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北宋時期皇家中秋吃什麽美食?

北宋時期皇家中秋吃什麽美食?

中秋節臨近,作為傳統美食兒的月餅,又成了市場的緊俏貨。

北宋時皇家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民間俗稱“小餅”、“月團”。蘇東坡有句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這種小餅就叫作“月餅”,取其團圓之意。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了“月餅”。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拜月神的貢品,《禮記》中記載有“秋暮夕月”,秋暮指秋日的傍晚,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宋代,中秋節正式形成。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中秋佳節,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紮稠掛彩,出售各種新鮮佳果和精致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登上樓臺,壹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壹家團圓,***賞明月。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在民間逐漸流傳。心靈手巧的餅師會在餅上繪制藝術圖案,增加月餅的美感。到了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大為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到了現代,中秋月餅形成了五大流派,分別是廣式月餅、潮式月餅、晉式月餅、京式月餅和蘇式月餅,各家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口味也十分多樣,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餡兒心有五仁、豆沙、蛋黃、蓮蓉、冰糖、白果、肉松、黑芝麻等,餅皮有漿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

下面主要說壹下月餅的五大流派:

廣式月餅起源於1889年,是廣東省地方特色食品,其特點是皮薄松軟,造型美觀、圖案精致、不易破皮、包裝講究等,分為甜、鹹兩大類。

晉式月餅起源於明崇禎十壹年(1638年),其特點是口味純正,松酥綿軟,香味獨特。品種有提江、混糖、夯月餅、細皮、郭杜林,郭杜林裏又含有玫瑰、棗泥、伍仁、桂花、精品郭杜林、黑麻榛仁、椒鹽核桃7種口味。

郭杜林月餅的出現比較有意思,相傳太原城內壹家糕餅鋪的郭姓、杜姓、林姓師徒三人專做晉餅的營生。壹次三人喝醉了誤了時辰,使和好的面發了酵,不能再做傳統的餅皮,三位師傅乘著酒勁,索性摻了生面,並加了堿面,制成壹種包餡餅,沒有想到的是所做出的餅比以前做的晉餅更加酥軟和香甜。這種餅壹上市,立即得到高度追棒,竟引發了搶購熱潮。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郭、杜、林師徒三人,便把這種餅叫做"郭杜林"。因為是三人喝醉了做成的餅,所以它又被叫做-"醉餅"。

潮式月餅:潮式月餅又稱朥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傳統糕類名點,屬酥皮類餅食。常見的潮式月餅(圓形)的主要特點是皮酥餡細,油不肥舌,甜不膩口,其按內餡種類可分