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熟的湯包雪白晶瑩,皮薄如紙,幾近透明,稍壹動彈,便可看見裏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使人感到壹種吹彈即破的柔嫩。不了解制作方法的人,還以為湯汁是用針筒註射進去的呢。制作餡心湯包的原料十分講究,要選上等新鮮豬肉皮、農村散養的草老母雞、豬膀骨,熬制過程要在傳統工藝結合新的科學技術經六個小時的熬制才能真正成為“湯清不膩、稠而不油、味道鮮美”的湯包餡心,才能滿足現代人的口味。湯包皮薄如紙,在搟皮時要求四周要薄,中心要比四周略厚。 它的折皺要有30個以上,並且要求細巧均勻,整個兒恰如壹朵朵飽滿圓潤、千瓣緊裹、含苞欲開 的玉菊,加之皮薄如紙,幾乎近於透明,稍壹動彈, 便可看見那裏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使人感覺到壹種吹彈就破的柔嫩,別說吃了,光是看,就是壹種美的享受。蒸湯包的時間誤差不得超過10秒鐘,所以蒸湯包的師傅必須專心致誌。這些繁復的工序,非專業點心師不能完成。這不能不說是壹絕。
看著眼前壹個個晶瑩剔透的湯包,妳可千萬不要急著下口,不然可要出洋相的。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來靖江品嘗湯包,湯包壹上桌,抓起壹只張嘴就咬,結果壹股湯汁直射出來,燙得他手足無措,壹股湯汁濺到衣袖上,燙了他的嘴,由於味道太鮮美,手中的湯包又不願意丟,急忙用嘴吮袖子上的湯,這時手已到了肩膀結果湯包中的湯甩到半背,可是他並未發火因為湯包味道實在太鮮美了,所以給後人留下了“乾隆吃湯包甩到半背”的佳話。後來,店裏的夥計教給他壹道口訣,叫做 “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吸湯” ,壹試之下,果然靈光。
品嘗湯包既是美食的享受,又有壹份獨特的情趣,壹種無可替代的韻味。過去,湯包只是款待貴賓的名點。如今,富裕起來的普通百姓有了大塊朵頤的機會,每到湯包上市之時,或舉家同行,或朋友相邀,賓館、飯店裏,蟹香裊裊,笑語陣陣,人們在品嘗這人間美味的同時,也享盡了人倫之樂。
靖江湯包作為地方壹絕,常被用來招待國家元首及重要來賓,也已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但其名氣雖大,由於它的制作講究,宜現做現吃,再加上本地師傅們的保守,使這地方特色產品至今難以走出靖江。近年來,隨著交通的飛速發展,很多外地人慕名前來靖江城品嘗湯包。靖江城有壹百多家酒店經營湯包,個個生意火紅,做得好的每天銷量在千籠以上,也有外地酒店用飛機空運將靖江湯包空運至香港、北京等地招待貴賓。如今湯包師傅們攻破技術難關,使得湯包可以外賣,不少外地人吃過湯包後覺得味道確實不錯,還不忘帶幾盒回家讓家人品嘗。
靖江蟹黃湯包有“兩絕”:壹是制作絕,二是吃法絕。餡心精選金秋時節大河蟹、新鮮豬肉皮、正宗老母草雞特制而成,皮薄,湯清不膩,稠而不油。品嘗湯包壹定要記住十二字要領: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後吮湯。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嘗靖江蟹黃湯包,曾因不著要領而留下“乾隆皇帝吃湯包甩到半背”的佳話。
陳士榮牌提籃湯包食用方法:將冷凍熟湯包放置小碟內,壹只壹碟,將水燒開後放置蒸籠內燒三至四分鐘後即可食用。放入微波爐內解凍4—5分鐘後即可食用。
靖江的蟹黃湯包,即便是美食家亦不能盡道其妙。
它與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其它包子相比,有其獨特"個性"。壹是制作"絕",二是吃法"奇"。
靖江的湯包湯是包在裏面的。制作起來工序有十幾道之多。首先是取豬蹄膀的厚皮,切細,文火煨壹夜,至豬皮完全溶入湯中,再冷卻成為透明果凍壹般的膠狀物。選用鮮活而硬實的大蟹,取其蟹黃和剁碎的豬腿心肉,熬好的雞汁、姜丁、蒜末壹起放入豬皮熬成的膠凍內拌勻。待它在湯包裏蒸熟之後,那脂膏濃厚的膠凍便溶為湯汁了。湯包的皮也是壹點馬虎不得,必須用上等的精白面粉,揉、捏上勁之後,辮成壹片片極薄絕圓的面皮,這比不得壹般做饅頭,它要求厚薄非常均勻,濕燥軟硬恰到好處,因為只要有壹點此厚彼薄,那必定是湯包漏汁破皮之處。至於最後壹道工序——包湯包。更需有熟練操作技術的老師傅才能勝任。每壹動作無不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樣的輕、柔、均勻。唯有這樣,才能保證那壹只只湯包蒸熟之後,直至送入口中,能完好無損。
蒸熟的湯包雪白晶瑩,上面的折皺細巧均勻,整個兒恰如壹朵朵飽滿圓潤、千瓣緊裹、含苞欲開的玉菊,加之皮薄如紙,幾近透明,稍壹動彈,便可看見裏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使人感覺到壹種吹之即破的柔嫩。別說吃了,光是看,就是壹種美的享受。
至於吃湯包更需要壹點技巧。傳說乾隆皇帝吃湯包獻出過洋相。當年他微服來靖江專嘗這蟹黃湯包。也許是餓了,湯包壹上來,他抓起壹只,張嘴就咬,只見壹股湯汁直射出來,燙得他壹甩手,湯包扔到背後去了,身上手上全是湯汁。要在平時,他早就龍顏大怒了,可此刻他竟顧不上發火,而是趕緊舔那指上的湯汁,為什麽?因為他剛才嘗到那壹點點湯汁,鮮得不得了。店裏夥計壹瞧,曉得他是頭壹回吃湯包,趕緊上來指點,乾隆依著夥計的法子壹試,果然靈光。臨走時,按乾隆的老脾氣,本想題點詩句的,可壹想到剛才出的洋相,不由有些臉紅,也就不好意思再題了。也許正因為如此,靖江湯包雖有名氣,史書上卻查不到記載。
那麽,那店夥計指點的是什麽法子呢?那就是吃湯包的十二字訣: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後喝湯。壹般來說,是用三只指尖撮住那湯包上面的折皺,小心翼翼地輕輕拎起,慢慢放到盛醋的碟子裏,然後低下頭湊近去,在湯包的上方用齒尖細細咬破壹點小孔,再從那小孔裏緩緩地吸吮湯汁,這是因為湯包皮薄且嫩,汁豐又燙,稍壹不慎,皮破湯漏,也就不成湯包了。所以品嘗湯包不僅是美食的享受,還有些競技的味兒。如此,吃湯包便蘊含著壹份獨特的情趣,壹種無可替代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