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風味人間》:美食不分國界,是人間最感染人的滋味

《風味人間》:美食不分國界,是人間最感染人的滋味

我以我心記真實

文/情緒化的大笨蛇

第[172]篇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之後,再看其他美食節目,總不經意間就去比較,接著就覺得缺少了壹些什麽。

直到《風味人間》播放,還是熟悉的旁白聲音,熟悉的阿鯤音樂,連導演也是之前的導演。

不同的地方在於:

這壹次,《風味人間》不再局限於中國,而把眼光放往了世界,將整個人間的美食匯聚成短短幾集視聽盛宴送到觀者面前;

這壹次,《風味人間》除了依然說著美食從無到有,壹點壹滴成形的故事,賦予了美食的典故,還把它與人間的民俗人情相結合,讓人大飽眼福、垂涎三尺之余,又添別樣情愫。

這壹次,《風味人間》展現了銜接的恰到好處,分子式、令人嘆為觀止的攝影技術,同時佐以不同食物不同國家相得益彰的音樂,讓感官世界越發層次飽滿。

且細看第二集:“落地生根”:

張庭虎利用自身力量,壓在鐵棍上,壹棍壹棍壓實面團,經過被子發酵,1.6米大鍋蒸熟的枕頭饃,輔以西瓜醬,香甜誘人。

同樣是小麥做成的食物,在法國廚師的手中,卻被塑造成1+1>2的效果。發酵好的面團,隨手劃壹道口子,風味別致;在烤過壹次的面包表層再刷壹層黃油,滋味更濃。

石頭饃和石子烤饢,地域相隔千裏,做法異曲同工。壹個在中國每天被王老伯利用燒燙的石頭兩面加攻形成香脆的石頭饃,另壹個則在炙烤到180度的封口窄洞內寬的石子坑中熨燙成美味的石子烤饢。

薄如蟬翼的魚生,居然產自我們日常吃過的草魚身上,拌以足足的佐料,配上粵語的應和,又增加了吉祥的寓意;

而在日本清調中被廚師遊刃有余、分門別類切好的海魚,放置到特制的刺身盤中,光是觀賞,已覺琳瑯滿目,如是入口,想必別有滋味。

旅居國外,把他鄉當故鄉的人,最難忘的必是故鄉的美食:

在下南洋的華人眼中,海南雞飯粒是壹年壹度祭祀祖先、闔家團聚、同鄉***享的必不可少主食;

年少闖蕩秘魯,把吃飯的諧音“chifa”發展到秘魯全境,甚至延伸到秘魯郵票中的,是歷代中餐館背後眾多中國人做中餐的韌勁與自豪。

而在種族混合,食材相聚的澳門,體現在食物上,則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域對食物的不同制作手法加以碰撞造就的完美成果:

每家每戶不同食材與不同口感,卻占據團圓餐主角的Tacho,融合了中西文化;

非洲、葡萄牙都吃不到的非洲雞,則在色彩斑斕、五花八門的配料中上演了各自文化綜合醞釀後的獨特風情。

最後,回到了第二集的主題:

當不同國家對相同食材,采用類似方式烤就的主食令人驚嘆;當同壹類食材被不同手法制成技藝相當的美食;當散落世界各地的國人在不同地域思念故鄉,當定居在中國的外鄉人將他鄉食物結合中國食材變成了獨特文化,種種情緒匯成壹股洪流,在壹道最家常的食物中,在壹個鄉村仍盛行的祈求節日下,化成淚點,不覺盈濕眼眶。

顆粒歸倉,壹家人都在,壹年就這樣過去了。

風味人間,美食不分國界,是人間最感染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