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路是花錢修的,小區老舊,樓房混雜。這是城市裏的村莊。
但作為“地方特色”的中村也被拆掉了,但漢口三眼橋老人的魅力卻絲毫沒有改變。
當然,我最想說的這個地方的美食。
早上先來壹份三眼橋北路的熱幹面,壹碗牛肉粉,壹屜焦梅或者簡單的雞冠餃子。
從地鐵A出口出來,首先看到的是027快餐店下的老胡煎包。胖老板掀開鍋蓋,熱油的吱呀聲總能喚醒夏天壓抑的食欲。
皮燒的剛剛好,肉餡有點甜。最好配他家特制的蘸醬。不要用太多,壹點點就好。他做的煎餃,無論冷熱,都是良心滿滿。
超長的郝傑牛肉熱幹面館是壹對情侶的“網上名人店”,在這裏早早排隊是常事。
熱幹面吃起來比平時略稠,很濃。是中式牛肉粉。牛肉很豐盛,湯也很新鮮。他家的另壹個亮點是小面窩,來的人都會點。說到面點,旁邊麥香園的面點也不錯。
張蒸餃有很濃的辣椒味,每壹個裏面都有大塊的肉和香菇,壹點都不油膩。皮膚又軟又幹。特別蘸的是姜醋,簡單爽口。
儒家牛肉分支很多,但我壹直覺得這裏的儒家更好吃。最有特色的是他家的湯頭,能聞到中草藥的鹵水味,味道微甜,很有特色。
再往裏壹點,妳會發現這裏的早餐店多以港澳超市為中心,非常容易定位。
港澳超市對面的雷氏雞冠椒,門面不大,有武漢的古味。用的面特別好,皮很韌,越嚼越香。不像有些雞冠餃子裏面是空的,他家的很厚,2.5塊的帶肉餡的還挺大的。
渣江面每天都是普通的早點攤,但是渣江面還可以。每天都有那麽多人在他家排隊。其實大部分都是去買燕子的煎餃。燕子已經開花10年左右了,而且經久不衰。
炸包底部的炸棕脆脆的,咬壹口哢嚓作響。蘸醬又甜又鹹,不是很辣,但是很油膩。最好趁熱吃,還能嘗到肉的汁水。
記得樓熱幹面的門面白天會出租給人賣煎餃。老板是個善良的大姐,主要是晚上做生意。有韭菜餡和肉餡。個人比較喜歡韭菜餡的,又香又脆。壹個正在買餃子的顧客也是“自來水”,給我各種安利煎餃。
這裏的早餐店老板就是這麽任性,早早關門,都是自己去玩。不像有些全天營業的店鋪,去晚了只能看到壹排排面無表情的卷閘門。
除了各種早餐之外,這裏還有壹家肥美的穆斯林燒烤,也很有特色。他家的烤羊排應該是比較出名的,又勻又薄,又嫩又好吃,性價比高。
食材很新鮮,烤出來的產品很好看,不會糊。孜然粉和芝麻撒的很大方,嚼起來味道很好。味道比壹般的燒烤強多了。他家裏還有壹只漂亮驕傲的貓。壹起吸貓太棒了。
以前港澳超市旁邊有個大蝦。這是壹個小門面。壹開始是老板自己做的,後來是他兒子做的。好吃的味道從來沒有變過,只是現在沒有了。轉租的信息貼在門面上,懷念那個幽默灑脫的老板。
穿過城中村的廢墟,沿著三眼橋北路直走,就可以到蔡家田了。
大音階第六音
蔡家田地區的食品主要分布在蔡駿街和江大路。在兩條路的交匯處,簡直就是壹個“脂肪集散地”,玩法就是老母豬陸續穿上bra ——。
熊胖子餐廳,黃胖子油燜大蝦,朱胖子的大碗腰花面,從名字就能看出他們的特色菜。
胖熊餐廳從1992年開始營業,從壹個小門面發展到現在的西式餐廳。如果環境好,口感好,沒有那麽驚艷,但能解決“重中之重”,產品相對穩定。
江島路上的小康餐廳和這家餐廳差不多,開了20年左右,也是合家歡的首選。
朱家的腰面在附近小有名氣,腰子鮮嫩。每次吃完飯,他們甚至會喝湯。三合壹是很棒的選擇。瘦肉、豬肝、腰花完美結合,每次吃完都是極大的滿足感。
胖黃不如前兩位出名。他家最好吃的不是油燜大蝦,而是燉牛蛙。
楊的風味牛肉面是武漢人比較熟悉的壹家店,它的牛肉面是最喜歡的,有點脆,湯也不錯。配上旁邊賣的油餅蘸著湯吃,味道棒極了。
店鋪白天營業,晚上租給壹對中年夫婦,賣麻花和面條小吃。生意不好,妻子靠在桌案上掰指甲,丈夫壹臉愁容在門口踱來踱去。那壹刻,她突然感嘆生活的艱難和艱辛。
武漢風味小吃由來已久。很多人從小就在這裏吃飯,來附近買菜的人都喜歡在這裏過早的停留。早餐小吃多種多樣,尤其是豆皮,很好吃。中午還有午餐出售。
蔡家田小區門口的盲哥面館,早上被街坊圍得水泄不通,主要買湯面和餛飩,實惠又實在。家門口的老味道贏得了街坊的喜愛。
要說蔡家田的宵夜,推薦巷子裏的狗仔大排檔和巷子口的未央湯包。
勾子最拿手的是香辣蟹,紅油滿滿,油光鋥亮。長得像大哥的老板做的蝦球、鹵肉、各種配菜都很好吃。
味央湯包應該是口口的宵夜生意最好的了。門面雖然小,但裏面其實有很多功夫。小區裏還有壹個吃飯的小房子。
點了壹個香菇湯包,汁夠,香菇好吃,皮也不錯。在他家的燒烤中,他最喜歡雞爪和豆腐。雞爪好吃又好吃。豆腐表面薄薄的棕色,裏面超級嫩,入口即化,令人印象深刻。炒粉也可以推薦。
其他的燒烤其實也不錯,尤其是羊肉串,很嫩,但是有個問題就是所有的羊肉串味道都壹樣,自然是各種調料很濃,像面粉,但是吃了有點累。
除了以上,我很懷念小海鮮家的炒蛤蜊,炒蛤蜊,蒜蓉幹貝等小海鮮,旁邊的第壹鍋糊。老諾湯館的各種配菜真的很好吃,光配菜就能配很多米飯。家裏天天燉蘿蔔的老鴨湯也超級有特色
除了暴飲暴食,稍微細心的人壹定會發現,這裏有很多小學和幼兒園。
曾經的第壹師範附屬小學北湖小學現在的華僑小學蔡家田小學育才小學育才幼兒園.很多三眼橋的學生都是幼兒園的校友,從育才幼兒園或者黃埔路幼兒園到育才小學,從育才小學到附近的中學,比如六中。
三眼橋就是這樣壹個地方。城裏的村莊,警察局附近的紅燈區,外面的代碼,學校,廢墟,還有街頭小吃.互不打擾,好好相處。有壹種特殊的俗與雅的美感。
在三眼橋住得越久,就越喜歡這裏。
壹切都是那麽的從容不迫。
混雜的民俗給這裏帶來了不同的趣味,
市場的喧囂讓人更加感受到生活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