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化州的特產是什麽?

化州的特產是什麽?

榕樹茶 又名琉璃茶,因產於古官道榕樹圩附近而得名。有說榕樹茶條細嫩,葉色綠翠,形態酷似古榕,故名。又榕樹茶產地琉璃茶(明崇禎年間州守趙仕錦建),庵旁有口井名琉璃井,井水清澈見甘甜,用琉璃井水泡榕樹茶,其味特別清香甘醇,故又名琉璃茶。 榕樹茶入口甘潤,飲之不僅生津止渴、且能驅風化痰,消滯開胃。此茶始種於明末,至今有300多年歷史,相傳明末,清初有壹清官司因避權奸追輯,出逃到此,削發為僧,化名善果,隱居於琉璃庵內,他於庵旁建起小茶亭,用琉璃井水泡琉璃茶,款待過往人。由於琉璃茶清香甘冽,加上善果知書能文,因而四方官紳名士以到琉璃庵飲茶賦詩為時尚,題留不少佳作。如高廉觀察使葉申萬吟有“茗飲壹盞賽新羅”之佳句。名士謝桂垣茶罷乘興作詩雲:“峰回路轉得茶庵,來試名泉壹勺甘;絕似惠山風味好,嶺南真不減江南。”名人飲名茶,相得益彰,榕樹茶由蜚聲。 南盛沙姜呈褐色,略帶光澤,經曬不癟,皮薄肉厚,質脆肉嫩,味辛辣帶甜,含姜辣素高,具有化痰行氣,消食開胃,健脾消水去濕和防疫等功效。據父老傳說,清光緒年間,化州及鄰縣瘟流行,南盛壹帶村民食沙姜以防,得免疫病,四境賴以安寧。此外,南盛水姜與本地名肴“白切雞”伴食,香而不膩,饒有風味。酒樓飯莊及居民家庭估白切雞均以沙姜作主要佐料,相沿成習。又本地廚師調味用的香料粉,多以南盛沙姜作配料,菜肴特別美味可口。 南盛種沙姜有200多年歷史,始種地蒲山,當時僅數十畝。以後,沙姜的應用日廣。不僅可作調味品,還可作藥漢病,種植面積遂不斷擴大,清末發展到500多畝。民國期間。南盛沙姜的種植面積由蒲山擴展到謝村、山尾和樂塘壹帶,年種姜千余畝。每逢沙姜(幹姜片)上市季節,南盛圩不少商號壹秤收購,運往廣西、雲南和華中、華北等地銷售。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沙姜生產,總結交流種姜經驗,推廣沙姜良種。同時,商業部門設點收購,促進了沙姜的發展,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公社年種植沙姜3000畝左右,畝產高達2噸。以後,隨著南盛引鑒水利工程的興修和配套完善,夏季積水田多,不利沙姜的生產,再加上當時出現“重糧輕錢”的傾向,以致沙姜種植面積下降。1988年全區(鎮)種姜在200畝左右,總產300多噸。 笪橋黃瓜 笪橋農民種植黃瓜歷史悠久,量制成瓜幹,則是百多年前的事,笪橋黃瓜,以產地得名,始種地是中村、留村,以後陸續發展至附近的山埇、下垌、英筆、禾倉角、塵塘、良埇、低坡、西埇和瑤埇等地。新中國成立後,笪橋黃瓜得到進壹步的發展,除舊產區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外,相鄰的良光區(鎮)豺嶺、龍秀、落底、齋塘坡和出拔等地也有種植。50年代至70年代,笪橋每年種植黃瓜100多畝,制成瓜幹15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