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珊瑚魚因吃了受汙染的藻類而含雪卡毒素,為防雪卡毒應盡量不要吃魚內臟。
中山大學公***衛生學院營養系的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宜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強調,除了盡量不吃海魚內臟外,在不能保證食品安全的情況下,淡水魚和其他動物的內臟都建議少吃。
專家建議不要吃魚內臟
近日,外國科學家研究表示,溫室效應讓海洋的溫度不斷升高,同時人類排放到海洋中的有毒垃圾也越來越多,這兩個因素使珊瑚礁遭到破壞,含有雪卡毒素的藻類植物則生長繁茂,小魚吃下有毒海藻後,大魚再吃下小魚,毒素隨之積聚在大魚體內,因此珊瑚魚雖然越大越名貴,但毒性也會越大。帶有雪卡毒素的熱帶珊瑚魚廣泛存在於太平洋、印度洋等熱帶、亞熱帶海域的珊瑚礁周圍和近海岸,全世界約有400多種。
目前已知的雪卡毒素至少有4種,它們的毒性比河豚毒素強20倍。因此,專家提醒,為安全起見,不要吃魚的內臟。雪卡毒素多會積聚在魚類的肝臟、膽、卵等內臟,把內臟去掉是壹個避免中毒的好方法。此外,加熱、冷藏及曬幹等辦法皆不能把毒素清除。需要提醒的是,食用時還要避免同時喝酒及吃花生或豆類食物,以免加重中毒程度。
吃動物內臟“以形補形”?
據廣州餐飲界資深人士張雪清介紹,在廣州,家常菜或者名粵菜,很多都用到動物內臟為原料。如魚腸蒸蛋、鐵板魚腸、雞雜菜心等都是廣州市民餐桌上的家常菜,豬肚煮發菜和冬菇是很出名很傳統的壹道湯,豬肚包雞則是時下流行菜式;肚尖炒熟後和芫茜、花生撈在壹起美其名曰“風生水起”,也是壹道名菜;街頭銷售的牛雜、豬雜備受青睞,成了廣州的壹道風景;廣州人註重醫食同源,相信能“以形補形”。秋冬或者咳嗽都喜歡喝豬肺湯潤肺,做法多樣,如羅漢果西洋菜豬肺湯、茅根雪梨煲豬肺、南北杏菜幹燉豬肺等;產後喜歡用雞子、雞生腸煮米酒補身子。“總而言之,廣州人對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動物的全部部位都物盡其用。”
吃動物內臟中毒頻發生
但是,近幾年,因為吃動物內臟而中毒的事件卻頻頻發生。就在本月11日,江門市外海壹戶林姓居民壹家六口吃了豬肺湯後出現手震、頭暈等不適癥狀,其後全家入住外海人民醫院求治。根據林先生壹家人的病癥,在場醫生和衛生監督所的工作人員均懷疑是瘦肉精中毒。2006年6月,佛山市禪城區某旅店7人懷疑喝了“問題豬肺湯”,出現頭暈乏力、四肢發抖、心跳加快等食物中毒癥狀。衛生監督部門對有關肉聯廠采樣檢測後發現,豬肺中“瘦肉精”含量竟然超標98倍多,7人被證實是“瘦肉精”中毒。
而香港就在1998年明確規定禁售豬肝、豬肺、豬腰等內臟食品。2002年,在連續發生幾起食物中毒後,廣東也曾嚴禁加工和出售以豬內臟為原料制作的食品。
動物內臟最易積毒素
中山大學公***衛生學院營養系的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宜香認為,從營養上來說,所有的動物內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都有營養,有些內臟還含有特別的營養物質。但是動物內臟尤其是肝臟,膽固醇含量高,對於壹些成年人,特別是年紀大的或者血脂高者,攝入過量膽固醇可能增加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因此,在沒有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情況下,權衡內臟營養的利與弊,對於成年人來說,應盡量少吃動物內臟。
同時,近年來,隨著環境汙染的加劇,水質的變差,以及農藥和激素在養殖業領域的不規範使用,動物內臟的安全性受到質疑,尤其是肝臟和腎臟。因為肝臟是代謝器官,而腎臟是排泄器官,也是毒素最容易蓄積的部位。蘇宜香還提出,從目前市場和食品汙染狀況來看,禽類的肝臟可能安全性比較好。。關於魚類,尤其是水質較好或無公害的淡水魚和遠洋捕撈的魚類,壹般可以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