已”的結論我沒異議,但清政府殺害英法人質的情況劉文言之不詳,為有利於讀者對此問題的全面了解,願補苴罅漏,還歷史本來面目。
根據朱維錚先生《火燒圓明園之前的事》(2002年第10期《歷史教學》)壹文記載———
清鹹豐十年七月下旬,英法聯軍屢敗清軍,兵臨通州。清帝在兵敗如山倒之際,用偷襲手段,綁架入通州進行停戰談判的和隨團采訪的《泰晤士報》記者等壹行39人,內有英人26名、法人10名,送往京師刑部,關進“天牢”。次日,英使參贊威妥瑪趕到通州,要求釋放人質。再過兩天,聯軍得知已有3名人質被殺死,立即進攻北京。鹹豐扔下圓明園,壹溜煙北奔承德,當然沒有忘記帶上他的後妃和寵臣,卻似乎忘記交代被鎖禁在天牢裏的人質如何處理。誰都知道滿清的刑部監獄多麽可怕,由皇帝欽命鎖禁的囚犯,每日少挨幾頓拷打,就算幸運。那班英法外交官員和記者們,在短短25天裏,就有17人在天牢中被折磨致死。
額爾金聞知人質已死去大半,首先死於天牢的竟是《泰晤士報》記者,他意識到麻煩來了。作為英內閣任命的對華戰爭全權專使,額爾金沒能保護外交官員和新聞界著名記者的生命,他怎向女王政府和公眾輿論交代?不消說額爾金必須向英國議會和媒體表明他已對清朝皇帝的野蠻行為實施報復。皇帝綁架虐殺英法人質的命令都是在圓明園發出的,而圓明園在西方世界是非常著名的。無論是為了報復清帝綁架虐殺人質,還是為了掩飾英軍劫掠清帝離宮別院的行為,額爾金堅持將它摧毀,因而不顧法國公使葛羅的反建議———拆毀北京城內部分宮殿而保存具有歐洲建築風格的圓明園,而命英軍焚毀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