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果為“檳醅果”之誤,因其易叫易記,也就沿襲下來,為揭陽傳統名小食,1997年被認定為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
相傳南宋末年,揭陽人民為避戰亂,抵禦饑餓,以鼠曲草混於糯米中碾成糯粉,制成果品。由於鼠曲草有特殊香味,鼠曲草令人喜愛,後又采用檳醅粉(爆米粉)為果餡,制成獨具風味的檳醅果。
乒乓果是潮汕的傳統小食。南宋末年,揭陽縣人為避戰亂,抵禦饑餓,以鼠曲草混於糯米中碾成糯粉,制成鼠曲粿。由於鼠曲草的香味,使這粿品令人喜愛,後又采用檳醅麩為粿餡,制成檳醅粿。
明清時已在潮州壹帶揚名,並傳名海外。晚清揭陽縣南門有壹李姓師傅,專門經營檳醅粿,他既保持原有的風味特色,又在粿品上用木模加印花紋並以豆腐薄膜作墊底,炊熟後在粿品外塗壹薄層花生油,使檳醅粿更為暢銷。
20世紀50年代初,外地人在揭陽買檳醅粿時,訛念為乒乓粿而流傳下來。
傳統的制法,粿皮要用上等糯米粉,加上適量花生油,經反復拌勻成稠泥狀;粿餡以檳醅麩為主體,加上熟砂糖、花生碎、芝麻、橙糕等。制作時,先取壹小塊胚料,捏成圓薄片,放進適量的餡料,捏成圓粿型,然後用木模或陶模印出花紋,以豆腐膜作墊底,經蒸熟晾幹後,乒乓粿便具有外觀清柔軟,裏面香脆甜的優點。
食時壹般需再蒸炊,並以厚膋文火煎熟,使之皮酥餡軟。
檳醅棵是由鼠粬粿沿變而來的。所謂檳醅粿,系指其餡由檳醅做成。檳醅就是把糯谷用炭火烘焙或裝在密封鐵罐裏爆炒,烤焙熟後,碾成粉末,即成“檳醅麩”而得名。
檳醅粿這種傳統小吃的形成和發展,有壹段傳奇故事——相傳明末揭陽先賢黃奇遇與檳醅粿的壹段傳奇故事。
黃奇遇(1599-1666),揭陽漁湖廣美村人。明天啟八年戊辰科進士,與郭之奇、宋兆禴,海陽辜朝薦,饒平梁應龍、楊任斯,普寧陳所獻同榜登科,同被稱為“潮州後七賢”。黃奇遇先後任固安縣令、東安縣令、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並充經筵講官。明朝行將復滅之時,他深知回天無力,速上三疏,“迄骸骨歸”。
黃奇遇回到揭陽漁湖廣美村老家後,杜門不出,自號綠園居士,盡日縱情於山水,怡情於詩文。著有《綠園詩草》、《平齋文集》,惜末付梓而散佚。現僅有《揭陽縣誌》所錄《涵六塔記》壹文和《過舊同亭詩》壹首:
夙昔煙花地,於茲杖履遊。
揭山猶歷歷,榕水自悠悠。
爽氣侵江月,清風入古樓。
攙槍今掃凈,景物自清幽。
據傳說,黃奇遇在故鄉品嘗到家人做的鼠粬粿後,動了壹下腦筋,對原來的皮和餡進行了改進,把揭陽鼠粬粿改進成現在的檳醅粿,並從家庭推廣到店鋪、客棧,且供不應求。
經過長期歷史過程的發展,檳醅粿點心師們不斷地對粿皮、粿餡的改進和改變,使檳醅粿不斷適應時代進步的需要和人民物質水平的需求。1980年,揭陽乒乓粿跨過長江,上北京參加中商部主辦的全國名牌小食展覽會。現在,揭陽市揭東縣洪誌食品廠生產的揭陽乒乓粿已改進成多種低糖清香、真空包裝、便於攜帶的潮汕美食禮品盒。1997年12月,中國烹飪協會在杭州舉行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會,揭陽市揭東縣洪誌食品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揭陽乒乓粿”被評為“中華名小吃”。翌年,揭陽市首屆潮汕美食節給乒乓粿(揭東洪誌食品有限公司)以“十佳潮汕小食”的榮譽稱號,井把它列於“十佳”之首。
檳醅粿為什麽又叫乒乓粿呢?有二種說法:壹是制檳醅麩時,用糯谷在鼎中爆炒或經焗爐焗熱膨脹,發出“劈拍”的響聲,如同打乒乓球的聲音壹樣,遂將其改名為乒乓粿;另壹說法是有外地人在揭陽買檳醅粿時,訛念為“乒乓粿”而流傳下來。1956年,揭陽飲食行業所生產的“檳醅粿”每天都由專人送到各家旅社、客棧、碼頭、車站推銷。而“檳醅粿”揭陽人本來就很難叫準字音,再加上和外地顧客打交道,更難叫準和使人聽準。在壹次買賣中,有個外地顧客問推銷員:“妳說叫什麽‘粿’?叫‘乒乓粿’嗎?”因為,“檳醅粿”和“乒乓粿”在讀音上比較相近,當時,那位推銷員便將差就錯地說:“對,叫‘乒乓粿’。”
由於叫“乒乓粿”比叫“檳醅粿”容易而順口,結果,竟不上幾天,人們便都把“檳醅粿”改稱為“乒乓粿”了。
檳醅粿“外皮清柔軟,內餡香脆甜”,這香來自“乒乓麩”(檳醅麩),即糯米帶殼在鼎中反復烤焙,使其爆漲後壓成的麩末。因糯谷經烤焙後能產生壹種特殊的谷物香味,而正是這種香味,形成了揭陽乒乓粿的誘人特色。
現在過節經常可以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